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形成模式探析

时间:2022-07-21 05:37:00

导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形成模式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形成模式探析

摘要:运用价值澄清理论分析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内化缺失、教育方法单一、师资队伍落后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依靠价值澄清理论的引入构建研究生价值观形成模式,发展一条以“价值尊重一价值判断一价值引导”为核心的价值观形成模式,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和优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价值澄清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价值观培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式,不易改变。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并被新价值观所代替。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多种价值观并存并相互冲突,研究生阶段作为青年价值观确立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对于现有的多种价值观的选择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方法为其价值观选择作引导。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进行价值观树立和引导的主要手段,各高校甚至中小学仍旧采用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教育人民、影响人民的主要手段一直被各大行业所采用,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多元化的价值观涌人我国,这样就使得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价值观选择和引导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问题也日见明显。

一、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形成所面临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的缺失。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收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瓶颈状态,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服”为主要手段,其特点在于“正确的”价值是预先定好的,然后采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把这些价值兜售、推销、强加给他人。这样的教育越来越忽略学生的内化过程,而强调外部的作用,灌输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少那种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推理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中内化的缺失日见明显,学生大多都只是对书本知识进行接纳学习,缺乏实践,只是机械地将书本知识进行记忆。拉思斯等人认为。这些方法在学校价值观中成效不佳,是因为:第一,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现在的儿童更难以把握价值问题。“何者为善,何者为正确,何者有价值的问题变得更为困难,以至相当数量的儿童在面临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哪些事情值得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去干等问题时倍感困惑。”第二,儿童身边的成人有多种社会角色,会从不同角度对儿童施加不同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不一致性使儿童感到无所适从且更加造成价值混乱。学生在混乱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对知识的思想加工,没有自我意识的提升,所以只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报以怀疑、排斥和厌恶的态度。

2.全球化深入,多元价值取向的并存。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在日益开放的世界中面临着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多样性和自身一元主导性的矛盾,教育对象主体多元价值取向的情况也愈演愈烈。随着网络媒体等资讯的深度发展,改革开放扩大和深入,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IO后,世界多元文化、尤其是发达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现存意识形态的挑战越来越大,全球化思想和部分80后日趋西化的思想都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尤其是灌输理论越来越遭到批判,其效果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在此影响下不难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一元和多元的交融。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对国民的要求具有一元价值取向,但我们又不能忽视现阶段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研究生阶段是青年价值观确立和完善的良好时期,在这一阶段,如何能够使研究生在开放中经受国外思想文化的冲击,在继承过去、借鉴西方、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开始面对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挑战,重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师资队伍落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失。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被忽略,高校所采用的原有教育手段和理论基础与现实社会产生较大矛盾。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仍然建立在“灌输”理论的基础上,且方法仍仅仅局限在书本教育。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这种单一而又陈旧的学习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资队伍落后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大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工具化”角度去理解并运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理论研究的缺失使得大多数的教育者无法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灌输”理论极端化运用,从而忽视对于学生自身价值选择的尊重,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甚至是这门学科的信任。

二、解决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价值观形成问题的具体措施

1.以价值澄清理论为基础,构建良好的价值观形成模式。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之一。该理论强调在价值多元、变动不居的社会形势下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注重儿童在品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其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的方法,通过选择、珍视和行动这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形成价值,帮助儿童澄清他们的价值观,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4)珍爱,对选择感到满意;5)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6)根据选择行动;7)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该理论以其显著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西方被学校和教师广泛接受。近年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地研究和应用价值澄清理论以适应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

将这一方法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价值尊重一价值判断一价值引导”的思政教育及价值观形成模式,努力借鉴和批判地吸收西方道德教育中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成分,剔除价值澄清理论中道德相对主义和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弊端,有效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2.尊重学生对于不同价值观的选择,发挥学生主体性。价值澄清理论强调道德或价值观不是靠教导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珍视和行动澄清出来的,它注重儿童在品德发展中的地位,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主张根据儿童的品德发展需要,借助各种有效的方法,使之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价值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研究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也应受到积极的鼓励,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澄清自己的价值或行为,并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从而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价值尊重的核心所在。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运用评价过程,澄清存在于头脑中的某些困惑和模棱两可,帮助学生发展和利用自己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强调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的发展和完善,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应该以人的价值教育为突破口,重视人的价值观念引导,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利益以及需求有所了解和把握,充分掌握和尊重他们的自我选择,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的人格尊严。

3.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组教学,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如何获得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重要。按照这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不应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特定的价值观,而在于通过帮助学生从事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方法,澄清和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教给学生一些澄清自己价值的技巧和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能力,并使他们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行为,提高他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

当前,各种价值观念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排斥和融合,面对信息社会的多元性,学生的选择境遇常以道德冲突为前提,这就使得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教育必须树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新理念,要从“给现成结论”向“给分辨武器”转变,从“说服”向“主动接纳”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封闭性围绕某种“正确”、“理想”的价值观运作,要在尊重学生价值选择主体性的基础上,勇敢面对现实,遵循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统一、一元性和多元性统一的原则,在师生互动情境中相互澄清,最终落实到大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自我道德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发展上来,抵制不良影响,促进自身发展。

在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高校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级化思想政治教育。分组教育应与科尔·波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联系,引入“道德两难故事法”测定学生现有的道德标准,将道德发展水平相似的学生加以集中,准确把握学生现有思想状况,对其进行能力训练和培养。这样分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定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的同时,对原有教育方式加以改革,打破原有“大一统”的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加强学生对于自身价值观形成的认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4.进行有力的价值引导,使学生认可并坚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价值澄清的理念和方法,在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减少学生的价值混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价值澄清的观点是以道德相对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他们只重视在价值澄清过程中符合它所确定的七个标准,但却忽略了道德内容的教育,忽视了道德行为的指导,在一些学生面临的重大道德问题上束手无策。这样一来就破坏了人们对客观道德规范的信仰,弱化了群体和社会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所以,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入价值澄清理论后一定要看到该理论所存在的缺陷,要对学生加以有力的价值引导,从而使学生认可并坚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价值引导的过程中,要努力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接受的气氛。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创造一个平等且互相尊重、激励的氛围。只有师生之问建立起平等、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营造起良好的教学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力求消除彼此问的隔阂,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想法,不盲目地受他人干扰。但这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价值澄清理论也并非教师完全中立,学生是不成熟的主体,其主体性需要教师予以激发,师生除了进行人际交往外还有着教育性的交往,在这样的交往中,教师要给学生以指导,而不是纯粹的旁观者。

作为价值观形成稳定的重要时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后期完善。良好的价值观形成模式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和完善自身价值观的科学环节,也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构成的良性循环对于改变现有问题,从心理上彻底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价值尊重一价值判断一价值引导”这一价值观建构模式来弥补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过程的缺失,力求解决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逆反和厌烦心理,真正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开展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0.

[2]陈喜林.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6,(12):203.

[3]张晓娜.价值澄清理论与价值观教育[J].前沿,2006,(11):146—148.

[4][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

[5]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2.

[6]L.KohlbergR.Mayer.DevelopmentastheAimofEdu—cation[Z].HavardEducationalReview,Vo.142,no.4,November,1972:454.

[7]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