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云就业”服务路径探索

时间:2022-01-21 04:21:12

导语:高校毕业生“云就业”服务路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毕业生“云就业”服务路径探索

摘要:在疫情暴发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大学生群体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毕业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加之经济下行,以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应充分发扬斗争精神,迎难而上,因势而新,用心用情,坚定工作信心、优化网上服务、引导积极就业、促进网上签约、抓实困难帮扶、关注风险隐患。合力做好疫情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使学生顺利走向社会。

关键词:疫情;云就业;高校毕业生

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年高校春招形势低迷,特别是进入四月份,企业的招聘需求显著降低,招聘量减少。从北京高校统计数据来看,学生的签约进展相对放缓,毕业生整体就业节奏被打乱,研究生面试延期、公务员招录延期、毕业生实习取消等诸多不利因素使毕业生就业出现“空档期”[1]。教育部表示今年高校主要工作围绕毕业生就业展开。高校辅导员作为落实教育部各项就业政策的中间环节,也是感知学生就业情况的基层教师,在围绕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高效的“云就业”服务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并多次强调“高校用人单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对高校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帮助”,“要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尽早地就业”[2],新要求新指示也是辅导员在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依据。2020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3]进一步强化了今年毕业生工作的重要地位。总理多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十二次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明确要求,要采取更大的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好今年毕业生就业的问题[4]。作为高校辅导员,在了解新的就业政策、新的就业的渠道、新的就业的途径后,应及时把就业信息输送到学生中。

一、认清就业形势,坚定就业信心,为高校毕业生注入战必胜的“强心剂”

2020届毕业生总的就业基本形式受到四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一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余人,同比增加40万人,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同比增长51万人,涨幅21%[5]。二是疫情加剧就业困难。疫情防控工作对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生产受到限制,社会活动大面积延误,较低的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大学生求职的过程受到多重制约限制导致需求下滑,线下的招聘几乎全部暂停,导致企业和学生不能面对面沟通,实习实践也全部停摆。三是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加,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更加困难。据统计,截至三月底,企业招聘下降20%,中小微企业的招聘需求下降60%[6]。同时公务员的招录、考研的复试等压力均与往年相比延后,导致学生中出现慢就业的现象,截至四月底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7]。四是中美的战略博弈已经从贸易向多个领域蔓延,对于高校毕业生留学深造产生一定影响,严峻的形势也导致学生心态出现焦虑。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辅导员需要转变传统就业工作模式,让学生做到两个理性的认知:认清大环境,找准小位置。对于慢就业、不就业的现象,以马上行动来缓解就业焦虑,先就业,再择业,推动学生积极就业。应该看到就业的本质是经济,国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是短期的,有限的,可控的。积极发挥作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困难,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理性分析,沉着应对,坚定稳住就业信心,把疫情带来的困难,转化成新的机遇。

二、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就业引导,为高校毕业生构筑无阻碍的“信息桥”

1.加强就业引导。要尽力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就业进展,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数据。对于未就业的毕业生,建立精准台账,加强点对点的就业形势教育。对于综合竞争力稍差的毕业生,如不够自信、沟通表达能力较差、心态较焦虑等学生群体,要重点在提升学生的能力方面下功夫,可以通过线上谈心谈话、主题班团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疏导。对于考研失利计划继续考研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对于励志复习一年再考研的学生应予以支持和鼓励。对于借考研逃避就业的学生,应对其讲明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优势,一味逃避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其积极就业。对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尽快在录取意向中作出抉择,以释放被占用的就业资源。对于慢就业学生,督促其留意招聘网站、学校发出的招聘信息、线上招聘、线上面试、线上答题等机会,勇敢地去尝试,寻求就业机会。2.拓宽就业渠道。普及优惠政策,鼓励更多毕业生参与“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对有志愿投身国防建设、教育事业、科研事业的学生,鼓励其报名大学生征兵入伍,补充教师队伍,担任科研助理;鼓励更多的毕业生面向社区的需求进行创新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达到倍增效应;引导学生紧密关注高校就业网站和各社会招聘网站,建立就业信息群组,共享岗位信息,架起无阻碍的“信息桥”。引导本科生向第二学士学位发展,开展过渡性的学习,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为国家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3.挖掘新业态。疫情期间的工作模式发生剧烈变化,企业、单位不能再以传统聚集的方式工作,甚至停工停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在另一方面催生出新的工作模式和职业形态。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例如网约配送员、康复护理、互联网网购平台,高校辅导员要深刻理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对社会应急管理的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动态,抓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发展趋势,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三、优化网上服务,抓实困难帮扶,为高校毕业生铺就通罗马的“毕业路”

1.优化网络服务。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企业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受到很大的限制,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从之前的线上线下多举措并行到现在的单一线上模式,海量的信息缺乏精准定位。目前阶段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就业,优化线上的服务。高校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做好信息的筛选加工,做好信息的精准推送,把着力点放在促成签约或达成就业意向上来。注意问题导向,如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岗位等人和人等岗位等现象。通过24365等平台,以云端求职、云端面试等方式实现就业,推进网上签约。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全面撒网,重点捕捞,利用好各种网络招聘会的机会,围绕产业链形成上下游组合,探索组团式应聘。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对高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措施安排,结合毕业生专业定位行业特色,充分利用互联网公益直播课、精品慕课等,将22个线上课程平台的2.4万门在线课程与虚拟仿真的实验课程推广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去。依托校友群体,对于求职意向迷茫的同学可以利用“学职平台”定位其就业需求。2.加强工作互动。从做好就业服务的工作角度,辅导员要加强与就业工作队伍、班主任老师、研究生导师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坚持守正创新,在保证就业辅导工作的同时,还要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方面创新。整合社会资源更好地形成帮助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合力。依托“学信网”中的职业百科开展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室。做好就业创业服务,特别关注教育部层面的24365平台上推出的就业信息。对于重点群体,如学业课程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多关注、常沟通,展开分类指导,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岗位推送工作,给这些学生实际的帮助。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也是一项政治性任务,对于扶贫攻坚具有政治意义,辅导员要关注国家政策,参照校方指导,了解发展趋势,学习新兴业态,探索就业方向,将工作做实做细。3.防范就业风险。对于就业中的风险和隐患,辅导员应保持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提高防范意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复产复工、复商复试也在逐渐恢复。但高校毕业生并不能马上回到学校,所以作为辅导员要了解当前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就业状态,想办法纾解焦虑的情绪,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争取把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随着毕业季的临近,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提醒学生提早准备毕业离校事宜,将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妥善安置。这期间,一些困难和问题,可能会在网上越来越多地出现,辅导员应积极关注网络舆情,以大概率的思维应对小概率的事件,以确保整个就业工作的安全稳定。对于毕业班的高校辅导员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前途和未来。疫情下的就业工作也是相互促进成长的过程,辅导员有责任为应届毕业大学生注入“强心剂”,构筑“信息桥”,铺就“毕业路”,特殊时期吹响战“疫”集结号,引领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的信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击疫情斗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屈的鹏.大学生精准就业途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0):20-21.

[2]中国民族报.让学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国家民委直属各高校多措并举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2020-03-03)[2020-04-10].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EB/OL].(2020-02-15)[2020-04-10].

[4]人民网.采取更多市场化办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平稳[EB/OL].(2020-06-03)[2020-09-20].

[5]毛丽萍.湖北省政协教育界别委员建言破解疫情下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要“摸得着”[J].湖北政协,2020(6):14-15.

[6]中国经济网.春节后三周小微企业招聘需求“回血”两成[EB/OL].(2020-02-27)[2020-09-20].

[7]黄永斌.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透视及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4):51-54.

作者:谷子骞 仝泽民 单位: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2.东华大学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