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工作模式探究论文

时间:2022-02-09 05:39:00

导语:现代德育工作模式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代德育工作模式探究论文

一、素质教育时代德育特性分析

确立和构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要基于对德育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现时代德育特性的正确把握。现代德育的特性则是指有别于传统德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时代德育的显著特点。这些特征、特性或特点,是我们在实现德育工作模式转变过程中不能忽略的。

1.时代性。现代德育是时代精神和时展对教育内在的需求。把握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德育时代性的鲜明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从现时代教育的最大实际,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出发,来设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工作模式。

2.开放性。自身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传统德育工作效果的脆弱,使其对来自系统外部的冲击显得力不从心。如学校内部关系上智育与德育长期以来形成一硬一软的格局,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轻德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解决。学校德育在外部关系上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面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响缺乏有力积极的反馈能力。青少年易于接受新观念,教育者惯于坚持传统观念,固而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跟教育者有一定的差距。走出封闭,向系统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的新模式,将赋予德育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3.竞争性。传统的德育在应试教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之前,也曾创造过辉煌。那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德育就好比在温室中养花。我们所倡导的观念在社会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它什么别的观念意识可谓不堪一击。所以,我们所宣扬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生长得很顺利,根本不用担心风暴的袭击。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观念、思潮,包括积极有益的和消极有害的互相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整个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德育,就好比在野草丛中种植鲜花,时时刻刻都在同不良观念作斗争,只有依靠真理的力量去战胜它们,才能使好的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生根成长。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多方面的冲击是现实难以回避的,增强德育自身的素质,提高德育的竞争力和实效性,在各种观念的相互激荡角逐中,破立相辅相成,批判坏的观念,扶植好的观念,可以说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征。

4.整体性。德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社会大系统、学校母系统和德育自身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制约着德育的功效。学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受到社会广泛影响。学校德育应当从影响学生思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提供给学生思想发展的客观条件,设计自身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在提高学生品德素质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辨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德育自身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反馈作用。同时,德育作为学校教育这一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德育目标的实现既要寄托于学校整体的教育机制的发挥,又要促进学校各项教育要求的实现,激励学生全面接受学校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加强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整体机制,并促进其整体机制的发挥,而不是凌驾于学校整体机制之上。脱离学校整体机制而孤立地抓德育,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另外,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有自身的整体性。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德育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整体的观点也可以说是系统的大德育观。5.实践性。传统德育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也重视实践教育,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实践的领域比较窄,时间不足,对学生的覆盖面也不大。实践不足,造成德育的说教化和学生对正面灌输形式的逆反心理。理论高于实际,道德认识难以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转化,又导致德育的空泛、实效性不强,这是我们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的又一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以养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将给德育实践创造更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时空领域。发挥学生主动精神、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实践教育,将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德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构造德育新模式

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内容要坚决压缩。德育工作者要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如时间、效率、竞争、开放、信息、法制观念以及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爱好、特长;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要求,加强德育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新的德育观,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模式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21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充实公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的政治立场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不能放松和削弱,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质的收获,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学校还应从养成教育、个性特长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素质,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步达到自强、自主、自立、自育,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练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通过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找出学校与社会的联结点,确立学校、社会联系的实体。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社会德育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以及通过“信息通报”、“家长咨询日”、“家长教师互访”等活动,有效地推进德育的社会化进程。

3.变平面型为立体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综合化。市场经济时代社会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全方位的,学校德育也应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一要在具体形式上变单一的灌输型为多样的渗透型,使保持德育方法向着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如当前比较成功的情景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等。二要着力创造课程化模式,把德育教学、德育研究、德育活动课程化,成立专门的德育教研机构,定时定量地组织德育活动,增强德育的学术性、实践性、权威性,使德育真正具有首位的地位。三要探讨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研究摸索德育的渗透方法,挖掘德育渗透的潜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四要活化德育主体,注重寓德育于教师的表率之中。采取更为严格的规范、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更加可行的运行机制,调动和激发教职工育人的主动积极性和持久热情,使广大教职工时时处处发挥师表作用,以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依赖于人们德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德育首位的由衷认同,当然也依赖于德育本身的作为。在教育目标确定的条件下,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抑制和消除负面影响,是德育工作的艰巨课题。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本文仅是初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