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综述
时间:2022-03-24 02:56:00
导语: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青少年
论文摘要:把网络道德教育融入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系统之中是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本文从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网络时代带给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变化、当前青少年网络德育工作的对策和新模式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善,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计算机犯罪等问题也衍生开来,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迫切需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
由于网上世界的虚拟性,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犯罪的滋生。在网络世界中,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行为在大量重演。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一旦成为网民就有可能目无法纪,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网上世界中形同虚设。
二是黄色信息的传播。信息内容一般来说带有地域性,而因特网的信息传播是全球性的,色情信息在有些国家是合法的,这就使得一些黄色信息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地传播开来。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侮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人互联网。
三是西方文化的侵略。因特网信息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于网上优势,倾销西方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一些国家还通过因特网恶意的反动信息,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反映在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上,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下载、复制文件轻而易举。一些开发商任意复制他人的源码,作为自己的产品进行销售。这种侵犯知识产权的恶劣行径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极易错误地引导法律意识淡泊的青少年走上任意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道路。二是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未经授权闯入网络的黑客,从开始的恶作剧到有意识的犯罪,为青少年树立了错误的偶像,使一些青少年错误地把能够闯人加密的网络当作自己计算机技术高低的试金石,甚至把侵犯网络安全作为自己计算机技术的练习方式。三是个人隐私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权受到信息技术系统采集、检索、处理和重组等信息能力大大增强的挑战,“艳照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艳照门”这类反例所引发的意料之外的轰动效应,对于好奇心强烈、盼望走捷径迅速出名的青少年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四是信息产品开发商对社会的责任感问题。有的开发商把渲染暴力和色情等垃圾信息编入程序,造成这类信息的泛滥,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针对目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甚至政府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并积极采取了相应措施。分析目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信息和网络是罪魁祸首。二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只为应景而为。三是认为网络道德教育是单向教育。
二、网络时代带给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变化
网络技术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少新的变化:
1.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增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和生活方式。在现实世界中,道德选择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而作的自我选择,是人们实现自己道德理想的根本途径。信息时代的道德选择与传统道德选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更具有主体性,这是由网络时代信息的高容量、高速度、开放性和互通性等特点决定的。青少年正处在探索人生价值、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阶段,在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下,我们习惯于希望青少年具有或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但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浏览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寻找符合他们所需的榜样和偶像来表达自己对道德的理解。
2.道德表现的内隐性增大。人具有自控性,可以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因此,人的道德意识活动并不一定表现于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青少年的言行举止、阅读探讨、人际交往等道德表现的外显形式更多地隐藏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使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观念等基本情况不易为人掌握。
3.道德行为的管理难度加大。网络的广泛应用,方便了交流,但同时也使恶意的不良信息更易流传。如果青少年通过网络技术,在网上实施诸如传播病毒、恶意破坏网络、窃用他人的信息以及访问不良网站等违法行为或者其他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将很难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网络管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对青少年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缺少控制的依据,也增大了管理难度。
4.道德个性的发展趋向日益虚拟。网络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青少年有了更大的主动性,能在课堂以外接受到更多的的知识和教育。但同时也会对青少年的个性健康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信息海洋的无边无际衬托出个人的渺小,使个人会产生无助、无奈,甚至产生焦虑和自卑的心理趋向;另一方面,青少年因很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获得在现实中难以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影响其正常的现实社会交往和社会化进程,进而只愿意在网络上虚拟完美的人生,消极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5.道德教育的网络资源不足。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且不均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量存在巨大差距。当前网络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基础语言也是英语,网络上运行的信息所隐含的往往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相比之下,中文信息量目前还不到1%,中国传统和现代的道德教育资源在网络上所占比例极其有限。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从心理学上讲,个体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接受与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就会使人感到厌烦,继而产生不良的应激心理,教育效果肯定不理想。网络时代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新变化,更为道德教育增添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要积极推进德育创新。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青少年的发展为根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应该致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在以创新为标志的网络时代,网络德育要在开发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应大有可为。网络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青少年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网络德育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是青少年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尊重青少年的思维独立性。当代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上趋于早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独立感、自信心和好胜心,不愿意别人小看或轻视他们,不容易接受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指令。但他们会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如果不能理解青少年这种“个性化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而是一厢情愿地强迫、急功近利的灌输,只会造成德育对象的逆反心理
三是要追求德育的自然化和情景化。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千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也就是说,网络德育要潜移默化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在看似自然的表面下昭示教育的内涵,减少刻意的、人为的痕迹,这种创设情景和氛围以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需要和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主动实现德育的目的。
四是要努力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互动化和民主化。德育工作者应放下“为师”的架子,在网络德育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网络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平等和民主地进行德育工作的良好手段。网络上的论坛与聊天室的匿名性,淡化了受教育的色彩,化解了抵触情绪,使德育工作者更易为人接受。因此,只要德育工作的内容正确、形式生动、易于理解,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是要注重网络德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网络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特色,摸清青少年的思想症结,对症下药。单纯说教的德育工作已不能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当代青少年关注的不仅是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更多的是希望德育工作者能够帮助他们解答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使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德育工作者只有深人到青少年的生活中去言传身教,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威力所在,才能由被动适应要求变为主动接受教育,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新课题,它涉及的面较广,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众传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构造新的教育模式。
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各方教育力量,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绿色网络空间。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大力普友网络知识,强化网络应用能力,多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倡导青少年遵守网络规范,发扬网络道德,才能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原则,以日常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疏导,学会在网络世界中趋利避害,争作网络文明的先锋。
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是网络道德建设的技术保证。净化网络信息,必须对网络信息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从技术上解决网络管理难题。网络信息的控制通过对信息的过滤、选择来净化信息,从技术上保证青少年免受网络上非法内容的侵害,为网络道德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保证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的切实执行。把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人电子空间,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有关机构有权、有责任且能够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建立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可追寻的一一对应关系,最终形成网络行为监督的客观条件。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如何使当代青少年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合格网民,已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鼠标下的道德”亦将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需要各方面专家从技术、心理、伦理、教育、法律等诸多方面来加以探讨。当今德育工作者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适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自尊、自律、自爱,上文明网,文明上网,为净化网络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 上一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索
- 下一篇:研究龙泉矿泉水的广告和销售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