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地区道德教育发展分析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31 04:29:00
导语:海外地区道德教育发展分析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香港和台湾,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且香港将于1997年回归祖国,分析与比较港、台地区道德教育发展与经济腾飞之间的相互关系,借鉴其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教训,对于全面走上市场经济轨道的中国大陆,建立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德育体系,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同步发展,尤为重要。
一、塑造推动经济腾飞的个性品质
自六十年代至今,短短的30年间,港、台地区经济以年均增长率8—9%的高速发展,迅速超过一般发展中国家,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
港、台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采取的具体策略依各地情况而有所不同,但几乎都走了一条依靠教育、培养人才、振兴科技,从而推动经济繁荣的道路。其间,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公民、塑造利于推动经济开拓发展的优良品格,以及形成促进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广泛交流的宽容态度,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
(1)破除旧教育读书做官传统,科技与职业教育体系蓬勃发展。港、台地区属于儒家文化传统的地区,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旧教育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唯一目的在于当官。这种传统的文化意识与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六十年代以来,港、台地区特别重视科技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同时,也在青少年头脑中注入新的观念:即人才的涵义是广泛的,各种行业都可以施展个人的才华,为社会做出贡献。
科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使教育成为经济腾飞的强有力的催化剂,“而且也使人们的思想冲破封建旧有传统的藩篱,使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传统观念,渐渐失去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1],造就出具有现代意识的一代青年。
(2)培养独立生存意识和能力,使“自强自立自信”成为多数公民的内在品格。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都要求培养青少年一代自幼年起即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独立生存的意识及基于此种意识而不断强化的生存能力。人生的起点是“自强自立自信”,古往今来多少思想大师、科学巨匠、文坛圣人、艺术名家与伟大的人生实践所证实的这一人生哲理,已成为当代港、台地区教育的基本内涵,它不仅体现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而且渗透于社会、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使男子,而且也使妇女独立性增强,由单纯的贤妻良母角色转变为多元化的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一定贡献。香港著名华人实业家霍英东曾说:“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在艰难中屈服,要在艰难中自强”。香港另一位著名华人实业家李嘉诚13岁即开始在茫茫人海中挣扎、苦斗,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为日后的独立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父亲在临终前曾这样嘱咐他:“人生在世,做人做事,要有骨气。好汉不怕出身苦,勤学苦斗有来日。”[2]港、台同胞的自强自立精神,向世界证明华人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华人是征服命运的强者。
(3)以智慧助勤奋,以创造求发展,开拓进取,是港、台有成就华人的共性。仅仅能自立于社会、独立生存,还不是以展示优秀华人的全部品格。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勿宁说他们经受的磨炼或磨难,使他们在博击风浪的过程中,养成了一种“敢为人之不敢为,能为人之不能为”的开拓、创新、求实、胜不骄、败不馁的一往无前精神。纵观港、台地区成功者的奋斗足迹,都突出地显示出这种品质。誉满全球的“世界船王”包玉刚;香港工商界的女中之杰邓莲如;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银行家何善衡;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王永庆;振兴台湾民族工业的女强人吴舜文;台湾食品业大王高清愿等等,这些成功者的共性:智慧与勤奋相伴,干劲与拼搏相融,胆识与远见共存,开拓与毅力并进。而且,他们以这种品质带动整个企业,影响和造就了一批辛勤求实的创业者。我国已故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的豪言:“人生能有几回博”,道出了大多数港、台华人的心声。
(4)开放性教育,促进四方交流,培植宽容心态。港、台地区是开放性很高的地区;贸易往来四通八达;科技、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交流,特别是国际性交流活跃频繁;与世界各地联络的信息渠道多而广;旅游业发达。因此,在德育中努力培植宽容的文化意识与不卑不亢的态度以及善与人交往的品性和技能。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域外各方思潮、文化持宽容态度,加强学术性交流,特别是高校间的学术交流,经过一定的文化整合手段决定自身的取舍或扬弃。另一方面,对世界各地赴港、台的宾客,以高效优质的服务,以东方特有的人情味予以热情接待。开放性教育不仅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也显示出港、台地区华人宽阔的胸襟和度量。
(5)完善法制建设,与德育相互补益。港、台地区长期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局面还得益于健全的法制,它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益。香港各个阶层,各种行业,各类行为,一律受到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这不仅针对平民百姓,尤其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和职员身体力行。法律条文详细、具体、明确、严密,以至无法钻空子和任意解释。这使民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自觉遵守法律为己责。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纷争和矛盾,已成为人们的习惯行动。
二、儒家伦理在当代的有效发挥
以人文精神为主体的儒家文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港、台地区,被有效而合理地加以批判性地继承和利用,发挥出其独特的功能,不仅给经济的发展添入催加剂,而且对调整社会关系,使社会得以稳定和繁荣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1)经济发展,德育相伴。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使社会现代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并激发了人们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以及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诸如,民族与国家意识淡漠;缺乏公德观念;学校偏重智育而忽略德育;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刑事犯罪率逐年升高,而且越来越低龄化;娼、赌、毒、黑等恶劣风气不断蔓延,等等。台湾教育近年来忽视德育的现象已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谴责:“近四十年来,台湾地区经济突飞猛进。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成功及社会的富庶繁荣,社会大众的价值观颇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功利主义极易造成短视现象,使人只知现在,既无过去,也没有未来,生活在‘一度空间’里,被历史所放逐。这种社会病态给刚长成的青少年带来的伤害尤其严重,他们没有‘永恒’的价值目标可供取向,只能无所事事,……成为‘失落的一代’、‘无根的一代’。”“现代社会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德行。我们有知识,有技术,有各种物质便利,就是没有那由德行所陶练出来的自由的胸襟。”[3]“我们这个社会徒有富有的外表,但乏文化的内涵!”[4]因此,有识之士一再呼吁采取各种措施,“开启学生们的生命智慧”,为他们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以“造就充满能力、热诚与伟大心灵的人”。在这里,传统儒家文化中有益于现代社会的伦理精神、人文内涵受到高度重视与推崇,并在谐调人际关系、修养个人品性、稳固社会繁荣的实践中发挥着无可置疑的作用。台湾人士强调通过“中国经典的研读”,“使学生体认个人生命并非茕然独立的个体,而是上与千百代的祖先及渊源流长的文化传统,下与无穷量的子孙及未来社会结为一体的。使学生在时间之流里找到定位,对国家民族的过去有深厚的认同及珍惜之情,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坚定的信心与抱负。……而长久侵润于古圣先贤的典范之中,亦使学生在立身处世上有确定而具有永恒价值的学习对象,不致于迷失在现代社会中”。“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务宜从幼年即开始灌注给儿童。”(同本页注[1])呼吁鼓励社会团体,办理文史研修活动,以助长文史研究风气,阐扬中华文化,唤醒国魂,从而有益于社会伦理的重建与不良风气的导正。由此,当局与民间日益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各级各类教育,诸如:幼儿园、大、中、小学各级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都强调伦理观念的形成、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并取得一定成绩。香港各级学校也重视儒家伦理教育和良好道德的培养。中文大学的校训是“博文约礼”;香港大学的校训为“明德格物”。香港一些学者在论述道德教育时指出:“低层次的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对规范的遵守,高层次的品德教育启发学生对人类行为作理智的反省。人类社会的一些良好的品质(如礼貌、勤劳、信实、宽恕、友爱、正义等),是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应培养学生去遵守”[5]。香港高校很重视大学生的社团组织和课外活动,以此培养群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对集体、对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负责精神,培养自律自主、自尊自爱和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品德,并促进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
近年来,港、台地区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普遍强调“通识教育”,而且更重视通识教育的人文目标:借由知识的增加来提升人对生命的欣赏力和领悟力,唤起自觉,对个人生存的目的,对个人在宇宙中的定位有所洞察,使人在物质化、制度化的社会中能作一个自由和自主的人,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作“这个机械化世界中的操作员”,而是要“作一名舵手”(同第24页注[1]),从而随时发挥出人性的光辉。
(2)在中西方化交融中,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与上一问题紧密相联,港、台地区在大力宏扬民族文化、重视儒家伦理教育的同时,都否定和拒绝全盘西化,认为那样做只会断送几十年来以其辛劳所取得的成就。在香港,长期以来,形成中西文化交流汇合,古今中外的思想学说、流派兼容并蓄,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观念和新的内容,这是香港文化的特点。在教育上也是如此。虽然经过贸易、科技及传播媒介的作用,香港变得越来越西化,但直到目前为止,香港仍旧是一个为中国传统价值所左右的地区。如前所述,香港各级学校教育都重视儒家伦理道德的灌输,宏扬中华文化。高校办学强调要具有地区的特色,不仅要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要负起发展本地区、本民族科学文化的责任。近几十年来,台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教育上,如前所述,有识之士一致要求在借鉴西方教育措施的同时,应依据自身文化背景为基础,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注重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使青年一代成为具有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和良好品德的,并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人。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载文说:“西方民主国家强调的是公民的自由,而亚洲主要的政治模式(常常被称作“新儒学”或“温和的独裁主义”)却谋求社会稳定,认为社会稳定是实现经济发展这一压倒一切目标的先决条件。正如美国的许多人最近所了解的那样,新儒学对西方民主的相对混乱既蔑视又担心,认为美国的自由已导致社会堕落”。“西方国家往往把亚洲国家实行独裁统治的论据一概视为继续实行一党统治的空洞借口。结果,美国在同亚洲许多国家打交道时重点强调的往往是这些国家缺乏美国标准的政治自由,而看不到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使亿万人民摆脱贫穷,取得显著成就。”“毋庸置疑,亚洲已经形成了一种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富有活力,可以取代西方的自由民主。”[6]
(3)发扬民族忧患意识。港、台地区在新的形势下,都注意民族忧患意识的激发。忧患意识,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情操的高度显示。这种极富远见的品质,甚至比那种单纯赞美、歌功颂德的行为更为可贵,更能体现出爱国主义的内含和实质。它是一种驱动力,激励人积极向上,把思想付诸于行动;它是一种凝聚力,团结国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进。中国历代有识之士往往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体现。港、台地区使这种传统精神在新形势下得到了充分发挥。香港同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忧患意识是尽人皆知的,正象李嘉诚先生所说:“香港99%的同胞是爱国的。”中英谈判香港前途,举世瞩目,港人议论纷纷,但对收回香港主权,却是一致拥护。他们的内在感情,正如霍英东先生所表露:“我是一个既不迷信命运,又不懂政治的人,但我生长在香港,是一个中国人。我的心紧紧地与家乡、祖国相通。”[7]他们不仅以其艰辛而又充满风险的创业之路,给人们留下永久的启迪和思索,更以其卓著的成就和赤子之心尤其受到中华炎黄子孙的敬慕。台湾民众的忧患意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许多有识之士对当代台湾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诚恳地提出改进方案,殷切期望台湾教育能有大的起色。二是绝大多数台湾同胞都期盼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期望海峡两岸同胞携手共图民族振兴之大业,一小撮搞“台独”的人已为人民所不齿。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港、台地区不断奋进,成为亚太地区的“小龙”。
(4)注重东方特有的情感培植和发扬群体意识。港、台地区企业发展、经济起飞,走的是一条与西方不尽相同的道路。当然,一方面它们靠科学管理和唤起人们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方面可说受西方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与西方明显不同的是,它们发挥了儒家伦理所内含的感情因素和群体意识,调动一切手段激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以企业为家的群体精神。
①唤起主人翁意识。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有成就的企业,都把唤起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能把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企业的兴衰成败系在同一条生命线上,同心同德地和企业共渡难关、共享欢乐,看作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这种唤起员工主人翁意识的明智之举,是企业保持常盛不衰的重要保证。
②物质关心和精神鼓励同时并举。为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许多企业一方面注意改善员工物质条件和福利待遇,诸如提高工资数额,改善住房条件,缩短工作时间,奖励合理化建议和方案,员工分享利润等,收到相当成效。台湾统一企业公司总经理高清愿说:“股东投入的是资本,员工投入的是青春、智慧和生命。经营者不但要保全股东利益,更重要的是照顾员工。资本可以收回来,而员工的青春一去不复返。因此,照顾员工是经营者最大的责任。”[8]另一方面,在提高员工物质利益的同时,注重精神上的鼓励,如行政奖励、发给奖状、将有功人员的业绩载入企业杂志等。这与物质奖励相辅相成。
③以身作则,礼贤下士。港、台地区许多有名望的企业家,胸怀宽阔、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和霭可亲,使人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与人交谈,彬彬有礼;听别人讲话,全神贯注;回答问题,认真明确。熟悉企业员工状况,亲自过问员工生活,不搞唯我独尊。以其勤劳、高效率的工作带动全体员工。美国《新闻周刊》在介绍包玉刚的文章中说:“包玉刚……每天从上午9点到晚上9点,一年51个星期,以高度效率结合东方的情感主义处理繁忙的业务”[9]。
注重情感投资和群体意识的培植,使企业员工有一种“劳资一体”的“切身感”,因而使港、台地区劳资关系较为融洽,劳资矛盾一直比较缓和,这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尚存的问题
港、台地区德育中的成功之处,已如前述。它们在批判地吸取东西方文化,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精华,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稳定社会秩序中,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然而,在社会发展和德育实施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须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1)单纯追求升学率,偏向智育而忽视其他各育;在智育中注重机械记忆,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在台湾学校中有所表现。这种状况受到台湾有远见的教育家的指责和批评,他们一致认为,这种体制戕害儿童天性,阻碍儿童健康发展,难以塑造出健全人格。因此,要求摆脱升学主义的左右,切实实施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教育,使学生能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健全发展。
(2)近年来,港、台地区吸毒贩毒、赌博、、盗窃、诈骗、凶杀等犯罪现象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盗窃案的犯罪案例中,青少年成为主角的案件越来越多,令人忧虑。总之,港、台地区犯罪种类的多样化,手段的暴力化、立体化、现代化,性质的恶劣化,都非农业时代所能比,这已经引起了当局、警方,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整饬社会秩序、净化环境已刻不容缓。
(3)港、台地区的黑社会势力(香港称“三合会”,台湾称“黑道”或“帮会”)近年来发展迅速,危害社会至深。上述各种犯罪行为,大多数都是由黑社会直接或间接操纵、经营的。这些罪恶行当都是以无辜大众的肉体、精神、物质甚至生命为代价而赚取巨额金钱。黑社会势力的猖獗已引起港、台民众的痛恶和当局、警方的重视。进入八十年代后,香港反对黑社会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各方力量齐反黑的局面,反黑水平也不断提高。
(4)环保问题也是与伦理道德紧密相联的问题。港、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未能使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保护措施同步进行,因此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台湾《自立晚报》载文指出:“在这廉价出卖母体(大地、环境)的龌龊行业中,台湾若不早日‘从良’,迟早会被糟蹋得不成人样,最后奄奄一息地躺在钱堆上暝目喘气。”[10]。
(5)中华民族不仅是“礼义之邦”,而且有着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富裕以后仍注重勤俭,不仅是继承传统美德,增加积累,使自己的事业长盛不衰的方法,而且是塑造健全人格,教育下一代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较丰裕的港、台地区,摆阔气、讲排场、奢侈浪费、追求享受成为社会风气。
(6)尊老敬贤、赡养老人是每个成年人的义务,也是华人社会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港、台地区,这种传统美德正在逐渐削弱,儿女对敬老和孝行两种观念日趋淡薄,不再把奉养双亲视为责任与义务。
(7)关系网复杂,家族观念尚存,影响现代化步伐的前进,这一点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中国向以家族主义著称于世,台湾此一风尚犹存。由于家族派系观念的影响,在台湾社会里,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单是看其能力如何,家庭背景和人事关系往往是更重要的因素。台湾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员文崇一曾指出:“我们现在的劳力市场是愈到上阶层,愈讲究关系,一定要透过某些管道才可能搭上高层列车,这些管道及彼此的关系都是不公开的。能否和掌握权势的阶层建立亲密关系,或是否具有特殊关系,往往影响个人发展至巨。”(同第26页注[1])
四、有益的启示
中国大陆正处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力实施改革开放,抓紧机遇,使国家走上繁荣富裕的道路的关键时期。港、台地区成功的经验和应吸取的教训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启示使我们少走弯路,得以加速前进。
(1)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放松伦理道德教育,要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进行,以免重蹈西方覆辙。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可以说已达到人类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精神生活空虚,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而且越来越低龄化。正如英国人兰斯利在题为《富裕带来的麻烦:消费资本主义和前进的道路》一文中所说,一种“能买就买”的文化正在整个发达世界兴起,这种现象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关系更加紧张和对政府信任程度的削弱。罪魁祸首是“竞争性个人主义”哲学。“人们喜欢生活在一个相互关心、合作气氛较浓的环境中。但是,这种社会越来越难以建立。”[11]美国宝塔尖上约1%的最富有的家庭拥有3.1万亿美元的财产,年收入5030亿美元。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及其子女过得并不幸福,吸毒、婚变、艾滋病和枪杀的阴影像魔鬼一样笼罩着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有识之士已经把探索的目光伸向东方,寻找东方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有关人的理论的成功之处。1994年联合国讨论家庭问题的大会上,加利秘书长即引用了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港、台地区在此方面曾走过一段弯路,但经过纠正,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2)在前进的过程中,既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又不崇洋媚外、奴颜卑膝。西方国家有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如上所述,西方国家本身有许多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而且,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不只西方一种。因此,不应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要走自己的路,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在这方面,港、台地区也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3)港、台地区在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教训,也是中国大陆经济建设发展中正在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解决。
港、台同胞走过的成功之路,已使世界为之震撼,并使中国大陆的华人深感振奋和鼓舞。相信经过不懈努力,一个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亚太地区将以更强大的实力和崭新的面貌在世界的东方发出异彩,令世界更为惊叹。
参考资料:
(1)郭言主编:《“四小龙”腾飞之谜》,改革出版社1993年3月版。
(2)徐克恩著:《香港:独特的政制架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
(3)杜维明著、岳华编:《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5月版。
(4)白刃著:《香港见闻》,群众出版社1985年1月版。
(5)冯增俊:《亚洲“四小龙”办教兴邦的基本经验以及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载1995年第2期《比较教育研究》,第1—6页。
- 上一篇:学生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思想汇报
- 下一篇:经管局科学发展观活动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