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时间:2022-12-20 10:23:00

导语: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

课标是目标,课堂是主阵地,课标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过程来实施的。这样对课标内容的透彻了解,对课标精髓的深刻领悟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形似而神散,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自然课相比拓展了许多,这些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中要全面体现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教法。比方说《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观察的对象是一棵大树,

“引导学生考虑观察方法”,是主要教学目标。如果把学生带到大树下,告诉他们哪是根,哪是茎,哪是叶……,这种教法显然是达不到主要目标的;同样,如果告诉学生怎样从内到外、从上到下观察,观察要准细致、全面等所谓“观察方法”,这里,是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知活动,体验到无意感知和有目的地感知的区别,这是最基本的用“理性的方法”观察。因此,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教法只能采取这样的步骤:让学生回忆“我看见了什么”——回忆再什么情况下看见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确定明确、具体的观察目标进行观察实践——对比、总结两种感知的不同情况和结果,体验到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是观察,才能真正做到准确、全面、细致。其中,回忆和总结是两个关键环节,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丰富和提高“理性的方法”的必由之路。这样说,并不意味知识和实践活动不重要。在这里,知识主要是用来整理的感性材料,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或者主要的目的;进行实践活动本身,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收集事实作为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呢?

1.科学课教学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落实到每一次的活动之中。每一节课或每一次活动都要尽可能多方面考教学目标,尽可能促进多方面的发展。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师的一种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中完成的。

2.不指望在一节课中或一次活动中就能让学生学会某种技能或培养某种情感,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目标进行分解成若干小的方面,在一段时间或一组活动中逐步落实。科学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验,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落实的。

二、突出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经常用到的。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说它是科学课学习的核心,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的任何时候就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科学探究不是学习科学课的唯一方法。阅读资料、种植、饲养等活动不是探究活动但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都可以作为我们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提倡运用科学探究方式的同时,也不排除运用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的应用科学探究的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每次探究的过程不一定都要求完整,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探究的内容也不要面面俱到,探究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讲求灵活多样。

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择其要者,与大家共同探讨。

1、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

2、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3、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4、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5、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6、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因此不必对此要求过高。

7、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8、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9、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10、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1、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

1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

13、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

14、不仅强调探究中的动手,更要强调动脑。

15、不同学段,对探究的水平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16、把探究式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

三、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在活动中是学生在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学习,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

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新教材给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努力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

如在《探索纸的秘密》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一些用纸制作的物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你怎么知道它们都是纸呢?有什么办法?”于是就会出现“撕、刮、水泡”等方法,下面的活动才能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在“区别纸与塑料”这一活动时,拿出两块表面上看极像的塑料和纸,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两种材料各是什么?”然后商议“你有什么办法识别哪块是塑料,哪块是纸?”有的学生会说用火烧,有的学生会说用水浸泡,还有学生的会说撕撕看……真是百花齐放。接着,可以让学生按各自的办法进行活动,得出结论,科学地区别纸与塑料。这样,在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养,而且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可能超出老师的预料,可能学生的问题还是不断,他们的讨论、争议还那么激烈,让你真是不忍心打断他们……

四、突出开放性

1.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如《手的观察》一课中,当学生提出“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一问题后,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于是会出现手的灵巧性与皮肤、骨头、筋脉、肌肉、大脑等有关系的种种猜测,然后自己设想一系列活动——验证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学法开放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法的拓展。如:在了解“纸的发明与制造”这一学习活动中,可以先提出“纸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制造的?”这一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肯定评价:当学生阅读完资料,知道了造纸的一些工艺后,教师可以说:“这些介绍过于简单,如果你想更多更详细地知道造纸的工艺,有什么办法?”有的学生会说:“查阅资料!”有的会说:“看电视、光碟!”有的会说:“咨询别人!”有的会说:“上网查阅!”还有的会说:“利用业余时间我们小组组织起来去造纸厂参观。”……这样使学生了解和知道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的途径,为自己的探究学习、思考观察,不断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时间的开放性。

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40分钟很快过去了,可能还有那么多的争议,那么多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布置实践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余时间或回家后继续探索,然后写出报告。也许他们会有新的发现及思考……

3.空间的开放性。

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如《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寻访小动物》等课的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比如在《我的大树》的活动中,不是追求学生对大树的知识究竟知道得多少,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汇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式知道大树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大树。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大树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的这个特点就强调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的广阔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科学课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学校要建科学课实验室和科学教师,配齐各种资料,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包括科学教育意义的布置,建立各种科学教育场所。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利用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在家里配置各种科技工具材料等。社区教育资源包括利用科技人员、科技场地条件等。在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已经设计好的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虽然教得顺手,但学生获取的信息还是局限在教材划定的圈圈中,大量的新鲜知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被拒之门外,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另外直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带到工厂、企业和各个教学联系点、教学基地去授课,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也是实施科学课教学的可行之路。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1、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

3、网络。包括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更多的是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

如优异研究院的公告中写道: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专业教育研究部门的教育理论工作者、资深的软件编程专家呕心沥血数月,根据我国研究性学习开展所取得的经验体会,汲取各国相关教学模式的优点,研制开发成功了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型课程平台优异研究院。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型课程、第一个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精髓的教育网站,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这样,把全国各地的人力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的探究服务,显示了互联网的神奇魔力。

《科学》课究竟怎么教,具体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紧紧抓住学科的基本目标去设计教法。最关键的要把握两条:根据学科和内容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思路一偏,整个课就错了方向;根据教学的基本思路找准训练重点和最有训练夹杂的内容。沿着这个路子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定能很快教好《科学》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