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困境解决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16 11:57:00

导语:高校德育困境解决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德育困境解决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论文社会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与要求,高校德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德育科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尊重大学生主体人格,改进高校德育方法,才能使高校德育走出困境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

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转型时期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缺陷在现实教育中日益凸现出来。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巨变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转型是牵动社会方方面面变化的根本原因。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要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新要求。为此,笔者就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如何走出困境,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转变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德育科研是先导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用何种方法和策略思考和解决问题,或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选择方法、途径的倾向。思维方式属于方法论范畴,与世界观密切相关。思维方式与教育观念影响和制约知觉、判断、乃至教育行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任何教育行为都不可能离开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客观存在着,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变思维方式、革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个体因素,要摆脱落后的思维方式和陈腐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也要重视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倘若思想僵化,拒绝变化,必定窒息生机,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要使我国高校德育尽快走出目前的困境,摆脱高校德育面临的困惑,走上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正常轨道,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德育科研。高校应把德育的科学研究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使其成为教育科学规划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德育研究过程中,我们务必做到:1开展德育理论研究。企业靠科技发展,农村靠科学种田,教育也要靠科研兴校。只有深入开展现代德育理论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理论要联系实际,把转型时期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与制定正确的德育决策和可行性操作方案紧密结合,高校德育才可能走上获取实效之路,才有希望走出困境;2重视德育观念的研究。正确的德育观念是有效实施德育的指南。只有树立不断认识、了解、接受新事物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社会转型时期德育新特点的认识,把社会的要求与大学生德育观念的转变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增强德育的有效性;3注重对德育对象的研究。应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把高校德育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机结合,解决德育实践中大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4注意研究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的一条根本方法。在德育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只有抓住德育现实中的主要矛盾,认真剖析德育现实中大学生存在的某些典型的道德现象、实例、个案,把德育现实中主要矛盾的解决作为突破口,才能够寻找到有效地增强德育效果的方法。总之,如果我们注意转变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德育科研,形成了这种良性运行的科研机制,那么高校德育将会出现焕然一新的面貌。它也必将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学生的新特点新需要,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和思想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貌的根本转变。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新世纪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关键

教师与学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倘若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忽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那就违背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教师是搞好高校德育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德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包括正确的品德自我认知和较强的品德能力。可是,由于落后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领导人仍然只重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而不重视品德能力的培养。他们既不去学习和研究德育的学问,也不太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因循守旧,拒绝革新,仍以“老办法”对待新时期的大学生,即只重社会规范,轻个性发展;重灌输轻接受,以管代教,以“听话”为标准,以“好学生”为榜样,结果大学生要么服服帖帖,要么对立反抗。这不是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而又似乎无可奈何的德育现实吗?这样的德育状况还有什么实效可言呢?因此,提高教师品德素质时不我待、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要做到:1注重师德规范教育。首先,教师要热爱大学生。教师对大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尚的爱,它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热爱大学生的情感必须同诲人不倦的精神结合起来,即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的教育。其次,教书育人。这一规范要求教师在向大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同时,必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以高尚的道德思想去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全面关心大学生的成长。第三,认真施教。这要求教师要以锲而不舍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授的专业知识,精通业务,真正成为本专业的专家。同时,还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认真做好备课、课堂教学、辅导、批改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教师要勤于德育实践。将德育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是德育理论研究的合理选择。德育实践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而且也只有在德育实践中去探索实效性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品德素质,锻炼自身的德育能力。3教师要接受继续教育。教师应主动参加定期培训,以获取现代德育思想,理解有关德育的理论及其相关的边缘知识,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是时代要求

在传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也曾经大声疾呼要尊重大学生,要给大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然而,我们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真正行动上做得很少,或者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只好无奈地、片面地追求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应得的尊重。传统德育在尊重大学生方面确实做得很不够,很多人甚至连尊重大学生的真正内涵也没有理解。从根本上说,尊重大学生就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就是德育必须以大学生为本,这其实是一个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模式;重视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在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高校德育工作就应在尊重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基础上,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承认大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改变大学生是德育的客体、是道德知识的“接受器”这一落后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的作用就在于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思想品德生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生成和发展服务,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只有这样,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才能真正落实,德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光导纤维为主的光通技术、海洋工程、空间开发和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等的发展,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类仿佛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人类应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更要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者,从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唯有如此,高校德育才可能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四、改进高校育德方法是使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在高校德育实践中,德育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争创德育取得实效的实践中,好的德育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高校德育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好的方法值得继承和发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高校德育的方法也要随着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而,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笔者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大学生,以对话为大学生良好品德生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对话”从通常的字义上理解是指个体之间的语言交流。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德育的一种存在方式。反映在教育者头脑里就是一种对话意识。在当今社会,“对话”不仅是教育和德育的存在方式,而且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存在方式,并已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这种存在方式或对话意识所体现的是德育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所展现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中的自由自在的双向交流,双向沟通,双向有选择地吸取教育信息,并通过各自的主观努力,将各自需要的教育信息经过复杂的自我转化,使其成为自身素质。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中,教师是德育的主体,大学生是客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对话”所体现的师生平等的教育关系中,师与生都是德育的主体。不仅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存在,而且有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样就能促进大学生主体思想品德的自我生成和发展。这一方式也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内因决定、制约事物的发展,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内因是第一性,外因是第二性,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为“对话”方式的出现,它自然替代了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那些既定思想品德结论的容器,而是对思想品德结论的一种自我内化。“对话”方式也是一种富有人文特点的教育方式,它要求以人为本,以人育人,学会做人;对话交流,情感沟通,言传身教;榜样仿效、自我体悟、内省慎独、修身养性。德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只有富有人文特点的教育方式才是科学的,也才能取得实效。同时,“对话”方式不仅不会弱化教师的作用,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对话”方式是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实践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论[J].教育研究,2000(8):14

[3]涂光辉.德育实效性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