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学习与探究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2-07-09 11:05:00
导语:浅谈综合学习与探究的课堂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教育具有多种特性: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知识性,因此语文教学任务也因此具有多职能: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能力训练,语文能力训练内容也有了多项目:听、说、读、写、看、想等。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依靠立体的综合性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还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已超越了传统的狭窄的“唯语文”学科领域,而是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里结合实际谈谈综合学习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要给学生创设自由的课堂。
一、课前初探:积累素材,探索结论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预习的内容有:自学生字词;运用读、疑、思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提出疑难问题;运用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课文有关背景材料;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自主探究等。总之,让学生利用家里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广阔领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开拓广阔的课外阅读环境。课本上的范文皆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因为篇幅教时的限制,并不是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全貌,生活,社会中有无涯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与开拓。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而不是扎在“花盆”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时地向学生注入新的内容:课余阅读教材之外的中外名著,就报刊上的热点问题和好时文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甚至是同龄人的习作,只要是有一定价值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将它们作为我们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合理订阅面向中学生的语文报刊,不定期选读中外古典名著,刻发报刊的杂文、格言警句、文辞优美的片断……。总之,让学生多读多思勤记,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丰富了知识,既充实了课本之不足,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受到思想教育,终身受益。对此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叶圣陶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吕淑湘)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把生活当作语文学习的环境。古人曾经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联系起来,也就是告诉我们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从而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东西,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还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置身于世界,审视社会人生,去读世间这本无字的活书,从而把语文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使学生对语文有一个真切的感受。
3.要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更好地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同时使其他学科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做到相互渗透。另外,生活中任何一种工作都可扩展为现代语文的外延。书法、戏剧、建筑、园林、演讲,甚至棋类都可以是现代语文的一族。因为人们对每一技艺、能力的学习、实践,都必须投入相当程度的心智、时间、劳动,观察、想象、联想会融入他的生命,既可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又可为语文学习注入生机、活力,从中得到启迪,萌发灵感,提高语文素质。譬如在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注意结合物理中的光学、声学等原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里也涉及很多物理和化学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融会贯通,综合素质自然提高。
二、课堂研讨:综合荟萃,自由发挥,探骊得珠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尤其在综合学习与探究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
1.设疑创设大语文环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的技巧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疑问,抛砖引玉,甚至故意提出一个反面观点(当然最终要作好引导),激起学生思辩,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语文课上成辩论课,这样学生就会在热烈而和谐的气氛中,各抒己见,释疑又生疑,创造热情自然迸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变课堂为舞台。学习小说、戏剧时,可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利用教室这一舞台进行表演。改编、表演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对其改编、表演进行评论。改编、表演和评论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如学习《变色龙》,组织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剧本,配上音乐,布置一些简单的场景,在班级内演出。同学们反响比较好,而且由此拓宽了语文的范畴,在诗词、戏剧、音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3.教师学生互换角色。即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坐在台下,只作适当指导。在这一特殊的教学活动中,讲课的同学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和创造热情,身为学生他更能把握台下同学的心理,设计了一些颇有创见的问题,台下同学对这种课饶有兴趣,配合也相当默契,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开展语文活动。语文课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时空也要向课外延伸或渗透。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乡音俚语、影视报刊、天地山川……听之,明始末增信息;说之,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广见识晓事理。教师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如访名胜,游山水,观新貌等),感受生活的气息,倾听时代的心音。我在教学中设法开辟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例如,办语文学习园地、办墙报、举行讲座、成立文学社团,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写作比赛、向报刊投稿、走向街头搞咨询、做广告、开展社会调查等,既为学生提供了一展其能的舞台,又让学生养成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超越时空,多层面,立体地感受生活。
三、课后拓展:总结和验证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教学《春》时,我们开展了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
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谱歌。学生会在盎然的兴趣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增长了才干。
让学生走上街头,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让学生走向乡村,收集整理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走进工厂,参观流水线,写产品的市场调查报告……《龙江农业园调查记》、《龙江名人采访记》、《龙江文化古迹现状》等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论文,充分展示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尤其是探究的能力。
古人云“知书达理”,把书读好,知识丰富了,就能明事理,同样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仅靠课堂,关在学校里每天上一、二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那种一味据本讲读,不越“雷池”半步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兴趣寡淡,活泼不得,“营养不良”,诸种能力难以发挥,也妨碍了语文教学育人怡情特征的实现,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无益。综合学习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上一篇:倡导自得教学模式
- 下一篇:文以载道,以道育人——浅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