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研讨的综述

时间:2022-05-11 04:02:00

导语:小议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研讨的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研讨的综述

摘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大富有特色的文化,即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南京的民国建筑作为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历史积淀后,它们原本所蕴涵的文化特质和人文品格早已清晰,重新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欣赏。本文从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首先,从南京民国建筑的定义、背景、类型和价值方面进行阐述。其次,从南京民国建筑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方面进行总结。

关键词:南京民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NanjingRepublicofChinaConstructionResourcesResearchReview

Abstract:Nanjingasthecapitalofsixdynasties,NorthKoreawillbe10countriesandafamous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therearethreemajorcharacteristicsoftherichculture,namelytheSixDynastiesculture,MingcultureandRepublicofChinaculture.InNanjingtheculturalconstructionasanimportantpart,afterafewdecadesofaccumulatedhistory,theyhavealwaysembracedtheculturalcharacteristicsandculturalcharacteralreadyclear,renewedsocialrecognitionandappreciation.Inthispaper,basedontheconstructionofNanjingResearchonthethemeof,firstofall,fromtheconstructionofNanjinginthedefinition,background,typeandvalueelaborate.Secondly,fromtheconstructionofNanjingin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existingproblemsandsolutionstosumupconnection.

Keyword:NanjingRepublicofChinaConstruction;Culturalresources;Protection;Exploitation

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是建设美好城市特色的最低成本的捷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环节,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愈显关键的指标。在此背景下,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2002—2007),我以“南京民国建筑”为主题进行了初级检索。共检索到南京民国建筑相关主题的文章共27篇,引用其中16篇,又以“文物建筑保护”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76篇,引用2篇。并查阅书籍两本。学者们关于南京民国建筑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也很局限,大多集中在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背景,价值。本文试图对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背景、类型、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总结。

一、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界定

目前,并没有专门的定义来解释南京民国建筑,一些学者主要是通过阐述相关概念透析南京民国建筑的定义。下面主要从建筑、文物建筑、民国建筑和南京民国建筑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建筑

关于建筑的定义,有多种,在所引用的文献中,以下定义最具说明性。

ChristianNorbergSchulz认为,建筑是一种具体的现象,它包括大地景观和聚居地,以及房屋和有关房屋的种种阐释,然而它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在。远古至今,建筑帮助人们,使人们的存在富有意义,通过建筑,人们拥有了空间和时间的立足点。[1]1

(二)文物建筑

陈志华指出“文物建筑包括了大部分古建筑,但不限于古建筑,它也应该包括现代在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文化史、民俗史、建筑史等等领域里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2]

(三)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的定义,诸多学者的定义相似,下面列出一个进行阐述。

宫苏艺认为,民国建筑,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在南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建筑。也可以换用另一个概念,即中国20世纪前50年的建筑。[3]

(四)南京民国建筑

通过查找文献,在目前研究结果中,只有以下学者对民国建筑进行定义。

杨新华、卢海鸣、黄继东认为,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新旧交替、中西交汇的过渡时期,经历了由刻意模仿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4]

二、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背景、类型及价值

南京民国建筑有着非比寻常的历史背景,作为孙中山时期的政府所在地,民国建筑的背景比起其他城市更具有典型性,类型丰富。许多学者在写关于此资源的时候都会涉及其背景。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学者们对资源的背景、类型归纳,着重介绍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

(一)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背景

大部分文献在写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时候,都会对其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关于时代背景的介绍,也有发展阶段背景的介绍,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背景。

黄继东在文中写道:“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此开始了38年的民国时代。1927年,国民政府聘请了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等担任顾问,具体参与设计了民国时期的首都规划,把南京市区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为行政区、文教区、居住区等”。[5]

林挺学者认为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产生(1912~1919)、转型(1919~1927)、鼎盛(1927~1937)、停滞(1937~1945)和恢复(1945~1949)五期,经历了由模仿(或称作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或称作融会创新)的发展轨迹。[6]

(二)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类型

南京民国建筑的类型丰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但是总体来说,可以从粗分和细分两个角度来阐述。

冯春龙等专家总结,南京民国建筑粗分的话,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三大类。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八大类:一是政治、军事机关;二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机构;三是市政、交通、电信部门;四是工商、金融服务、娱乐、休憩场所;五是驻华使领馆;六是监狱;七是官邸别墅、民居;八是陵墓以及纪念性建筑。由此可见,从种类上来讲,南京的民国建筑门类齐全,应有尽有;从品味上来讲,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国家工程,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设计和建筑施工水平。[7]

(三)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价值

在介绍完南京民国建筑的背景和类型后,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价值就已经凸显出来了,此部分主要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方面展开。

1.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历史价值

齐康、杨志疆认为,南京民国建筑作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一张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资治、教化功能上。

(1)南京的民国建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座“心桥”。

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教授阮仪三先生也指出:“人是一种有环境需求的动物。它需要环境里有自己的历史,有记忆,有过去的痕迹。南京的民国建筑是民国历史的载体,也是启发民族意识、唤醒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对于台湾通报和海外侨胞来说,一座座民国建筑不仅能够勾起他们对往事的会议,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回归祖国的信念,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8]

(2)民国建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南京的民国建筑中,有相当数量的建筑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形象、直观而又生动的教材。能够激发下一代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共产主义而奋斗。[8]

2.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艺术价值

卢海鸣认为,南京的民国建筑作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建筑风格上。冯春龙认为,南京民国建筑的风格主要有六种:一、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二西方折衷主义建筑;三、西方古典式建筑(又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四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五、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又称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六、西方现代派建筑(又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9]

3.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文化旅游价值

冯蓉提出,旅游可以让人们领略到南京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南京的文化地位。南京的民国文化是带动南京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之一,而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和提升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可开展的“南京文化旅游节”以进一步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10]

三、南京民国建筑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南京民国建筑资源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大部分学者的观点都相同,主要集中在缺乏保护力度、缺乏管理,缺乏重视和专门的机构和人才等方面,下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1缺乏完整的保护规划体系

南京民国建筑在保护规划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相关文献却很少,只有少部分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而涉及的方面主要是民国建筑群分散,而且在保护中同经济利益相冲突。

钱凯在调查中发现,南京现存的1000多处名国建筑,命运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被改的面目全非以后再作他用的民国建筑,原因也很简单,它们有利用价值,可以进行商业开发。一类是正面临着拆除的民国建筑,它们将从此在地面上消失。原因也同样简单,它们不是标志性建筑,也没了所谓的价值,在经济利益与历史意义的天称上,指针往往会向经济倾斜。还有一类是被保护的很好的民国建筑,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是标志性建筑。南京近代建筑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重要历史见证。[11]

陈伟认为,在具体的空间位置上,民国建筑的生存环境非常混杂,南京城繁华的大街、偏僻的小巷和戒备森严的大院内都有它们的身影。从点、线、面的角度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式存在的建筑有相当的数量并出现于多个方位,但明显突出的个体较少。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个体易被识别已经说明了自身的重要性,它们对南京的城市风貌起到点缀性作用。第二、线性的分布态势主要出现在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沿线和太平南路-建康路沿线。这些建筑紧邻着民国时期的重要道路,对南京的民国风貌发挥着骨架性作用。第三、呈面状分布的重心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五个区域:北极阁——东南大学——带,南京大学附近,颐和路公馆区,南师大校园,总统府——梅园新村一带。这些区域的民国建筑大都连接成片,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是塑造民国风貌的最有力因素。相对而言,孤立存在的点对于整体的形态起不到控制作用。因此,我们把线和面的要素提取出来作为南京民国建筑的分布结构,落在该结构内的建筑才是民国城市风貌的主导性因素。[11]

(二)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职责划分不清

民国建筑缺乏保护体系也是同缺乏管理机构密切相关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此部分的问题,并进行了归纳。

1.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使民国建筑分散杂乱现象严重

陈韶龄认为,南京现存的近代建筑在地域分布格局上大体呈现为“一线八片”。民国建筑大部分都是分散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12]

张燕认为不少国民建筑缺乏抗震构造设施,不符合现行的地基规范要求,且承载力基本不能完成正常使用要求,需要进行墙体“补钙”式加固,因此,对这些民国建筑的保护与修理刻不容缓。很多建筑已经超过使用年限,对于这些建筑的舍留问题,需要由统一的管理机构来决定。[13]

2.我国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分散,相关利益者呈现多主体化和多层次化

吕昆认为,我国文化遗产地依据其资源的状况,可分别归建设、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地质、等部门行使管理权和指导工作。这就造成了许多决策和管理水平不高以及政出多门的现象,并带来管理上的不协调和人、财、物的浪费,并且经营效益分配的争夺也非常激烈。[14]

(三)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存在矛盾

建筑遗产的保存要占用城市空间,而现代化城市在建设中无法腾出空间保护这些遗产,这就造成了矛盾,有学者对矛盾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胡彬认为建筑遗产与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存在一定的矛盾,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方面

由于城市的功能、经济发展,城市道路、管线等市政工程设施常需更新扩大,这对那些古旧建筑来说,有时就意味着灭顶之灾。而为保存这些建筑遗产所付出的代价则是巨大的,上海静安寺古树林迫使地铁改道,费资上亿,福州双抛桥的保存也使杨桥路多花了三百万。要使财政不裕的中国各级政府做这样的抉择,无疑是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的。[15]

2.建筑遗产不能适应现代的发展变化

建筑遗产均是旧时代的遗留物,其设计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天已发展变化了的使用功能。加之历经数十年乃至数百上千年的风雨,房屋显得陈旧乃至破旧,结构与功能的老化无疑令这些建筑的使用者感到不便,使他们存在着拆旧建新的心理趋向。建筑遗产往往就毁于这一念之间,福州美国领事馆宿舍(1854年左右)就是这样毁坏的。[15]

3.政府只注重短期政绩

对于商业房地产来说,在其开发的地块上零星地保存一些旧建筑就意味着降低其土块使用自由度及土地利用率,使其开发的建筑中土地成本上升。虽然可用行政手段强行保留,但无疑地要减低商人的投资热情,这就导致了一些地方的政府为短期政绩而不敢理直气壮地保护建筑遗产,任其被商业房地产所破坏的现象。[15]

(四)缺乏文物建筑保护相关的专门人才

陈志华认为,由于没有形成文物建筑保护专业,没有像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来的专家组的建议那样,在高层次上培养真正现代的文物建筑保护专家,所以,当今在这个领域里起重大作用的理论是未经培训的普通建筑师的观念,也就是主要甚至单纯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文物建筑,而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历史真实性才是它们的价值的根本。[2]

四、加强南京民国建筑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对策

根据文献整理,发现在南京民国建筑保护利用的建议方面的内容很少,结合文物建筑的保护建议,以及关于上述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整合了以下几个学者的观点:

1建立完善的保护开发体系

到目前研究为止,一些学者认为,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该从政府保护和地方保护两方面入手,完善保护开发体系。

1.积极开展地方性保护

纳赫姆?科恩认为,地方性保护制度应比国家保护制度涵盖更广泛的范围,同时更加强调整体性。可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形成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完整制度,以登录制度为基础,包括宣传导向、申报评估、规划引导、策略制定、管理监督等一系列过程。地方性保护制度可以采取比国家保护制度更加灵活的保护措施。比如对保护等级较低的近现代建筑遗产实行更为宽松的保护控制,给这些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这样可以将更多的近现代建筑遗产纳入保护控制的范围内,又不会因保护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各级政府应支持和鼓励成立近现代遗产保护的群众性保护组织和社团机构,推进历史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在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中实现政府部门与居民的互动,使历史保护成为社会大众的自发要求和改善居住环境的有效途径。[16]112

2.政府保护为主,引导民间资本开发资源

沈琳认为,建立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即点、线、面相结合。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保护体系,即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在新形势下,要解放思想,对于一些民国建筑实施吸纳民间资本进行保护的策略。在出让这些景点的经营权和开发权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民间资本的正确引导,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17]

严为洁、姚亦峰建议在开发时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注重可视性。地标建筑物或建筑群应该留出足够眺望和观赏的宽度,以体现民国建筑中西融合、自然大气的建筑风格。第二、注重可达性。发掘零散分布的民国建筑,改善建筑群的可游览程度,以增强民众了解和观赏可达性。虽然现有规划提出民国游览线路,建议结合周边便利的公共交通和步行道引导民众游览观赏。第三、注重可意象性民国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可以增强以其为中心的城市社区风貌的形成。对历史街区和建筑周围社区意象和整体文化的塑造,是国内外风景规划的历史片区范围最为重视的部分。[18]

(二)建立民国建筑专家评估委员会

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民国建筑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保证民国建筑价值的实现,有关学者提出了观点。

冯春龙、卢海明提出,南京作为昔日国民政府的首都,遗留下来大量的民国建筑。在今天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这些民国建筑究竟是留是拆,众说纷纭。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专家评估委会。卢海鸣认为,这一专家评估委员会应当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构成人员应当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历史学家应该是这个评估体系中的另一方面重要人选。历史学家常常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建筑,从而使建筑复活,充满人文精神和生命气息。艺术方面的专家也是这个委员会中不可或缺的人选。此外,相关部门如城建、规划、文物部门也可以派人参加。[7]

(三)制订专门法规,设立专项保护基金

针对文物保护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缺乏保护基金这一现象,学者们作出如下建议:

王能伟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各级党政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南京市政府确定了今后南京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吧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二是把南京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是把南京建设成为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南京民国建筑被列入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一共达到了9处,有30余处民国建筑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建筑被列入文保单位的数量较少,至今仅有9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也只有70余处。这与南京民国建筑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等称的。所以,尽快制订专门法规,对于未能列入文物包保护单位的民国建筑实行登录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同时,设立南京民国建筑保护基金,对民国建筑进行针对性的保护。[19]

(四)将保护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在许多学者的文献中可以发现,民国建筑在保护中和城市的规划形成了矛盾,如何只对民国建筑的生存进行保护,而城市建设的空间就会相对减少,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失。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有学者提出了个人观点。

罗哲文提出,文物古迹的保护,半个多世纪来我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分等分级(国家、省、市、县等级)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体制,有了明确的保护管理办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要真正把它保护管理好,还必需将它们纳入各种建设规划之中。在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之中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数最多,必须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保护规划经过专业人员的详细勘查,科学研究,划定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影响区域等等。历史文化名城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方式还有所不同,要新发展和现代化。保护的方式可采取保护古城另建新区或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形式予以保存、保留、整修、局部更新等等方法,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在保护规划中把新建、新的房地产、旅游开发的位置、体量、风格、高度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划经过专家论证、群众公示、政府批准之后就有了法律的性质。房地产、旅游等开发部门按照保护规划进行合理建设,大展鸿图。如此既保护了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又有利于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协调发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样矛盾避免了,至少是初步避免了,纵或是矛盾产生了也能很好地解决。[20]

(五)加强民国建筑研究人才的培养

目前,注意到民国建筑资源的学者很少,也缺乏相应的研究人员,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

在目前从事南京民国建筑的研究人员中,有的专家学者注重的是南京民国建筑的建筑价值,有的专家学者注重的是其艺术价值,很少有学者将建筑、历史、艺术三方面的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南京民国建筑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于民国建筑的价值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就不可能保护好南京的民国建筑,也不可能有效地利用南京的民国建筑。

吕琨认为,加强学术研究,广泛培养人才搞好遗产保护工作,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目前有些遗产地的负责人,只把眼睛盯在短期的经济效益上,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建议有关文化遗产地管理的政府部门和有关高校制订一个培训计划,对遗产地现有干部进行轮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14]

结语

目前,通过在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发现,这一方面的文献还是相当匮乏的,有些学者注意到了文物建筑的保护,而针对一些具体的建筑,如南京民国建筑这一历史资源,还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在诸多文献中,很多学者文献的内容重复,造成资源浪费。研究的方面比较集中在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历史背景和类型上,也有学者认识到了目前民国建筑生存存在的危机,也找到了问题所在,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却无法被很好的利用起来,在南京民国建筑资源开发上,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建议。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合理地保护、适度地利用南京民国建筑,对于凸显南京文化特色,增强南京的城市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把目光集中在开发利用这一方面,不能停滞不前。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李明老师的悉心指导。李老师多次询问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李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给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此篇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中,还有许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ChristianNorbergSchulz.MeaninginWesternArchitecture[M].NewYork:RizzolilinterPub,1980.

[2]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J].世界建筑,2003(7).

[3]宫苏艺.民国建筑—同样值得珍视和保护[J].中国地产市场,2007(2).

[4]杨新华,卢海鸣,黄继东.南京——民国建筑的博物馆[J].钟山风雨,2003(1).

[5]黄继东.留住历史的瞬间——《南京明清建筑》、《南京民国建筑》述评[J].东南文化,2001(9).

[6]林挺,刘维荣.民国时期的南京建筑[J].档案与建设,2000(9).

[7]冯春龙,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南京社会科学,2003(12).

[8]齐康,杨志疆,.民国文化的坐标[J].建筑学报,2006(1).

[9]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评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10]冯蓉.民国文化:南京国际化都市建设的名片[J].档案与建设,2004(9).

[11]钱凯.抢救南京的民国建筑——南京市有关专家和市民谈民国建筑的现状及保护[J].城乡建设,2005(4).

[12]陈韶龄.中西交融的南京近代建筑[J].寻根,2006(2).

[13]张燕.清末及民国时期南京建筑艺术概述[J].民国档案,1999(4).

[14]吕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探析[J].北方经贸,2007(4).

[15]胡彬.浅析城市建设中的建筑遗产保护[J].山西建筑,2006(2).

[16]纳赫姆?科恩编著.王少华译.城市规划的保护与保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7]沈琳.运用档案资料保护与开发南京民国建筑遗址资源[J].档案与建设,2005(7).

[18]严为洁,姚亦峰,.南京民国城市风貌调查及其保护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2).

[19]王能伟,.南京的民国使馆建筑及其保护[J].江苏地方志,2006(2).

[20]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建设、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中国房地信息,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