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时间:2022-09-27 04:28:20

导语:日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日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摘要: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中原工学院日语专业为例,在借鉴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进行改革。对学生实践型毕业论文的指导,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新国标;实践型毕业论文;导师制

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日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相较之前的指导要求,新国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做了明确规范,凸显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向。贯彻执行新国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必直接影响所有的教学环节。

一、构建教师指导体系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践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照新国标中有关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求,发现本研究者所在学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缺少来自实习、实践经历的课题,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传统学术型论文,职业适应性欠缺。只有部分毕业生有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的意愿和明确的考研目标,就业、创业意识强的学生不在少数。毕业论文联系学业和就业的桥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未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落实新国标的要求,本研究者所在日语系成立了课题组,在借鉴其他高校实践经验基础上,坚持顺应个性化教育的时代要求,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进行改革。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课题组选择在春季学期开始了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过研究,构建了低年级兴趣小组导师制和高年级学术社团导师制组成的教师指导体系,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组别。兴趣小组导师负责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学术社团导师负责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兴趣小组导师为学生开展早期科研和专业实践搭建平台,学术社团导师负责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

二、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原则

(一)突出学生中心。美国哲学家和交往理论科学家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在《激进建构主义》一书中强调,教师是学生建构的帮助者,在帮助的过程中,不是向学生指出建构知识的正确途径,而是提出建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被忽视或被误导的行动因素。有鉴于此,在各个兴趣小组和学术社团中,导师采用问题解决教学理念,向学生提出具有吸引力的、能够引发他们关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自己着手解决问题的欲求,并且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师与学生保持一定频度的接触,每月与被指导学生面谈交流最少1次,督促、检查学生完成相关图书阅读或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的导师同时指导低年级兴趣小组和高年级学术社团,可让两种组别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和互动。导师在交流中营造一种协商的气氛,既鼓励学生之间对话,又鼓励师生之间对话。对学生的错误不是立即指正,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同时,导师允许学生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表达不同的观点。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撰写传统学术型论文的学生学会了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分析、归纳和评论文献,完成了对相关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综合整理,为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某种延伸的契机;撰写实践型论文的学生在坚持专业性和创新性要求的基础上,兼顾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在实践中探究个性化问题的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二)突出产出导向。新国标中规定,毕业论文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论文形式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结果满意度的迫切性。中原工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抢抓各种校内外育人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提供支撑。近年来,随着日语系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扩充了国内及日本的实习基地。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在常年和出版社保持翻译出版合作关系的导师全程指导下,运用理论专业知识翻译作品,受到导师的专业指导。学生通过翻译实践报告,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翻译过程,加深了对翻译理论和术语、文化背景等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生可选择对个人翻译实践全过程进行陈述的翻译综合报告,可选择对个人翻译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专门分析探讨的翻译专题报告,可选择总结经验、以评促学的翻译自评报告,可选择针对同一翻译项目的其他学生的翻译文本的翻译互评报告,可选择对翻译项目成员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描述的翻译合做报告,等等。有志于从事日语教育培训工作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微格教室,依照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进行模拟日语教学训练,并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另外,随着赴日实习项目的开展,能够进入日本优秀企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并肩工作的学生也逐年增多。经过对参加过该项目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赴日实习相对于其他实习方式更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人文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导师鼓励和支持学生选择与实习经历相关的选题,并根据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翻译的技能和水平。学校从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产学合作的高度,探索促进日语专业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增加日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设计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形式,而且对于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既有助于克服学校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又有助于建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对接。(三)持续改进。在实践型毕业论文的课程设计和指导过程中,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如何使模式具有可操作性、持续性,还要经过不断探索、完善评价机制。课题组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方面探索评价机制,以持续改进实践型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首先,在对学生进步的观察和评价方面,遵循开放的理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格拉塞斯菲尔德强调,学生进步的传统评价的缺点在于假定这种进步是能力的直线式上升。实践表明,无论是在兴趣小组还是科研社团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几乎不可能发觉变化的又稍显漫长的时期。按照格拉塞斯菲尔德的观点,教的艺术很少同传播知识有关,其根本目的必须在于培养学习的艺术。导师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同学生一起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牢牢保持目前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对导师的工作评价时,评价内容涵盖导师工作量、指导态度、指导频次、学生成果、学生满意度等,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导师自评、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对成果、频次等量的评价,又根据导师的实际付出进行质的评价。再次,建立监督机制。设置意见反馈邮箱,方便学生及时将导师不认真履行职责情况,或是对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建议进行反馈。日语系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不定期检查导师履行职责情况,通过与导师、学生谈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之策。

三、结语

截至目前,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和预期基本一致,师生之间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日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对实践型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改革是否有效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价。建立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在实践型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应用于专业的持续完善中。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激进建构主义[M].李其龙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高璇.本科生导师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6):4.

[3]许艳.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36(1):69.

作者:于勇 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