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工艺及技术优化措施
时间:2022-08-04 04:33:26
导语:建筑施工工艺及技术优化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工艺模型的建立,直接决定了工程体系的完整度,也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项目收益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从工程项目建立开始,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建构系统化的运行规划,在节省施工费用的同时,有效的提高项目的控制效果和管理价值,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价值和实际运行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缩减施工成本。
一、工程案例分析
某水电站要修建厂房,建筑长约200m,宽50m,整体建筑的平均高度控制在70m左右,建筑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主厂房、副厂房以及水电站附属的安装间,建筑结较为复杂,建筑规模较大。工程项目在运行2周左右后,混凝土浇筑工作基本完成,在验收项目结构受,混凝土浇筑的合格率约为99%,优良率为9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主厂房外部和上部结构是施工第一阶段,厂房的墙体和底板部是施工的第二阶段,浇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文将集中介绍该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1]。
二、建筑施工工艺模型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控制措施,结合档案信息和图纸管理要求,践行更加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技术管理模型,确保管理维度和管控体系的完整性。在建筑施工工艺以及技术项目处理体系中,要对工程施工技术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升级,选取有效且符合技术管理工作需求的运行框架,将企业的利益作为最大的发展核心,并且积极践行经济效益处理效果,提高工艺需求和管理效果,保证相关实施方案能落实到位,也要对分工协作项目进行综合升级,优化技术力量的同时,有效满足技术管理要求。
三、建筑施工工艺及技术优化的策略
对建筑而言,它的主框架结构分别包括主梁、次梁和柱,利用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刚性结构连接,可以为高层建筑本身提供更加灵活的应用空间,并同时最大限度增加建筑的抗震性。目前,城市高层建筑都会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2]。
(一)材料控制
对于混凝土材料的控制,是质量控制结构中最为基本的一项,管理人员要针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查。混凝土材料主要是水泥、骨料、混凝土掺和料等,有时还会集中添加混凝土浇筑施工外加剂,对于以上的材料,管理人员要对其质量和性能进行集中的检验,确保各种材料的强度、物理化学性能等参数符合质量标准。传统建筑为了预防该情况发生会把箍筋弯钩设计成90°,但实际上它却不能满足现代高层建筑在承受地震时的外部拉力需求。在该工程框架结构体系中拉筋与箍筋的制作过程中,专门将箍筋弯钩设置为135°,并保持箍筋直段与构件核心区拥有6~10d的距离,如此为梁柱承载力加码,就能进一步提升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提高建筑本身的安全系数。
(二)配合比控制
在对材料进行科学化选择之后,关键的施工工序就是将其进行有效配合,配合比参数要按照规定进行。只有良好准确的配合比,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针对本次水电站厂房建设中混凝土浇筑项目的具体情况,配合比建立过程中要确保强度、水泥用量以及体积变化率符合实际需求,并且确保具体参数在配合比偏差的规定范围内[1]。该工程中保护层的厚度为20mm(比保护层高5mm),并采用了等级小于C20的板混凝土,确保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左右,以满足高层建筑结构抗力要求,并体现混凝土保护层之于高层建筑结构的耐久性优势。
(三)工序控制
考虑到柱子截面越小对纵向钢筋影响越大这一问题,在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专门设置了异形柱,其柱宽为230mm,两侧保护层采用厚度为60mm的混泥土进行保护,并在异形柱柱端位置配置了2根30的纵向钢筋。该工程项目也在具体施工中将梁的外侧纵向主筋与柱子相交区域按照1:6比例作出了弯折调整处理。但在随后的施工实践中却发现,这种处理方法导致了梁柱相交区域的箍筋尺寸发生变化,它间接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所以随后立即对弯折处理施工方法做出二次改进,在保持柱子纵向主筋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来改变梁的纵向主筋位置,将其向内弯折并确保距离柱子1个柱宽的位置,保证柱子外侧纵向主筋内偏差不会过大,确保整个结构体系施工质量始终保持高质稳定。另外,该工程还通过绑扎柱子纵向主筋拆除的方法来纠正其纵向主筋内向偏差,满足梁柱结构基本要求,保证施工质量。
(四)档案管理控制
在施工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管控体系,建立健全系统化的管理档案,对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和相关工程数据进行系统化整合和处理。第一,对竣工文件进行及时处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竣工文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技术人员要其实际意义进行分析和综合利用,确保处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升级整体效果,要结合施工过程进行文件处理,建构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并且从录音、影像以及文件材料进行统筹分析,建构系统化竣工文件处理机制,保证施工过程和施工要求之间的稳定性,并且能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修复,切实维护养护效果,也为工程项目质量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竣工文件要以组卷的形式进行系统化建立和处理,保证内容和规范要求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资料应用水平和控制效果[3]。第二,对变更文件进行及时处理。除了要对竣工文件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控制外,也要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变更线索和要求进行系统化处理以及变更,确保施工过程中能运行动态化控制机制,要保证工程项目施工结构中,检测文件和技术文件之间形成良好的匹配度,能有效满足相关需求。也正是基于此,在对图纸设计以及技术结构设计进行敲定后,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系统化分析和综合处理,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发展和综合化升级。值得一提的是,在工程项目的变更文件中,要对结构和构造设计要求进行综合化分析以及数据统筹整合,优化数据控制能力和水平,保证变更文件得以有效优化,在提高处理效果的基础上,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程的有序推进[4]。
总而言之,在建筑施工工艺技术研究机制中,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系统化的控制维度和管理需求,升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也要对重难点进行集中控制,确保施工项目科学性和合理性,顺利升级配置机制和管理效果之间的综合水平,也要利用更加优化的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动力,实现技术管理要求的优化发展和进步,也为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秦梦轲 单位:山西焦煤集团汾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文元.基于《四川省建筑施工工艺标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5,14(09):24,26.
[2]郑志武.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工艺控制要点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9(19):370-372.
[3]高本礼,陈惠.山西省混凝土外加剂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C].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14:121-128.
[4]李峰,教传宇.对高校实验室建筑施工工艺的技术改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03):77-78.
- 上一篇:大管棚施工工艺与要点
- 下一篇: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