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德育并重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29 08:04:00

导语:学校体育与德育并重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体育与德育并重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了学校体育德育与体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发现此前学校体育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未给体育过程中的德育以正确定位;研究目的是试图提升和发展德育在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结果提出了体育与德育并重是学校体育育人的有效途径的论断。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德育并重;育人;途径

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体育教育过程,始终寓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体育教育工作的特性决定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其它学科教师无法比拟的,师生之间的接触不仅面广、时间长,而且影响深远广大。在某种程度上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人生道路选择和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往往使学生终生难忘。不言而喻,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大主渠道。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的特性,怎样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融入体育之中,时刻围绕学生进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作风,从而逐渐使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与可行。在体育教育中做到体育与德育并重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所谓体育与德育并重,本文主要指在体育过程中实行道德教育与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重,目的是试图提升和发展德育在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体育与德育并重的理论以的“以德治国”理论和的“体育之研究”思想为基础

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制与德育,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以德治国”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以德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加强从严治党,从严治政,而且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各行各业,怎样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也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智能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舟寓丰富道德之舍也”,强调身体健康是前提,而另一方面德育是关键。由此可见,德、智、体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德育优势尤为明显。在新形势下,仅仅呼吁在体育过程中重视德育是不够的,我们应当倡导在体育过程中实行体育与德育并重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新理念。

二、体育与德育并重符合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与规律

学校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人、塑造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要求未来的学校教育要“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学校道德教育也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显然,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德育并重符合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和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培养直接灌输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思想品德内容,以及榜样的示范,竞赛的开展,师长的诱导,文艺体育的欣赏等;与时俱进地通过教育,将道德品质教育贯穿于师生的接触和多个教学环节之中,体育教师用“师表”的巨大影响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目的;学校群体活动也是道德教育的“集群活动”,要充分利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服人,以境育人的诸因素中实现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数量的校内外群体与政治相结合的活动,在实践中以求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意识品质的参与与发展,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三、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体现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学校育人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体育道德教育是人们用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体育活动的主体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体育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体育活动主体内在品质的活动。由于学校体育教育过程除理论部分外,几乎都是在动态环境中和集群活动之中组合而成的支体活动,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学生在激动、沸腾、瞬息万变的运动过程中再现其真实的情感、作风和道德品质,并以此来表现自己。因此,教师需时刻切记应围绕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优良体育道德作风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坚持国家利益高于小集体利益,小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拼搏坚毅、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为祖国的需要、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教育学生胜而不骄,败不馁,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方,团结合作,勇于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体育道德教育应符合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众所周知,政治和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间接或直接推动政治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体育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道德直接作用于体育,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向前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四、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挖掘学校体育中德育功能的潜力

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形成,都是对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体现了一定社会和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共同要求,道德规范是对参与道德活动的人的道德行为和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判断参与者行为是非、善恶、美丑的一种道德标准,也是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行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挖掘体育中德育功能的潜力。师生关系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育人因素大有潜力可挖。例如:以身作则,塑造为人师表形象。教师的言行仪表,道德风貌与文化修养,业务程度等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就是用表率的巨大作用抓住学生爱模仿的心理特点,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好思的心理特点,用诱导的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学生的思想就像是一匹无缰的骏马,它在追求,但不一定有正确的目标。因此,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心理既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又是道德教育的主题。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用启发式教育达到举一反三的教育目的。便于学生明辨是非、好恶美丑,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要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思想状况、道德水准、社会阅历及涉世程度等的不同,应从学生所具有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根据“互通”原则,掌握学生心理,做到师生通心。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始至终的人们相互影响的过程,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雕塑和影响过程。

五、体育与德育并重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体育本身孕育着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为具体,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开眼界、长见识、壮志向的道德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追求真理的巨大动力,集体观念,爱国意识是智慧发展的催化剂,上述三个因素是人才成功的道德要素,以三要素与体育教育紧密相联,并在体育中得到充分反映。体育与德育并重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例如:运用球类、健美操等课程的教学,注重集体主义的道德风尚培养。所谓集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反映社会关系的一种状态,标志着由于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人的共同体。体育活动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在参与体育活动的一切场合,一切过程中,人们的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球类、健美操等集体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运用中长跑、武术等课程的教学,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锻炼意志必须从克服小困难开始,而且必须严格要求,坚持到底。通过中长跑、武术等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运用攀岩、登山等身体素质练习活动,克服身体的承受极限,注重拼搏精神的培养。拼搏是历史和人生赋予我们的使命,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蚂蚁啃骨头、铁棒磨成针的执着毅力是我国人民固有的传统美德。我们可利用攀岩、登山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拼搏精神的培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的道德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它的主要规范是热爱人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尽所能各尽其长,坚持真理,向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进行。这个过程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增长,必须依靠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以及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而且必须从小抓起,做到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这个主战场,牢牢抓住体育与德育并重培养人才这一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既有健康体魄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体育与德育并重在学校体育中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它毕竟是新概念新理论,难免有不足之处,请有关专家和同行加以补充和验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相信学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并重育人的新理念内涵与外延将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编.论“德治”与“法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春秋,等.公民道德建设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吴铎,等.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黄伟辉.体育教学与成材[J].体育教学,1998,(2).

[5]徐理德.思想道德文化修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6]邹继豪,等.面向ZI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梅醒斌.广东高校体育论丛[M].广州:广东高校出版社,1995.

[8]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9]沈耀泉.职业道德教程[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5.

[10]步德寿.体育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