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与北方少数民族和亲政策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08 11:51:00

导语:汉唐与北方少数民族和亲政策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汉唐与北方少数民族和亲政策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汉唐和亲政策的缘由、汉唐和亲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及结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内容包括:汉唐两朝初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势力都很强大;汉与匈奴和亲的缘由:从匈奴方面来看、从西汉方面来看;唐与突厥和亲的缘由:从突厥方面来看、从唐王朝方面来看;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也必定引起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和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又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和亲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各民族间的融合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汉唐两朝初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都很强大,尤其是汉时北方的匈奴和唐时北方的突厥,并且他们时常南下进攻汉地。这迫使汉王朝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应对,和亲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此,本文试着从汉、唐两朝初期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即“和亲”政策为主题,重点分析两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出台的缘由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汉唐少数民族和亲防御

前言

汉唐两朝初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势力都很强大。尤其是汉时北方的匈奴和唐时北方的突厥,并且他们时常南下进攻汉地,这迫使汉王朝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应对,和亲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虽然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然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却是维系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很好的办法,也被不同朝代的君王所采用。具体到汉唐时期,前者与匈奴的和亲,也成为历代研究者经常研究的话题,然而到了唐朝,特别是到李世民时期,经济政治快速发展,国力强大,然而,唐朝还与北边的突厥实行和亲政策,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因此,本文试着从汉、唐两朝初期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即“和亲”政策为主题,重点分析两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出台的缘由和产生的影响。

一、汉唐和亲政策的缘由

(一)汉与匈奴和亲的缘由

汉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权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业都取得高度发展,并在许多领域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水

平,而汉初则是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生活在汉王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有北方的匈奴、东南和南方的越族、西域的大月氏等,其中以北方的匈奴最为强盛,并且他们时常南下进攻汉地,汉初君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采取和亲政策,以防御匈奴的入侵。汉王朝之所以采用和亲政策,是由双方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1.从匈奴方面来看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衰落于公元一世纪,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匈奴族世代过着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而居,漠北自然灾害不断给匈奴族的畜牧业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祸害。为此匈奴族力图向南扩展,希望取得漠南肥沃而又广阔的牧场。这些都决定了匈奴族的不断南下。

据《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云:自淳

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1】从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匈奴到冒顿单于时力量开始强大,并且也完成了对北方草原地区的统辖,开始以南方的汉王朝为敌。

到秦代,据《史记》卷88《蒙恬列传》记载说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由此可见,秦朝统一全国后,并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收回了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为了防御匈奴的南下进攻,于是修筑长城以抵御南下的匈奴等等,这就说明了匈奴在秦时力量就非常强大。

到了秦汉之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人民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逐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

冒顿得自强。”匈奴首领冒顿单于趁中原内乱而打败东胡王,掠夺其人口、畜产,又向西击走大月氏,重新占据秦时蒙恬所夺回的河套地区。夺回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并进攻燕代等地。

由此可见,到了汉初之际,匈奴的力量非常强大,也为它再次南下进攻汉地作了充分的准备。

2.从西汉方面来看

西汉初,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史载“人相食,死者过半。”经济残败,兵力疲惫不堪。在这种状况下,就为匈奴的南下进攻提供了一个客观条件。从另一方面而言,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却日益强大起来,并不断发兵南下汉地抢掠骚扰,面对匈奴四处扩展的行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出击匈奴。当时风雨交加,天寒地冻,十分之二三的汉兵冻坏了手脚。刘邦先后十几次派人侦探敌情,但冒顿单于暗藏勇猛善战的兵士,隐蔽肥牛壮马,故意把老弱兵士和瘦弱牲畜暴露在外。当时,侦探者都说匈奴虚弱可击,刘邦又另派刘敬前去观察动静。但是刘敬没有回来,刘邦就迫不及待地率兵过了句注,又孤军深入到匈奴

的埋伏圈内,结果被冒顿单于围困达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或“平城之围”。白登之围使汉严重受挫,也充分体现了西汉王朝初建时的贫弱。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不得不采纳刘敬的意见,转而与匈奴和亲结好。关于这点,据《汉书》卷99《刘敬传》云: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兵,未可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2】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阀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媳;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3】公务员之家

可见,当时汉朝初定而匈奴强大,汉朝无力与之抗衡刘敬怯于对匈奴战争,建议以和亲方式臣服于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当时不失为上策,因为这样可以缓解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换取北部边境的相对安宁,使汉朝初期残破的社会得以休养生息、积蓄国力。

于是刘邦立即想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但吕后坚决反对,日夜向刘邦哭诉:“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4】刘邦无奈,只好以假代真,派刘敬带着宗室的女儿假称公主送给冒顿单于作阀氏,并且“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5】从此可知,汉王朝与匈奴的第一次和亲,汉王朝不仅把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而且还赠以大量的绣、锦、絮、缯、酒等礼物,还答应与匈奴进行贸易往来,刘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以和亲作为外交工具的先河。

因此可以说,汉初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在敌强我弱的历史背景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而这一和亲政策由刘邦开先河后一直被往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效仿。尤其到唐时这一政策达到了顶峰。

(二)唐与突厥和亲的缘由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加强的时期,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当时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北方的突厥;西南的吐

蕃、南绍;西域的吐谷浑、回纥等。唐朝前期势力较强大,与唐朝有较大联系的主要有吐蕃、吐谷浑、突厥等民族。然而,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三百年中,从总的方面而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如此强大的中原王朝为何在北方还采用和亲政策呢?

1.从突厥方面来看

突厥为铁勒族的一支.铁勒在先秦即战国秦汉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敕勒隋唐时称为铁勒。据《隋书》卷84《铁勒传》记载,铁勒在隋代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族系。它包含很多分支,分散驻牧于大漠南北,东起今贝加尔湖,西至中亚的辽阔地区。各部名称不一,共四十一部,“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可是在这四十一部中,突厥一支《随书》却未列入。其所以未被列入,当为因唐代撰写《隋书》⑩时,突厥业已兴起并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政权,铁勒各部

全被征服,“分属东西突厥,沦为突厥的附庸。”【6】

突厥之名最早见于唐朝人令狐德棻等撰写的《周书》卷27《宇文测传》。此传载西魏大统八年以前(公元542年),突厥每岁于河水结冰后,即侵掠西魏北边,由此可见突厥的兴起应当在6世纪中叶。

隋末唐初,始毕可汗部众渐盛,力量开始强大起来。隋朝大臣裴矩患、其难制、献策分其势,始毕闻之,渐感厌恨,随后裴矩又诱杀始毕的宠臣史蜀胡悉,始毕由是怒。公元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八月,始毕率领数十万骑围攻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并攻占周围县城四十一座。隋炀帝大惧,急招天下各郡兵马勤王(即救援),而义成公主又暗中设法救助,遣使佯告始毕

“北边有急”,始毕逐解围而去。【7】

隋末,由于隋炀帝的统治暴虐,激起了农民大起义,隋炀帝被杀,各地地方势力乘时并起,一时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例如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等,为了争取援助,都极力与突厥统治者勾结,有的甚至向突厥可汗称臣。当时隋朝太原留守(官号)李渊亦在太原起兵(时在公元617年夏秋之间),为了“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曾亲自为书,卑辞厚礼,遣使至突厥请兵,且与始毕约:“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遣使还报,允为发兵助渊入关。【8】

公元618年5月,李渊受隋恭帝禅位,建立唐王朝,是为唐高祖,仍都长安。始毕可汗遣骨咄禄特勒入唐,高祖李渊宴之于太极殿,奏九部乐。高祖以初起时曾借助突厥兵马,故对始毕前后赐赠不可胜纪。而突厥统治者恃功骄傲,使者每至长安,多为横暴,高祖以中原未定,曲为优容。时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皆被臣服。史书上说它“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9】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十一月,始毕弟吉利可汗继位,其时突厥士马雄壮,欲图中原,以报隋文帝厚待其父(启民可汗)之德。于是在公元621—626年(武德四年至九年)之间,出动各部兵马,不断入侵唐境,烽火不断遍及今之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河南八省。入侵兵力有时一次竟多达十余万骑。骑兵所到之处,杀缪吏民,虏掠人口,劫夺财物,中原人民受害不浅。【10】

从以上可以看出,突厥在唐初时力量就非常强大,并且也和西汉时的匈奴一样经常对汉王朝的北边进行骚扰。那么,面对如此强大的突厥,唐朝将采取什么措施对付呢?

2.从唐王朝方面来看

唐朝特别是到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国力逐渐强大。在这种状况下,面对北方的突厥,就唐太宗个人而言,就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11】这就说明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看法和指导思想是“爱之如一”,而不是“贵中华,贱夷狄”。唐太宗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融合的民族政策,在这其中也包括了和亲政策。

唐王朝之所以采用和亲政策,是对前代民族政策中积极的方面进行吸收。在唐以前的多次民族大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唐朝作为一个大的国家,在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中,必定会吸取历代民族政策中的积极方面,而和亲政策就派上用场。

通过和亲与少数民族结成军事同盟,从而可以达到孤立并且消灭强大的少数民族。比如唐太宗为了消灭东突厥,唐王朝就孤立东突厥,对尚未臣服自己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和亲政策,如西突厥向唐求婚,“高祖遂许之婚”。于是在公元630年唐就灭了东突厥。灭了东突厥后,唐朝把目光转向西域,但是遭到西突厥的阻截,唐同西突厥的矛盾尖锐起来,于是和亲又成了联合周围民族,消灭西突厥的工具。

从以上可以看出,汉唐和亲政策的实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汉唐和亲政策的大量史实是我们研究这一政策的基础。西汉之所以和匈奴和亲,是因为当时汉王朝军事实力比较弱小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目的是通过和亲来换取北方的安宁和自身的发展,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那么唐朝的和亲又是为什么呢,他与西汉有什么不同呢?

唐王朝通过与少数民族的和亲,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分化、瓦解、削弱、控制少数民族的政权。那么对少数民族统治者来说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这也就是唐朝时期的和亲与西汉的和亲还有一个完全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西汉的和亲是被迫的求婚,比如:汉匈和亲。匈奴族通过和亲政策,可以从中原王朝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而汉王朝都是因为自身国力弱小,无法与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贞观时期,唐政府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有能力与强大少数民族政权抗衡。且有能力保护弱小民族政权免受周边强大政权的吞食。因此,这一时期的和亲完全是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的求婚。

总的来说,汉唐之间的和亲,都是汉王朝上层建筑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实施的,换句话说,都是“为我所用”,这也就是汉唐和亲的共同点。

二、汉唐和亲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对于和亲政策,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也必定引起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这就必然带来客观上连统治者都未曾想到的影响。如在经济生活、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心理素质、语言、民族融合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逐步的演变。汉唐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也无疑加快了血统的融合。这种血统的混合由统治者开始,影响到双方的官吏、军人、商人、百姓,这种血液的融合,对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从政治方面而言。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有利于争取与国,缔结盟约。

实行和亲政策可以缓解双方尖锐的民族矛盾,同时也使中央王朝达到了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疆域。比如汉初与匈奴的和亲,也同样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汉匈之间在武帝之前六十多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而是形成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样对西汉王朝则是“与天下休息,民务稼穑,衣食濨殖,海内殷富。”【12】双方的矛盾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另一方面,在唐与突厥的关系中,唐王朝为了消灭东突厥,扩大自己的疆域,就竭力和西突厥和亲,从而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最终消灭东突厥。并将其地方政权实行羁縻统治,逐步加强对其控制,最终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

其次,从经济方面而言。和亲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和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又是以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和亲,中原都要赠以大批财物,如金银、锦帛、铜铁、工具等,不仅种类增多,而且数量也不断增加,同时,公主陪嫁财物无数,有大量丝织品、金银、铜铁器等。随嫁奴仆众多,各类能工巧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史记载:“岁贡匈奴絮、缯、朱、食各有数”。【13】除此之外,还互通关市,从互市的经济贸易之中,中原地区获得大量民族特产,如马匹、中药材、等,可以说为中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互通关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特别重大,少数民族可从互市及赐赠中获得大量财物。有的流入生产和生活领域,为各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巨额财富,提高了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从而缩小中原与边疆地区的差异。总之,通过和亲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再次,从文化方面来看,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共同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和亲公主外嫁边疆,往往带去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先进技术,中原文化等如音乐、诗歌、绘画等等,中央政府照例每年都会赠送财物,派遣大批能工巧匠进入和亲对方统治区域。主要是达到威播四夷的目的,这大大促进了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

除此之外,和亲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各民族间的融合。一个民族的上层,对这个民族的生活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上层的联姻也必然引起劳动人民之间的联姻。比如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被西突厥打败后,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率众跑到长安,归属唐朝。次年,唐太宗把唐高祖的女儿衡阳公主嫁给阿史那社尔,还授他驸马都尉之职,在苑内屯兵。阿史那社尔率众归唐,与中原人民杂居,必然会通婚,使之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逐渐与汉人生活方式相差无异,说明了和亲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少数民族汉化。

三、结论

本文以西汉前期和唐朝前期为例,重点分析两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和亲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出台的缘由和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和亲的背景不一样,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为我所用”。中原王朝采用和亲政策,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实施的。汉匈和亲使汉朝得以缓解北方匈奴的威胁,以赢得自身发展的空间,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而唐朝与突厥的和亲是要达到分化、瓦解、从而控制少数民族政权。从主观上来说,汉唐之和亲政策都是上层建筑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但从客观上来讲,汉唐之和亲都不同层度地影响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斡.匈奴史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

[3]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办.民族史研究[R].北京:民族出版社.

[4]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李文学.原创与体系——读《中国古代和亲史》[J].东方论坛,2005,(4).

[6]高荣.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