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节能目标建筑节能对策思索
时间:2022-03-26 03:46:00
导语:实现节能目标建筑节能对策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十一五”我国推动建筑节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建筑能源服务水平会持续提高,消费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引导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这在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方面体现得尤其突出。前文分析结果表明,即使采取有效措施,201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也可能将增长到5.5亿tce左右,比2005年增加约40%,这也预示着“十一五”期间将成为我国建筑能源服务水平的快速上升期,包括建筑面积、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和各种用能设备的能源服务水平需求等。此间,不但新建建筑的能源服务水平会大幅度提高,约420亿m2的既有建筑的能源服务水平也将逐步提高。此外,长江流域新增的冬季采暖需求也将促使建筑能耗进一步增长。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提高将直接影响建筑有用能基数,并对建筑能耗总量的控制构成严峻挑战。尤其在目前的GDP核算方法中,居民生活用能不直接产生GDP,所以对“十一五”GDP能耗下降20%节能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本无可厚非,并且这种趋势也无法阻挡。但是,考虑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成为我国的一种必然选择。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许多人存在追求“豪宅”、“攀比”的消费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许多富有阶层拥有数套“豪宅”,而贫穷阶层却无钱买房,这也进一步拉动了对新建住房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件,其中包括引导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此外,近期出台的“国六条”规定,新建建筑中90m2以下户型的建筑比重不低于70%;在2006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也提出了对采暖空调温度控制的要求。但是,能否从体制方面、经济手段方面根本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有效引导“节约型”消费方式的形成,是影响建筑能源服务水平能否得到合理引导和控制的关键途径。
1.2建筑节能政策的执行效果差,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
1.2.1强制性节能政策实施不力
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法治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这在建筑节能政策领域也有所体现,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工作的开展。例如,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执行效果非常不理想。根据建设部最新的调查结果,到2005年底,大城市中新建居住建筑实际在施工过程中按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的结果是:北方地区比例为50%,夏热冬冷地区比例为14%,夏热冬暖地区比例仅为11%左右。我国目前正处于住房、家用电器消费的旺盛期,如果对新增建筑(设备)最低能效标准市场准入门槛控制不好,因为这些设施要用数十年,势必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再如,我国对新建建设项目要求进行节能评审,但是多年以来该政策一直未得到有效实施。
1.2.2强制性节能政策缺失
以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其单位面积耗电量高、节能潜力大、并且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用能大户,但是至今,仍然尚未出台关于针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政策。再以能效标识制度为例,我国的能效分级标识体系建设刚开始起步,2005年3月刚颁布了电冰箱和空调器的能效分级标识制度。但是对于其他产品,没有建立能效分级体系。尤其是建筑物能耗标识制度,我国尚处于概念阶段,还没有对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提出能耗标识的政策要求。
1.3缺乏建筑节能经济激
励政策和节能长效机制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力量,“利益驱动”是基本规律,节能效益是影响能源用户参与节能积极性的根本性因素。尤其在建筑节能领域,其能源用户是13亿人口的广大社会公众,建筑面积超过400亿m2,分散性特点非常显著。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抓几个项目、几座建筑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全面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必须建立基于市场的节能长效机制。而当前的市场上并不缺乏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技术,正是由于缺乏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和长效机制,导致这些技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1.3.1节能激励政策
节能激励政策(例如,补贴、减免税等)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推动节能工作的重要途径。在支持的节能领域中,因为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点,并且空调和采暖导致季节性尖峰能源需求,此外建筑能耗在发达国家中占的比重比较高,所以建筑节能在绝大部分西方国家的节能激励政策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大部分的节能激励政策和资金用于建筑节能领域。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建筑节能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最大障碍是资金障碍。首先是缺乏长期性财税激励政策方面的支持,针对节能型建筑物、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新出台的财税激励政策基本没有。其次,对于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缺乏节能专项基金支持。国外经验表明,作为公益性非常强的节能领域,节能专项基金对推动节能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大部分节能基金用于支持建筑节能领域。当前,在我国,支持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主要是国债和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并且,国债中支持的建筑节能项目的比例远低于工业节能项目。而对于象国外的“节能公益基金”、依靠征收资源税、环境税(碳税、生态税)建立的节能基金,我国基本没有。这些问题导致建立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体系严重缺乏资金来源。由于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规律下,导致许多用户对节能产品和技术望而却步。以节能空调为例,市场上的节能空调比一般空调的价格约高出几百元到上千元,但我国并没有出台象发达国家那样的补贴或者减免税政策,从而导致了我国节能家电市场“叫好不卖座”的事实。节能型建筑、其他先进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也普遍存在类似的问题。再以节能改造的优惠政策来看,许多国家对能够达到一定能效水平的能源审计和节能改造活动给予补贴或者减免税优惠,而我国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则非常少。
1.3.2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能源价格直接影响能源用户的能源费用,是影响节能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纵观我国的能源价格体系,自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我国的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已经向市场放开,目前油价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过去的20多年间,许多能源品种的价格都翻了数倍,甚至十几倍。目前,我国的煤炭、电力、天然气价格水平已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GDP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3的国家来说,能源价格已经很高。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客观上对提高用户的节能积极性、有效推动节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抛开能源价格的这种快速上升趋势是否合理,当前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多是从能源供应方考虑如何收回相关建设成本,但是对能源消费环节如何有利于促进用户的能源节约意识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考虑得较少,从而对节能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在当前能源价格中考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非常少,不利于节能。一方面没有真正反映能源资源的实际成本,导致大量的小煤矿泛滥,在不考虑开采效率和环境成本的情况下无序开采;另一方面导致建立类似于国外相关节能基金(主要来自于能源税、环境税)缺乏合理的资金来源。
其次,不同能源品种比价不合理,不利于节能。从国家资源利用最大化角度,在哪些部门、哪些行业使用哪种能源利用技术最合理,不同能源品种比价应该是多少才有助于不同能源品种的合理利用,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动能源优质化进程,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技术将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是,相对于煤炭价格,优质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偏高则是影响这一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三,我国当前主要采用的单一能源价格政策,不利于节能。一方面,大部分情况下,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同一能源品种未普遍实施差别价格,影响了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例如,对于天然气这种清洁、高效、对我国又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自身来说,从国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角度,如何最为有效地利用天然气资源、在哪些行业应该优先推广、在哪些行业应该抑制使用,在当前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中没有得到反映,其结果可能导致适合于煤炭的领域使用了天然气,而适合于使用天然气的领域却使用了其他能源,从而降低了国家的整体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此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分时电价”政策,虽然对节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出发点也主要是削减电力容量需求。
另一方面,针对人均能源消费量差别很大的不同社会群体,没有出台差别价格(例如阶梯能源价格),不利于节能,也不利于资源的公平利用。总体上,我国城镇人口中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农民的3倍左右,而即使是在城镇中,也存在着少数富人消耗多数能源的问题。在当前的单一能源价格体系下,对于穷人来说,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很小的情况下促使其节能,一方面节能潜力很小,另一方面不利于公平地利用能源资源;对于富人来说,这种平均的单一能源价格水平与其收入水平相比可能还不足以调动其节能的积极性,导致这些人均能源消费量很大,节能潜力很大的群体反而缺乏节能的动力,不利于形成节约型的生活消费模式。
1.3.3能源费用征收机制
继能源价格之后,能源费用征收机制,即能源费用按照什么原则征收,也是直接影响用户节能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由于存在着能源费用征收机制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节能积极性。供热体制改革问题尽管推动供热体制改革多年,但是该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贯彻实施,目前北方城镇地区仍普遍采用按照面积征收采暖费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是否节能、供热系统是否节能,根本与用户自身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导致市场上不缺乏节能技术、节能潜力也很大,但因为缺乏市场需求而严重影响了北方城镇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征收机制问题当前,政府机构的年度能源费用的征收方式是根据前几年费用支出的情况确定或者“实报实销”,是否采用节能技术与政府机构的员工没有直接联系,甚至可能出现因为采取节能措施导致下一年度的能源费用拨款减少,不利于调动政府机构相关部门节能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1.4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和节能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完善和加强
1.4.1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障碍
建筑节能涉及到建筑物围护结构和能源系统及设备(采暖、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等问题,这些问题尤其在地方比较突出。此外,节能政策、能源价格、财税政策、环境保护、农村能源、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涉及多家政府部门,也需要节能主管部门进行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1.4.2节能服务市场障碍在西方国家,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国外称为ESCO,国内称为EMC或者EMCo)是从商业建筑(尤其是政府机构建筑)节能改造起家的,并且国外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给予了节能服务公司很大支持,使其在推动建筑节能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国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首先是从工业节能做起的。虽然因为建筑节能改造非常适合于节能服务公司开展业务,近年来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领域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仍然缺乏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节能服务公司往往面临用户节能积极性低以及节能融资、税收、市场开拓、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障碍。
1.4.3节能技术评估、检测市场障碍
第三方节能评估、检测市场是实施节能激励政策的能力建设基础。发达国家的节能评估市场比较健全,对推动实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节能技术检测和评估市场(尤其是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系统节能评估和检测市场)基本尚未建立,节能产品和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形成很大的障碍。
1.4.4建筑节能队伍能力建设障碍
在市场经济国家,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过程中,第三方中介机构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这些机构一方面为政府应该优先制定什么方面的能源政策提供政策建议,同时帮助政府制定相关节能政策和标准,并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为居民、设备生产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用户提供节能信息宣传及培训服务、节能审计服务、节能技术咨询服务、节能效果评估及检测服务等等,帮助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建筑)的市场转换和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同时将在此过程中遇到的节能市场障碍及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来消除市场障碍。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国家也通过公共财政及各种节能公益基金为这些中介机构提供经费支持,鼓励这些机构开展各种节能活动。在我国,因为当前本来就很少的节能优惠政策和资金主要集中在支持具体节能项目方面,而对节能政策研究、节能标准制定、节能政策及技术的评估及信息传播等公益性基础工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导致节能队伍能力建设薄弱,并进一步导致节能工作基础薄弱的现实。由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的队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4.5建筑能耗计量、能源审计和统计障碍建筑能耗计量和能源审计
能耗计量和节能量确认是影响用户节能积极性的一把尺子。由于缺乏建筑能耗计量政策和硬件设施建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导致一些节能政策无法落实的关键原因。在国外,普遍对建筑能源审计予以资金扶持,从而调动用户对购买节能型建筑/用能设备和实施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但是,我国既缺乏建筑能源审计的队伍,也没有对建筑能源审计的鼓励政策。建筑能耗统计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从终端使用角度对建筑能耗进行统计的方法和制度。但是,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统计工作中仍然集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耗方面,对公共建筑和住宅中各种用能设备的终端能耗没有进行统计。导致目前我国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准确地给出建筑终端能耗的具体数据,包括绝对量和在整个社会终端能源消耗量中的比例;也不能准确地描述我国建筑能耗的具体特点,例如发展变化的特点、不同功能建筑耗能的特点、不同地域建筑耗能、建筑内不同终端用能途径耗能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科学制定合理的建筑节能政策,也无法科学评估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2“十一五”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建议
2.1强化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建筑节能政绩考核制度
“十一五”期间能否挖掘近2亿tce的建筑节能潜力,将对“十一五”节能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深远影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在抓工业节能的同时,重视建筑节能,实施建筑节能工作责任制,并作为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有效落实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各项措施,积极挖掘建筑节能的潜力,为加快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2.2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原则
2.2.1坚持“1个中心,2个重点”
1个中心是节能,即在满足相同的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单位面积的建筑物终端能耗,这应该成为衡量建筑节能效果的根本指标(目前,在“节能建筑”概念方面存在许多误区,以为建筑物中使用了一些节能技术或者利用了一些可再生能源就可以称为“节能建筑”。实际上,体现“节能”性能的标尺应该是“在满足相同的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单位面积的建筑物终端能耗”;相关技术仅是实现节能目标的措施,而不应该成为衡量是不是“节能建筑”的标尺。在许多所谓的“节能建筑”中采用了一些墙体保温隔热技术、或者节能窗、或者使用了某些节能的采暖空调技术、或者采用了某些可再生能源技术,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集成优化,舒适性没有明显提高,单位面积的能耗却增加了很多,本质上这不应该称之为“节能建筑”。)
2个重点是建筑物本体和建筑用能系统(设备)两手都要抓。(1)对建筑物本体,要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在保持建筑室内舒适性环境的前提下降低采暖空调负荷(有用能);(2)对建筑用能系统(设备),尤其是采暖空调系统,通过合理的设备选型、系统设计及运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终端能耗。
2.2.2从三个层面逐步推动
一是理顺节能管理及能源费用征收机制: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的机制,理顺各方关系、明确各方责任、使节能与各方(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利益直接挂钩来促进各方的节能积极性。二是加强限制性政策:通过能效标准和强制性政策对建筑物、能源系统(设备)的能效水平及节能管理(尤其是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提出强制性要求。三是加大鼓励性政策的力度:对高效的节能技术、产品(建筑)给予经济激励。
2.2.3针对不同的建筑用能特点有区别、有侧重地推动
按照建筑物类型(大型公共建筑、中小型公共建筑和住宅)、气象条件类型(5大热工分区)、建筑特点(新增建筑和既有建筑)、能源系统(设备)类型的特点(采暖空调系统、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并综合考虑我国的实际管理体制逐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十一五”期间,建议:(1)优先抓新建建筑和新增用能设备的能效市场准入,同时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优先抓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系统改造和北方城镇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兼顾局部围护结构节能改造;(3)优先抓城镇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兼顾农村住宅和居民生活用能的节能工作,“十一五”期间应该加大农村住宅和居民生活用能节能工作力度。
2.2.4以市场需求拉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因为建筑节能的分散性非常强,仅靠支持几个项目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通过建立节能长效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应该成为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思路。2.3“十一五”期间建议优先实施的建筑节能政策考虑到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的基础比较薄弱,并且许多政策涉及到管理机制问题(例如最典型也是最应该优先考虑的“热改”问题),所以,要全面推动建筑节能工作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逐步开展。建议“十一五”期间应该优先实施的建筑节能政策如下:
2.3.1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政府部门协调和节能队伍的能力建设
(1)加强节能主管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统领协调。建筑节能不仅仅是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包含了采暖、空调、照明、办公和家用等各种电器设备的节能;更为重要的是,建筑能耗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各种用能设备的能源消耗,而建筑物本体的节能性能仅是影响建筑节能效果的一个因素,所以,建筑节能涉及节能部门、建设部门、可再生能源部门、热电联产部门、农村能源部门、能源价格部门、财税部门、环保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诸多管理部门。因此,要真正抓好建筑节能工作,需要由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部门(如当前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日后可能建立的国务院节能主管部门)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统筹、协调、管理和监督。
(2)从机构职能、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建筑节能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快地方建筑节能监测(监察)体系建设,确保相关的建筑节能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3)加大公共财政及其他方式的节能资金对中介机构开展节能政策研究、节能标准编制、能源审计、节能评估、节能信息传播等节能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效益,健全完善节能政策、标准、标识体系等基础工作。
(4)加快支持和培育建筑节能第三方节能评估、检测市场的健康发展。
(5)充分发挥按照“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在推动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的作用。
2.3.2出台强有力的限制性节能管理政策
(1)建立达标监督机制,强化新建建筑的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度。对新建建筑,建议建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5个主要环节的监督机制,加强节能评审工作,并通过相关政策引起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实施节能工作责任制,保障强制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得到贯彻实施。建议对建筑物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证颁发的环节、建筑竣工验收的备案、要求销售说明书中标明其能耗指标)加大监管力度,并注重过程抽查;各方共同参与(包括节能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并明确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不达标的建筑采取严厉的惩罚性措施,包括限制预售、限制贷款、社会公布、司法惩罚等。
(2)加大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力度。建议出台基于“能源定额管理”的“阶梯能源价格”政策,采用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思路引导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加大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力度,强制性实行能源消耗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等制度。
(3)加大新增建筑及建筑设备能效标识体系的管理力度。建议对建筑物和建筑用能设备大面积出台强制性的能效标识制度。例如,对建筑能耗信息标识,建议首先在夏热冬冷地区实施城市居民住宅能耗信息标识制度。
2.3.3建立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1)通过各种相关渠道加快建立节能专项公益基金,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专款专用”的思路,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建筑节能领域。建议的资金来源包括:在公共财政预算中设立节能科目、国债、征收附加电费、征收能源(资源)税和环境(碳)税、延长“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时间,并将建筑节能纳入支持范围、使用住宅公共维修基金支持建筑节能改造、国际合作项目援助资金等。对于公共财政对建筑节能领域的支持方式,建议改变当前将大部分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少数节能项目的使用方式,更多的资金应该转向支持节能机制的形成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方面,多支持前文所述的节能能力建设方面和惠及广大社会公众的节能建筑、节能产品、节能技术的补贴和减免税政策方面以及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改造,使公共财政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2)建立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体系,加大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动社会公众形成的“节约型”生活消费模式。市场经济下“利益驱动”是基本规律,而对于建筑节能这个涉及广大社会公众的节能领域来说,建立基于市场的能源价格体系和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等长效机制是解决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的根本途径。一是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首先,建议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应该充分考虑在能源消费时如何有利于促进用户的能源节约意识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不是仅从能源供应方考虑如何收回相关成本。其次,建议在能源价格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成本,将多征收的大部分能源费用用做支持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及相关活动的资金来源,并体现“专款专用”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第三,建议建立基于“全社会能源消费目标管理”思路的“阶梯能源价格”体系,对“奢侈型,浪费型”的消费行为进行合理控制。例如,通过建立不同类型建筑物和居民家庭的“能源定额管理”制度,并实施“阶梯能源(资源)价格”体系。二是加快基于市场的能源费用征收机制改革使能源费用和能源用户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从而调动能源用户的节能积极性。在建筑节能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加快落实和推广供热/冷计量收费机制(考虑到分户计量存在的户间传热及其他技术问题,暂时可先实施住宅建筑每个单元/门栋的供热计量收费);二是改变当前“吃财政饭”的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征收和缴纳机制,采用能源费用“定额管理”或者“承包制”的方法。三是对新增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建筑物)的经济激励其特点是一般情况下这些产品都是新增的单一设备,并且安装和运行操作比较简单,同时大部分已经有了相应的能效标准。对于节能性能远超过强制性最低能效标准要求的节能产品(包括建筑物),建议采用减免税、补贴、政府采购等经济激励措施。四是对既有建筑及建筑能源系统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其特点是通常以节能改造项目形式出现。建议通过节能公益基金给予贴息、减免税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建议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参与此类项目。同时,建议采用资金扶持方式鼓励建筑能源审计活动。五是对高效、先进的采暖空调技术形式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其特点是这些技术不是单一设备,而是诸多设备和技术的集成,目前普遍缺乏统一的能效标准,并且新技术非常多。
如果在建筑开发阶段选取的采暖空调技术形式不合理,将浪费大量能源。一方面建议加大对高效采暖空调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向社会出台指导性的技术政策,对合理的采暖空调技术形式进行引导。尤其是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合理的采暖空调技术方式,应该尽快出台指导性技术政策。六是加大提高公众节约意识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大对社会公众的节能宣传和培训力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长期性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工作和生活中与资源节约相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建议尽快建立长效节能公众宣传机制,采用多层次、多品种、范围广的宣传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基础教育工作。
2.3.4加快建立建筑能耗的统计制度
建筑能耗统计是推动建筑节能最为基础的工作。建议加快研究建筑物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中国国情可操作的建筑物能耗统计体,并尽快纳入我国的能源统计工作范围。同时,出台关于建筑能耗计量的管理政策。
- 上一篇:老党员定补对象扩面增额办法
- 下一篇:县长在护林员培训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