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模式分析
时间:2022-06-03 11:30:53
导语:公共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公共管理作为我国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其学科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科生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过渡环节。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习模式、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实习问题出现后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实习模式;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一、引言
为更好地适应并促进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进步,针对公共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社会与人文学知识、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新兴学科知识及边缘学科知识;具有能够独立获取专业基础知识、终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公共管理需综合应用各种知识、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及爱岗敬业精神。在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多数用人单位十分重视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而毕业实习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基础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同时,本科生毕业实习对拓展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过渡环节。本科生通过开展毕业实习,可增强其对本专业性质及综合业务的了解,从而熟悉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得以实践工作的初步锻炼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向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培养爱岗敬业的素质,以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培养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国外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相较于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模式,国外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模式较多。根据美、法高校毕业生实习模式的研究,将学生毕业实习模式主要划分为感知/体察型、适应/经验型、分析/研究型三类[1]。其中,感知/体察型是指学生通过直观观察、考察和见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管理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主观感受,形成一种初步印象,在这种类型中,要求学生多听、多看、多问[2]。适应/经验型注重职业导向,以积累自身工作经验、增强工作适应性为目的[3]。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环境,更清楚人际关系等,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促使学生真正进入社会时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分析/研究型是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主要目标的实践教育模式,通过剖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困境,并对管理过程中的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困境等进行深入探讨,是公共管理教学实践中,参与程度最深的实践方式之一[4]。(二)国外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培养的主要特征。国外高校公共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国际化特点。首先,在国外的研究中发现,其本科毕业实习旨在关注不同地区甚至是全球性的问题,需站在全球化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再则,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派学生到国际组织或国外机构实习,以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结合。在此特点中,要求学生能在实践中将规范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以法国的学生实习培养为例,研究发现,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毕业生实习类似于“师带徒”的指导方式,即实习学生可通过与老师共事,使得自己更好地处理实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三)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关于国内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模式的研究已较丰富。其中一种以“府校合作”的新模式作为近年来我国兴起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府校合作”即“府校合作,互赢共建”,指府校双方各有其资源优势,如双方均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优势,且可同时投入。我国的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率先实施了“府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府校合作”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其模式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对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起到了推进作用。此外,产、学、研模式作为目前毕业实习的另外一种主要方式,使学生能将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可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其综合素质。
三、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前准备不充分。本科生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由于学生一直进行着专业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能力几乎为零。加之,多数学生忙于毕业设计、找工作和考研等事宜,针对毕业实习敷衍了事,导致学生毕业实习易浮于表面,导致实习结果与学校的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差距甚大[5]。(二)学校与实习单位双方沟通存在障碍,实习过程监管困难。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往往分布在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企事业单位等。不同实习点一般安排3至4名实习生,各实习单位分散在全国各地,呈现出单位分散、难以集中管理的状况。因而,学校委托各实习单位管理学生的实习和生活。学校与实习单位以及毕业生导师等关系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学校不能够全面掌握毕业学生的实习情况,影响教学质量[6]。此外,当实习结束,会将实习报告交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监督地位;而在实践中,关于实习毕业生的指导主要落在指导教师的肩上。(三)针对本科毕业实习生的考评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实习考核,还缺乏有针对性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实习的考评依然存在标准不一,其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当前,部分学校在管理、监督实习过程的考核、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时,缺乏确切的信息反馈和过程考核标准。具体讲,在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时,仅用学生出勤率、实结,或采用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定性评价学生的实习成效,对学生实习态度及其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却缺乏专业的定量考核尺度[7]。由于缺乏实习的严格考评,部分大学生易钻空子,学生在其实习期结束后,不管是否真正参与实习,学生随便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便草草了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习质量。(四)实习生缺乏统一标准,不能人尽其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习单位的管理职能部门进行。由于这些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且工作繁忙,几乎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对实习学生提供专门辅导,造成学生实习缺乏规范的专业指导,降低实习效果[8]。而实习单位却抓住了毕业生的实习心切、任劳任怨的心态,安排实习学生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如接听电话、复印或传送文件等,并没让学生施展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得多数学生不能人尽其才。(五)实习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实习培养是将本科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重要阶段。实习单位更关注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当前学校在实习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上还有着改进空间。如: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态度不端正、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责任感缺失、人际沟通能力薄弱、心理素质差、对工作强度和压力不适应、缺少对岗位工作的基本认识、不能熟练使用办公设备和办公软件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培养的实践与改进
(一)进一步提升实习生的综合能力。首先,需根据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与其理论知识相匹配的实践工作。包括简单的办公软件的掌握、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其次,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实践化的特征,需要实习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所学与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最后,还需要培养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责任感。(二)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以需求为导向改进实习培养。目前设有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其专业培养方案均由远离工作一线的教学管理者制定,培养方案往往脱离社会需求、适应性较差,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因此,应根据实习单位的需求,确定实习目标,以实习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培训,以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三)完善岗前培训制度。实习生进入实习单位,面临着从学生到社会工作人员、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变,一时间难以适应。因此,学校应为实习生在其正式上岗前应进行为期3~4天的岗前培训,包括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科室设置情况、工作流程及规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实习生职责;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的学习等;同时,实习单位应帮助学生了解实习中应具备什么专业素质和能力、应注意什么问题,给予实习生实习工作的指导。(四)构建合理的考评机制,实行多元化的实习评价。合理的考评机制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及实习结果,应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要求,采用多元化的实习评价体系,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其中,定性评价包括实习报告评价、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定量评价包括连续实习时间、与指导教师沟通次数等。因此,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式,对于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两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贺知菲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上一篇: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系统研究
- 下一篇:张家界体育赛事旅游业融合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卫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