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学德育切入点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2-09-10 10:04:00

导语:有中学德育切入点的思考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有中学德育切入点的思考论文

摘要:德育工作的德育过程的接受规律及主体性原则表明,中学德育工作最佳“切入点”是:人本化教育,即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坚持主体性。

关健词:中学德育切入点思考人本化

中学德育工作“切人点”的选择和确立,制约着中学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选择,关系着中学德育工作过程的起点和发展,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对“切人点”进行深人思考和探究,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思考一:中学德育工作最佳“切入点.确立的依据

1,思想遭德教育的接受规律

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规律表明,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能作为引发受教育者觉悟的前提和条件。

①需要驱动规律

需要驱动规律指“在德育过程中德育接受主体的需要是进行接受活动的动力规律性。”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研究和满足人的需要,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有精神需要,在中学德育领域,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需要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德育过程中,接受主体总是自我对象化,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处于心理不够成熟、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主体的我”往往将“客体的我”,置于现实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客观环境之中进行多维度的自我观察和评价,从而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都将作为一种驱动力调节主体的自身状态,一般情况下主体需要越强烈,其接受活动的自觉性就越高,积极效果越强。

我国南方不少学校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德育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是明证。我们一些学校,校规中有“不打人,不骂人”之类的规定,也有违反校规、校纪被扣相应分值的处罚,实在不符合德育需要的驱动规律。欧美一些学校校规中多采用加分制,明确指出做某一件好事可获得多少加分。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一、二呢?

②内化外化规律

内化外化规律,是指“德育接受过程中内化与外化辩证的统一的规律。德育接受主体从自身的需要,在外界的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行为多环节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内化,是德育主体将接受客体及发出者的要求整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感等内在意识的过程;外化,则是将接受内化所形成的思想品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依据,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强迫执行等不符合接受规律的方法,树立科学的德育理念,采用理性的德育方式方法。

2、德育的主体性原.

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主体不是精神、理性和作为唯一者的“我”,主体是活生生的“社会化了人类”,没有主体性就没有人类道德实践活动。在德育过程中,主体根据自己的地位,本质力量和认知定势,形成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和能动状态,表现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也许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非不明的孩子,没有必要如此复杂,只需将道理讲出来规范定出来,学生只需服从,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德育过程。这种观点,其实质就是将人的社会性与主体性对立起来,认为道德就是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规范,否认人的主体性及需要.对道德的认识是浅层次的服从和适应。

面对21世纪的中学生,这种认识显然是相对滞后的。完整的道德,不只是指服从或适应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学校的规则,还包括面临种种不同规则和行为时所作出的创造性行动,体现出受动性和能动性的一致性,从而使德育工作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

思考二:中学位育工作最佳“切入点”的确立

综上,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德育工作的主体性原则及德育过程的接受规律,无一不在表明:中学德育工作的最佳“切人点”,是人本化思想道德教育,即以人为本,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主体性。

作为培养未来人才摇篮的中学教育,绝不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而恰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先驱。

今天,广大青少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的判断、选择和行为机会,思想道德实践的范围和领域空前扩大,而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德育现实向传统的封闭式德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德育过程的主体性、人本化被不可回避地提了出来。

思考三:“切入点”在中学旅育工作中的落实

1、德育工作者的‘.人本化”意识,是落实“人本化”切入点的前提和基拙

“人本化”德育是否能够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是否科学地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德育工作者的人本化意识,是实现德育“人本化”的前提和基础。

出于培养21世纪具有健全的人格、高素质的人才的考虑,势必促使教育工作者摒弃空洞的说教,生硬的管教等不力做法,树立起科学的“人本化”德育理念,尊重、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变“说教式”为“引导式”,变“管教式”为“激发式”,变“间题式’为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参与互动式”。

2、德育过程的民主化,是德育“人本化”切入点的重要内容

中学德育工作以“人本化”作为切人点,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处处体现着、落实着民主化德育管理和教育。

“人本化”的中学德育将呈现出以下几种走向:德育常规管理的参与式走向。教育者真诚邀请受教育者参与德育常规的拟定和讨论、落实和检查,建立真诚的双向沟通,鼓励人人参与,呼唤德育主体的角色意识,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这一人力资源的能力作用。在德育系统中体现出“人—人”气息。公务员之家

德育过程的权变性走向。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它含着人、时、事、秩序、制度、德育信息、德育评价等诸多因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就不能拘泥于某一德育方式方法,而应权衡利弊、随机应变,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德育方法,以变应变,因势利导,殊途同归,追求实效,以取得最佳效能的德育效果为宗旨。

德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走向。中学德育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这决定了德育内容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德育形式是多姿多彩的。诸如,多样化的德育内容范畴、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方式、多样化的德育组织方式、多样化的德育活动领域等。

3.培养受教者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人本化”的核心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一方面要求中学德育工作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具有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必须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从被动呆板的受教育过程中解放出来,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德育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者和配合者,为学生创造出各种登台亮相、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因素,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德育主体道德人格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使广大青少年做到,对不良习惯具有免疫力、自我约束力,追求高尚道德,具有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一种宽松的德育环境,想必会促使德育工作的效用上升、效率提高,效能强化、效果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