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动力分析
时间:2022-11-17 03:09:00
导语: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动力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试图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的动力进行分析和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更好地进行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动力分析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学说,促使事物的产生变化可以有多种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那么,站在国家的角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的动力可以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而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结合又可称之为第三种力:合力。
1外部动力
1.1世界各国实力竞争的转嫁压力
经济全球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敲开了世界各国之大门,各个国家都毫不例外地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经济竞争的压力。为了生存并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各国纷纷展开了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两个核心内容,但一国的经济实力又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个核心内容,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主要在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又主要在于建立科学的并适合该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先进的高等教育体制;国防实力的竞争更在于先进武器的竞争,先进武器的生产在于世界一流的高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最终又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而一国建立的合理先进的高等教育体制可以变成世界级人才的“催化剂”。可见,现代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不断竞争主要在于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竞争,最终也落实到了或者可以说转嫁到发展各自高等教育的肩膀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又推动了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这必然引起各国领导、专家和学者对外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密切关注,竞相学习,竞相取长补短,不断推动本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前迈进。
1.2外国成功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吸引力
近代德国建立起来的具有洪堡精神的教学科研型大学制度和以此建立起的高等教育体制,曾风靡一时,一度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学习楷模,各国纷纷派学者到德国学习经验,将德国模式直接搬用、模仿或结合本国特点建立起适合自己国家的大学模式和高等教育体制。美国建立起了具有研究生院特色的现代大学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先锋。
我国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因社会形态等各方面与苏联接近,故高等教育体制基本上也学习苏联的模式,与其较相似。而当时苏联模式曾经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带来巨大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的世界一流的高素质人才、劳动力,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成功地研制出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奠定了前苏联在当时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强国地位,曾令人无限向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苏联没有及时成功地改革其经济政治等制度以适应国家的发展,最终导致国家解体,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解体,建立其上的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随之要改制。现在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计划经济产物——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现时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必须要改革,不能步前苏联之后尘。改革没有既有的经验,只能摸索前进,但是有前苏联的榜样,也有现时世界上某些经济和教育强国的成功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例子,如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等。它们对各国有关的专家学者和人士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我国也已经开始了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的探索,专家和学者们纷纷撰写了以“外国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启示”为主题的论文,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很多被收入了中国期刊网,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献谋划策,对此改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我国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压力
(1)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教科研,教科研在于21世纪的高级人才,高级人才在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有赖于一个不断创新的合适的高等教育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生产力在不断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也迅猛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高等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做出合适的调整或改革,这就迫切需要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及其体制进行相宜的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级人才,加快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和创新,促使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经济、政治的发展客观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有积极的反作用,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并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时期,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改革和深化,政治制度也必定随之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和深化,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又推动教育体制的深刻改革,其中包含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深化。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未来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惟有不断改革,通过管理创新、办学创新、投资创新、招生与就业创新、内部管理创新,方能应对将要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而面对世界恐怖主义、世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挑战,我国出于政治需要,也需要不断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以便更有利于发展高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培养政治所需要的人才,加强综合国力,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3)文化发展需要。在知识激增的今天,高等教育面临的已不是两种文化,注重学术性的或应用性的,而是多种文化。“打开这个局面的出路只有一条路: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传统中所固有的扩张性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精英性或大众性;二是文化需要的发展趋势总是不断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教育方向发展。”那么沿着文化发展需要:精英——大众——普及这条路线,大众文化要求高等教育不仅扩大其规模,而且具有更灵活多样性。普及文化要求高等教育继续扩大其数量,而且改变其结构、形式、内容、时间等方面,以满足公民终身教育、休闲教育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促生了一些新形式的教育机构如:“开放大学”和“虚拟大学”等,以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后的拨乱反正,到2003年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正走上大众化——普及化的路上,这一切变化都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向前改革,以适应现时文化发展的需要。
(4)入学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生产经济的蓬勃发展,加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不断要求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增加大量的基础科学、高技术和前沿科学人才,更大量的需要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人才,尤其是初中级技术人才;第二,科技的发展要求原有的劳动力需要不断地回归继续教育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第三,适龄人口的增长,也扩大了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一切都导致了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需求膨胀,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需求和高等教育消费者市场直接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而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适应现时的需求。
(5)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也都与教育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先进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思想、形式、制度、内容和方法手段等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求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做出相应的改革变化。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认识,会导致高等教育不同的发展方式,采用不同的相应的高等教育体制。美国布鲁贝克提出有两种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一种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以政治论为基础,前者注重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后者更追求大众型的高等教育,这就要求决策者要选择不同的合适高等教育体制了。再如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不断给高等教育带来新思想、新内容、新的教学手段,引起教学和管理产生新的方法和模式,从而要求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做出相宜的革新和变化。
2内部动力:高等学校内在逻辑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由其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而不断向前发展。高等教育的外因就是制约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内因是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正是内因的这种内在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使它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才有可能抵制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按照自身的运动轨迹向前演变、发展着,并推动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随之做出相应的发展变化。
这些内在的逻辑表现在:第一,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交互作用而推动其发展。如中世纪宗教神学教育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经院哲学特性的大学教育的交替发展;高等教育意识形态还可在某些因素还不那么发达状态下的国家之上建立起发达的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也可在某些因素比较发达状态下的国家上建立起相对不发达的高等教育。第二,对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如在近代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虽然在英国最早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但是英国继承了欧洲传统封建文化,而其高等教育又一直保持相对的独立稳定性,从而阻碍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19世纪初,德国继承的中世纪大学的传统并不如英国那样根深蒂固,所以虽然它还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却能够创办新型的充满研究精神的哈雷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为当时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文化传统。第三,高等教育思想的保守性强化了其独立发展方向。如当外界环境力量要强使高等教育体系发生改变时,这种保守性为了确保其系统的稳定,而抵制任何可能会引起变幻莫测的外来影响或变革,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另一种情况是,学者坚守其对高等教育所信奉的信念(或信条),这些共同的信念把大学的学者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沿着信念指定的方向发展。
3合力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合力的结果。那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是上述的各种力的合力结果吗?伯顿·克拉克指出:“大学的含义和目的可以说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它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以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时通过保持自身的连贯性及使自己名实相符来保持自己的活力。谁都在谈大学,但是大学作为学者进行教学、科研和从事社会服务的场所,我们只有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具体环境里才能弄懂大学的这些任务究竟是什么?”高等教育也就是这样一个多种合力作用的发展过程,难于界定到底哪一种力发挥的作用最大,它实际上是综合作用的产物。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受到了以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过程。各种因素的组合方式和强弱程度,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速度、发展方式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英)阿什比著.腾大春,腾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道俊,王汉谰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上一篇: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
- 下一篇:研讨式教学模式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