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的运用
时间:2022-04-22 11:06:45
导语:精细化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精细化管理对于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作用,也因此越发受到了建设工程企业高度重视,但是在具体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文章对精细化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精细化管理运用概述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中较为先进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施工管理成本,提高建筑工程建设经济效益。对建筑施工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工程具体实际对每一个施工环节具体工作进行分解、细化,确保各个施工环节得到全面细致地落实。精细化管理强调专注于细节管理,各个施工环节应充分落实责任制度,并贯彻执行于建筑施工所有环节。在市场主导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之间竞争日渐激烈,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管控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尤其是面对新经济形势,建筑企业不但要实现建筑施工质量有效提升,还要致力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使企业获得较好工程建设效益,并且在严峻竞争环境中保持较高核心竞争优势。在对工程施工进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求施工企业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沟通机制,就各个施工环节细节管理进行充分交流与协调配合,在认真落实各个岗位职责基础上,实现对施工效率与质量显著提高。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科学地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充分地保障各项工程方案得到顺利、高效落实,进而保障项目较高施工效率与质量,推动企业施工管理水平改善、提升。
2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面临主要问题
2.1施工管理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建筑施工管理现状而言,许多建筑企业对于施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不够完善,不但对施工方案落实造成了极大影响,而且使得施工成本管控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工程项目施工顺利推进。建筑企业施工过程管理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施工时未结合具体实际合理地使用施工材料,施工流程未按标准化进行,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无法保障;二是施工监督工作人员未能全面掌握施工实际,导致施工管理精细化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施工水平不高,对于工程施工方面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因而在具体施工时未能实现施工作业规范化、标准化,降低了施工管理水平。
2.2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在新时展背景下,科技水平不断创新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促进建筑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优化,使其在具体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发散思维,优化施工方案,更好地保证施工效率与质量。但是许多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施工工作人员也未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地学习与掌握。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也未使用监控设备、信息智能应用系统等信息化设备、软件,建筑施工管控过程缺少信息化技、设备与技术有效支持,不利于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影响了项目施工质量与效率提升。
2.3施工管理效率不高
建筑企业要想在根本上减少施工成本,就必须提高施工管理效率,这也是工程建设施工方案得以顺利实施重要保障。但是,在具体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许多建筑企业施工人员与监理工作人员对于各个施工环节无法实现有效、科学地管理与控制,加上建筑企业过于关注材料价格而忽略材料质量保障,这不但影响项目整体施工质量,还极大程度上加长了工程建设时间。除此之外,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等在施工现场存在乱摆乱放现象,也未安排专人进行保养维护。加上施工工艺及流程不够清晰明了,极大程度增加了施工管理成本。
2.4现场施工监管力度不强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多项技术与专业领域,因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包括了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基础硬件设施等方面不确定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工程的主要方面。由于建筑工程特殊性,精细化管理对于工程施工监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许多建筑工程施工监管体系存在缺陷,导致监督管理落实不到位、分工不清晰、监管进度难以控制等严重问题。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制度管理方面仍待提升,缺乏实践监管经验,监督控制手段单一,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监管措施落实力度不足。
2.5施工管理方法方面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是整体工程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环节。但是就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实情而言,即便是在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理念影响下施工质量管理理论得到较大程度完善,但是在施工管理方法应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流程控制不科学、精细化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在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方面水平也不高,难以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有效提升。
3建筑施工管理中精细化管理运用相关对策
3.1提高精细化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要实现工程施工效益有效提升,必须对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因此,要提高精细管理意识,实现工程施工管理各项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首先,建筑企业应意识到细节管理重要性,以高度责任意识对施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并认真落实解决措施,同时对于施工各方信息都应做到详细、充分地掌握,更好地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详实数据。其次,由于项目施工通常涉及多个施工单位与多种施工工艺,从而必须实现高度协调施工配合才能确保项目施工顺利进行,大大增加了建设施工复杂性。所以,各个施工单位之间必须提高合作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互相配合,充分做好各项施工细节管理工作。此外,还要求建筑企业应具备较强规则意识与施工管理水平,因此建筑企业应致力于施工体系有效完善,推动施工工艺与施工流程全面落实,进而在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效率与施工质量,保障企业较高施工建设效益。
3.2实现管理方式多样化
企业为实现工程施工效益最大化,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支出,则必须建立完善施工管理职能机构,并确保其较高专业水平,进而探索出多元化施工管理方式,推动精细施工管理理念与措施落实。首先,结合建筑工程具体实际与施工进度情况,对相关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与提升;其次,施工管理机构应在明确其管理范围前提下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使成本管理实效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后,还要实现对每一个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进行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施工管理质量。
3.3提升施工管理工作效率
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须结合工程项目具体实际,对各个施工管理环节、细节进行完善,包括施工设备、材料、工艺流程等,实施全方位管控。提升施工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提高精细管理意识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合同管理工作,对于建设合同规定事宜实行细化管理,确保项目施工充分符合合同规定。除此之外,还要对建筑施工进行精细化管理,尤其要注意常见问题检查与预防,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施工管理效率,进而实现对建筑施工管理质量全面提升。
3.4构建健全施工质量监督机制
制定和落实完善监督管理对于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极为关键。必须确保监督管理过程有条不紊,取得良好监督效果,才能确保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构建完善施工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杜绝施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不良现象。做好安全质量监督工作对于提升施工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强化团队施工质量有着较大促进作用,进而从根本上使整个工程质量得到优化。通过建立有效评价体系,发挥监督机制作用,使管理人员能够严于律己,从根源上做好质量管工作。
3.5加强施工技术、施工方法应用管理力度
第一,在施工之前,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方案组织实施,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施工方案进行三方会审,确保施工方案中施工技术、施工方法高度合理。然后以施工方案为依据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确保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得以按照既定流程进行,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第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实施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科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的目标确定下来,并且一一细分质量管理的职责,督促相关责任人能够强化质量管控意识,同时对施工材料、工序质量等进行严格把控,实现施工质量的提升。第三,在实际施工时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对施工区域进行科学划分,同时合理堆放安全物料,确保安全通道的畅通。其次,需要正确表示物料,防止材料出现误用、混用等情况。再者,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最大限度降低其安全隐患。第四,做好施工进度的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科学完善施工进度规划方案,通过调查与统计的方式来科学确定项目进度。运用计划的形式来深入分析可能会影响到作业进度的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其次,应当要对施工进度进行及时反馈,结合具体情况,运用进度计划来有效呈现出进度偏差情况。
4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理念与措施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有效应用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益有着较为明显优势,但是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具复杂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精细化管理重视程度,深入分析当前企业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精细化管理理念制定和落实有效措施,提高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其爱.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0):137-138.
[2]吉尚凯.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散装水泥,2020(5):24-25.
[3]秦连强,邓维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运用探究[J].居舍,2020(22):151-152.
[4]冯勇.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4):5587.
[5]肖阳.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9,17(9):77.
[6]高春涛.浅析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运用方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3):75.
作者:魏晴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 上一篇:流通渠道创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
- 下一篇:科技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