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分析

时间:2022-04-22 10:29:46

导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分析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阶段学生知识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完成预期培养目标的基础与前提。因此,笔者根据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阶段的选题方法,系统性总结了三种现有的选题模式与特点,并结合案例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交流的角度分析了三种模式的异同,总结了本科生选题过程中“收”与“放”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科生与研究生混合培养模式。通过研究生的开题与示范,促进本科生从接受已有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以期对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教学方式起到促进与提高作用。

关键词:地学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收与放

本科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本科毕业设计阶段是收官阶段,也是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1-2],因此,确立一个既有创新又能落地可行的课题,无疑是学生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课题的创新程度远超本科毕业生知识的范畴[3-4],不仅会影响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而且会导致后续毕业论文实施与讨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根据地学类专业(地球化学)为例,结合笔者从教期间所带的数十位本科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出现有的三种主要模式,并探索一种新的培养方式,为后续双一流学科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中的“以本为本”提供借鉴。地球化学专业是地质学与化学的交叉性学科,目前大学期间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野外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四个阶段,其中毕业设计如何选题涉及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与专长,同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特点,因此,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向与尺度,应该是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与协商的结果[5-6],这个交流过程十分重要,如果将一个毕业设计题目机械地布置给学生,后期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个“放”与“收”要充分结合起来,“收”与“放”是辩证的统一,缺一不可,“收”与“放”实施过程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具体实施模式与方法如下。

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寻找答案

这个模式主要通过教师选择与布置相应的问题,由学生设计实验与野外工作进行解决,这类模式是目前在毕业设计阶段最为常见的模式,而对于大多数教师,为本科生设计的“问题”,是心中有数的,换句话说,教师是对答案比较熟悉和清楚的,重点通过布置题目来磨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模式成功的前提在于:(1)学生对于研究的问题具有正确的理解;(2)学生的知识范围与能力能够胜任相关具体的工作;(3)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水平与知识范围具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通常,对于学习成绩较好但发散思维需要提高的学生,这一培养模式更为合适,笔者在2012级指导的学生大多采用这种模式,尤其是对于知识储备比较全面的同学,在从事这一类问题的研究更为显著,例如“铁矿物对砷元素的吸附规律研究”,这类课题在教材中均有涉及,一般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与数据讨论,关键在于实施过程中,导师不仅应对选题的科学创新性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保证研究的意义能够被学生准确的理解,如果对这一度的把握不够充分,就会导致后期学生论文工作量虽大,但是研究思路不清晰,影响论文整体完成的质量与效果。对于创新思维较强且发散思维比较突出的同学,这类选题培养的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其积极性,对于此类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的第二种模式。

二、教师提出难题,学生探索答案

对于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勇于思考和探索的同学,指导教师在布置选题等方面应该适当的“放”,因为对于创新性思维比较强的同学,通过其兴趣来鼓励和启发学生是更为合适的方式,这类学生通常具有爱提问的特点,经常会带有怀疑的精神来看待课本中的知识,这类同学表现出研究所带有的特点。因此,可以布置具有挑战的课题来鼓励其完成,以上述课题为例,我们就可以设立“纳米铁矿物对砷的吸附机理研究”,因为纳米矿物是目前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热点与难点,关键在于纳米矿物具有很多优异的特性,但是合成与实验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很难找到切入点,这时我们可以参照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来鼓励与指导这类学生,甚至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设计与实验权限,鼓励其大胆创新,让学生没有过重负担的前提下进行积极探索。通常,初步结果难以十分理想,此时应予以一定的鼓励并对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免挫伤其后续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这一“放”的过程中,应具有“收”的成分,区别在于给予其创新思想上的“放”,但对其研究方案应做到适度的“收”,从而提高研究的成功率。笔者以所带的2014级两名同学为例,不仅达到了原有的基本目的,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两名同学自学了很多本专业课程没有涉及的内容,从过程来看更为艰难,但是的确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寻找答案

不同的学生在成绩与创新性潜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上两种模式都主要围绕教师所关心或研究的问题进行毕业设计,也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所采用的模式,但是这两种培养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弱,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本科教育阶段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笔者所在单位会组织学生参加峨眉地质认知实习与江油野外地质综合实习,这两个阶段通常学生还没有进行选题,在2017级的两名同学则在实习阶段对峨眉山玄武岩的风化机制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与学生探讨多次,共同学习与查找文献,师生一起设定了通过室内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温室气体CO2对峨眉山玄武岩风化过程的影响机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与探讨,对科学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很多,尤其是能够结合目前国际上关于气候变暖对风化的影响,研究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在解决困难的过程,学生的独立工作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升。这一模式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对科学意义的把握和实验方案的修正与设计,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对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学生,这一培养模式对其后续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启发与促进作用。

四、本科生与研究生混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是大学所掌握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思考问题的模式与逻辑转变是培养的难点,原因在于本科阶段前期对于学生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但是本科毕业设计属于研究活动,从理解与掌握知识转变为探索与发现新的知识,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本科生阶段目前是很缺乏对于批判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笔者所在课题组正在根据研究方向与学生的意愿,对于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分组培养,共同开题,这个过程目前设为三组:(1)纳米铁矿物对水体中微量元素的吸附;(2)农田中重金属的钝化研究;(3)湖泊流域中有机污染物的历史记录追溯。在相同领域中做不同的工作,使得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合作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在这个阶段过程中,由于对本科生对选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会对初步设置的题目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意见,这个阶段应做好引导,对于有科学依据且逻辑上成立的理由,导师应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可以大胆“放”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工作的热情。但是对于缺乏依据或逻辑上不成立的意见,导师应耐心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直至其能够完全理解。同时,研究生需要选拔交流能力好且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在混合培养过程中,研究生主要起示范的作用,本科生在进行学习,指导教师主要协调与组织好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工作。对于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论文选题,指导教师可以多征求学生的意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习时间与个人理解能力的差别,相同的问题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理解程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导师应该能准确地把握认识上的关键点,通过专业且易懂的语言,使得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研究意义与方案上能够达到理解上的一致,同时在这个过程给予本科生一定的选题自由,并通过开组会等方法要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

五、总结与展望

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培养阶段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总结笔者多年以来所指导本科生阶段毕业论文的教学经验,归纳出论文选题三种模式:(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寻找答案;(2)教师提出难题,学生探索答案;(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寻找答案。还有通过不同模式中“收”与“放”在度上的把握,提出本科生与研究生混合培养模式。通过混合培养小组学习与研究,促进本科生从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思维模式,向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模式进行转变,以期对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旦峰,李刚.论科学选题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09-110.

[2]王南萍,陈玉东,叶荣,等.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3,12(2):28-30.

[3]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5.

[4]陈家新.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5]郭涛,谢琨,胡晓娟,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83-186.

[6]孙颖颖,郭赣林,苏振霞,等.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进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7(14):102-103.

作者:王新宇 施泽明 彭秀红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