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时间:2022-06-11 03:48:00
导语: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体育教学一直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体育课程的基本途径。由于体育课程改革质量和效果,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学体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便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相比,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相应地,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设计等方面都必须要进行改革,必须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相适应,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怎样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即基本思路是什么,是体育教师必须要弄清楚的重要问题,否则,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便无法通过体育教学来贯彻。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做一初步梳理,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思路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
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倾向。因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其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技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打破原有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走向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的健身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思路二: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2〕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引,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2.1转变传统教学“重教轻学”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来定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从教向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转变传统教学“重传授轻发展”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转变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只管教动作、教技术,至于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则很少教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了不少技术,但并不会用这些技术去自我锻炼,也没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动作、感知动
作、明白如何在生活和锻炼中应用动作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动作、学会运用、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4转变传统教学“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的倾向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发展,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让老师多几把尺子,量出多个优秀的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打破过去大一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中受益,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2.5转变传统教学“重单向交流轻多向交流”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要求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体育课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
3思路三: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1体育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
90年代初以前,我国课程的决策权基本集中于国家教育部,地方和学校没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体育教师的任务是被动执行由体育课程理论专家编制的体育教学大纲,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且不敢破坏预先确定的教学顺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权。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体育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破了原有体育教学大纲模式,在目标上,确立了既有课程目标,又包括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从而使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在内容框架上,突破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把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种,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一种目标管理。这种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内容,而是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了体育教师选择体育课程内容的自主权,使体育教师由被动执行教学大纲向主动参与课程决策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课堂也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体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验室,体育教师自身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的实践者’,。在这种对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不断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2体育教师由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引导者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体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向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和训练的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3体育教师由增强学生体质的训练者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一直是我国传统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衡量学校体育好坏的标志主要看“学生体质是否增强’,,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通过学生体育达标率的高低来评价,体育教师的业绩也主要以此来体现。因此,传统体育课程观念下的体育教师变成了增加学生体质的训练者。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达标率来增强学生体质。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体育“增进学生健康’,的理解也更为广泛,健康不仅是指体质的增强,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更进一步强调了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目标的确立将使体育教师的关注点发生转变。
4思路四: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实现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即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4.1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传统体育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就是学习的样板,学生不能也不敢违背动作要领的要求,单纯机械地模仿成了体育技能学习的一大特色。要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就要改变学习的“他主性”,即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6呼巴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终身锻炼的能力。
4.2由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转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都是以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少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授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学生的主动发现和探究,不但不利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使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体验,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思路五:改革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在传统的体育考试和教学评价中,应试教育的痕迹十分突出,考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在评价方式上,偏重于生物性评价,只关注运动成绩的提高,不考虑个体差异、体育态度和情感。体育考试和体育课成绩是以运动成绩的高低来决定,这在一定程度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5.1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往往根据运动成绩和运动技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种评价重视的是学业成绩,是一种甄别学生的过程,与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去甚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体能的增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体育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也要重视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综合功育旨。
5.2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学生最终能够达到的绝对成绩论高低。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不仅注意结果性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评价,而且重视相对评价。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体育基础、进度幅度、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
5.3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即体育教师对照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和打分。这种评价只是教师一方进行的纯生物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则倡导在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既要有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定,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等,以充分发挥学生本人和团体在评价过程的作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上一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问题的探讨
-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