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技术探究
时间:2022-10-21 09:07:18
导语: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技术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根据新奥法理论,隧道支护体系分为3个部分,即围岩、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各分部起到的具体作用各不相同。文章以下坂隧道下穿沈海高速公路浅埋段的设计支护参数为基础,结合施工过程实践经验,探讨分析了支护体系各部分作用,从而为后续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下穿浅埋段;支护体系;围岩;初期支护;二次衬砌
1工程概况
1.1概况。下坂隧道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下坂村附近。设置为单线隧道,建筑长度2149m,隧道长度2144m,在SDK388+375~SDK388+413段下穿沈海复线高速公路共38m,交叉点高速公路设计桩号为DK10+273.442,道路宽度33.5m,隧道拱顶距离路面垂直距离约15m。交叉段采用地表注浆加固处理,作业平台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厚60cm,顶面在高速公路路面以下77cm处。隧道通过为剥蚀丘陵区,地形呈波状起伏,地势平缓~较陡峭,自然坡度约为10~45°,相对高差最大约为30~100m,植被发育,局部极发育,多辟果树、灌木、蕨类、高禾杂草等,交通不便。隧址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层(Qel+dl)、碎石土(Qel+dl)、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ηrb5(2)3)中粗粒二长花岗岩。1.2下穿高速公路段情况简述。隧道距在建沈海高速2*40米分离式桥桥台距离29.8米。施工工法为三台阶临时仰拱法,隧道洞身采用Ⅴc复合型衬砌,全段超前支护采用φ89mm长管棚,环向间距40cm;初期支护为单层喷射混凝土,厚25cm,采用I18工字钢架加强支护,钢架间距60cm/榀;二次衬砌采用C35钢筋混凝土,厚度50cm。沈海高速计划2016年10月1日通车,需确保通车前完成下穿段二次衬砌,时间紧、任务重。隧道下穿沈海高速公路的位置关系见图1、图2。另外,与其他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实例不同的是,本隧道是与在建高速公路交叉,为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在下穿高速公路40m范围内采用地表注浆,横向加固范围为隧道中线两侧各15m,竖向加固范围为深入基岩弱风化层以下1m。采取φ42小导管进行注浆,间距1.0m×1.0m。注浆加固前,先于高速公路路面下开挖工作平台,并施作60cm厚C30钢筋混凝土板作为止浆盘。图3为隧道与高速公路路面及地表注浆的关系立面图。洞身开挖上部分为全风化花岗岩,中间部分为强风化花岗岩,下部为中风化花岗岩。隧道掘进至下穿段前应提前完成地表注浆,确保浅埋段洞顶围岩的稳定。
2施工风险分析
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处埋深较浅,隧道结构顶至高速公路路面的距离仅有15m,且地质条件较差,该处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及二长花岗岩,全风化,节理裂隙发育。而且根据施工时间要求,下穿在建高速公路时,重型施工车辆会产生不均匀荷载。另外,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段平行既有温福铁路只有90m,爆破作业需采用微震控制爆破技术,爆破振动速度不得超过5cm/s,施工进度慢,隧道施工时不确定因素多,因此施工风险极大。
3参数的拟定
3.1影响因素。本隧道在SDK388+375~+413处下穿沈海高速公路,隧道距在建沈海高速2*40米分离式桥桥台距离29.8米,且平行既有温福铁路下坂隧道,施工环境极为复杂。隧道爆破施工考虑到既有温福铁路下坂隧道已通车,且既有铁路年代久远、距离又近,属于临近既有线施工。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为避免爆破施工对既有温福铁路下坂隧道结构及行车造成影响,以及沈海高速路面施工的影响,必须执行“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衬砌紧跟”的施工原则,加强超前支护及初期支护,其中弱爆破是指采用微振控制爆破。3.2设计参数。下坂隧道SDK388+375~SDK388+413段主要设计参数如表1。下穿沈海复线高速公路,长度38米。该段为Ⅴc复合型衬砌。全段超前支护采用φ89mm长管棚,环向间距40cm。初期支护采用25cm厚C25喷射混凝土,使用I18工字钢架加强支护,钢架每榀间距为60cm。二次衬砌采用50cm厚C35钢筋混凝土。
4支护体系受力分析
4.1施工概述。根据支护体系不同作用,施工顺序安排为:高速公路路基基层地表注浆→高速公路路面下设置60cm厚的钢筋砼板进行加强→长管棚施工→洞身开挖→施工初支→拆除临时仰拱→二次衬砌。初期支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控的情况,例如,由于二衬砌台车或材料没有及时施工到位,导致二次衬砌浇注滞后;由于春节放假、劳资矛盾、村民阻工导致工地停工等,实际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长时间承担所有荷载。4.2支护体系的作用分析。4.2.1围岩加强分析。(1)设计地质为丘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Qel+dl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厚约2~6m;下面为花岗岩,黄褐色~灰褐色,浅肉红色,全~弱风化,其中全风化揭示层厚13~35m不等,局部球状风化显著,弱风化岩体岩质坚硬,地下水较发育,主要为赋存于全~弱风化花岗岩中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根据设计及地质预报结果显示,该段围岩较破碎,稳定性差。为确保下穿时隧道上方围岩的稳定,采用地表注浆,并施做30m×40m(横向×纵向)60cm厚钢筋砼板进行加强。(2)通过实践证明,围岩作为支护体系的客观存在部分,是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改变的,能够使得地表车载附加力由原先的局部荷载转变为均匀荷载,有效改善隧道受力环境,降低安全风险,如图4。4.2.2隧道支护分析。(1)隧道超前长管棚支护a.超前长管棚支护对于地质条件较差、浅埋偏压、地表附加荷载段施工,工艺技术成熟可靠,且技术经济性能非常好。b.隧道超前长管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隧道内部形成围绕隧洞轮廓的壳状结构,称之为梁拱效应;第二,施工管棚后会进行注浆作业,浆液能够改善软弱围岩的力学性能,提高隧道围岩的承受能力;第三,管棚的孔槽能够吸收爆破造成的冲击波及气体,缓解爆破作业对围岩造成的破坏;第四,大管棚的支护刚度较大,因此如果发生塌方时,管棚能够对塌渣起到缓冲支撑作用。c.隧道原设计采用10mφ89管棚,环向间距40cm,每环长度6m,且环与环之间的搭接不能小于3m。为充分发挥上述第一、第四项作用,经设计变更为φ108洞身长管棚,钢管长度45m横跨整个38m下穿高速公路段。变更后增加洞内管棚洞室,调整管棚外插角,并调整了注浆量,一次性完成管棚施工,节约了施工时间。管棚超前支护作用也发挥的更加充分,施工掘进过程也更加安全。(2)初期支护初期支护是隧道进洞后的一道最关键的工序,初期支护对隧道的后期施工作业安全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决定隧道施工进度快慢的关键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的工序往往都占有较大的时间比重,从而有效的提高掘进的工作效率,提高隧道整体施工进度。a.下坂隧道SDK388+375~SDK388+413段衬砌为Ⅴc复合型衬砌类型,初期支护为单层喷射混凝土,厚25cm,采用I18工字钢架加强支护,钢架间距60cm/榀。临时仰拱采用I18工字钢进行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8cm。支护断面如图5所示。根据洞内以及地表监控量测沉降数据分析,进入下穿段初期沉降速率较大,为确保掘进安全,φ50锁脚钢管由原设计每处2根,增加为每处4根(双排锁脚),钢管长度及直径不变。锁脚钢管增加后量测数据,特别是拱顶沉降速率显著变缓,并趋于稳定,累计沉降值明显减小。b.根据工程设计及实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原设计支护参数及施工工法是可行的,为充分发挥各支护体系作用,对超前支护、锁脚钢管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更能使用于工程实例中的全风化浅埋下穿段,是成功的。第二,从实践中监控量测数据分析,设计无系统锚杆是可行的,增加了锁脚钢管,初期支护的结构变形在允许范围内。实践证明用钢架+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锁脚钢管+纵向连接筋组成的初期支护结构是合理可行的。第三,隧道在全风化层掘进锁脚钢管受力较大,锁脚钢管+钢架受力效果明显。(3)二衬衬砌二次衬砌作为安全储备。在施工过程中未承担来自围岩的压力,也未承担来自高速公路路面的动荷载。而确定二次衬砌的荷载分担量,可以假定年长日久初期支护失效或变相增加部分荷载,那么二次衬砌的设计应不小于100%的外荷载。所以设计采用50cm厚C35钢筋混凝土,是安全可靠的。
5结束语
铁路下穿高速公路的工程实例较多,但像下坂隧道这种公路未开通,地表周围有结构物的情况较少,根据现场施工情况来看,高速公路的地表沉降控制较好,洞内未出现塌方、掉块;微振控制爆破时不影响高速路面施工,且临近既有线隧道内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5cm/s以内。目前高速公路已开通两年,未出现地表沉降、开裂等,说明变更设计后的施工方案及设计参数是成功的。体会及经验归纳如下:(1)新奥法施工理论中,把隧道支护体系分为围岩、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三部分,是合理的,也符合各部分受力结构、受力体系的安全计算需要。(2)围岩作为第一道防卫支护体系,应根据地质情况,进行加强,把松散的围岩通过注浆,固结形成整体结构,可起到支撑荷载的作用。(3)初期支护作为进洞后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应根据不同的围岩地质特性进行调整,以便更有效的与围岩形成整体防卫体系。
参考文献:
[1]TZ204-2008.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S].[2]陈志广.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设计方案分析[J].山西建筑,2012,38(18):161-163.
[3]王志,杜守继,张文波,等.浅埋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沉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03):531-535+572.
[4]李之达,吴延贞,赵刚,等.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间的相互作用[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32(04):40-45.
[5]杨昌贤,崔光耀,王乐明.基于监控量测的公路隧道二次衬砌受力分担比例[J].世界地质,2012,31(01):193-198.
作者:朱胥仁 单位: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上一篇:房建施工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分析
- 下一篇:免抹灰施工技术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