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观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探讨

时间:2022-05-25 02:50:59

导语:传统文化观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观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探讨

摘要:为改善建筑设计基础“西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国有”文化特征,增强民族自信与传统文化培育,提高学生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本文主要以传统文化观的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文化观对于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及差异性影响,以此为研究基础,探究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改革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基础;传统手工艺;中国哲学

当代的建筑教育正处于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历史交汇点上。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教育既需要学习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知识,满足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加强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使命感和认同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作为该专业的启蒙教育课程,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构成,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熟悉建筑设计及其过程,灵活应用建筑设计表现技法及图示方法,理解建筑、环境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了解其涉及的文化领域等。在教学基础上,需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其中,以推动建筑设计基础教育的发展。

1传统文化观的概念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文化重要性,其与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必须坚持传承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精髓加以挖掘,将其融入至生活与教育中,实现中国梦。传统文化观的定义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表征及思想为基点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观念与态度。以思维方式类型上,可将其分为传统人文观与科技观。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观,是指在课堂教学、讨论设计及评析作品中,以中国传统人文观与科技观及其分析事物与世界方法为基点,和学生建立文化框架与设计理论的教育模式。而在建筑设计教学时,则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融入其中,不仅根据常规方式讲授建筑设计方法与原理,还应当引导学生热爱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完成拥有传统文化背景与文脉的课程。建筑教育通过融入传统文化观,有利于改变学生视角,拓展其视野,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多元化与多样化建筑教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拥有从传统中华文化修养、热爱中国文化的建筑专业人才,推动我国本土建筑发展。

2传统文化观对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2.1以整体方式影响教育改革

传统文化通常认为其既有消极面,也有积极面,两者互学科探索为条件、互为依存,一方消失另一方也不复存在,消极面与积极面不是分别放置,需将其有机联系到一起。传统文化观仍能够以整体方式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经过人的具体实践,方可显示出其糟粕与精华,以此可知,在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其同样通过整体方式对教育改革加以影响,实践中体现精华与糟粕。

2.2影响教育改革方方面面

传统文化具有弥散性,即存在无所不在的特点,对于建筑设计教育改革而言,其不仅存在于教育者心理文化结构中,影响教育者的行为,还会对每个改革内容与环节造成影响。建筑设计教育改革设计众多方面,如改革速度、力度、内容及方式等,均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其对教育改革影响的全面性,决定了建筑设计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2.3影响教育改革路线

传统文化存在民族性差异特点,本质而言是民族文化传统差异性体现。不同民族在建筑设计中,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不同,其积淀的文化传统也就存在根本性差异。当前的传统文化是指在社会以往历史条件下文化传统的具体化,所以尽管传统文化属于历史产物,但仍然对建筑设计教育改革产生影响与制约。不同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观会使其教育改革走向不同方向,如西方国家改革多为自下而上,我国教育改革则通常自上而下。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改革中,也应当做好课程教育的设计、内容重组等工作,自上而下改革。

3传统文化观下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

3.1教学基本方法

为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则需要长时间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所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和理解传统文化无法一蹴而就,仅依赖讲授式授课进行讲解难以获得良好效果,应当积极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建筑学特点决定其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可充分结合线上和线下混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线上教学中,其内容为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普及和传统非遗技艺实际操作的观摩,扩宽学生知识面,增强传统文化、艺术与技艺的熏陶。而线下教学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由于中华统文化庞杂而深厚,所以在主干内容的教学中,融合当地的地域建筑特色讲解传统中华文化对建筑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与理解。实践环节的设计则作为建筑设计基础教育的重点,它能帮助学生深刻的体会传统文化和技艺在建筑特色营造中的作用,体会其魅力。实践教学时间控制为教学整体过程的4/5左右。该环节学生为主体,多名教师分组进行课题实践辅导,每组学生为3~5人。指导老师结合实践课设,融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学生的个人爱好,探讨后确定传统文化的研讨主题。小型讨论会每次均为轮流主持或师生共同主持。在此过程中,只要有利于学生感知、体验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可采取多种方式探讨,如主题讨论、辩论、边辅导边授课等,为学生提供表达观点与独立思考的时间。

3.2提高学生建构能力

建筑学是一门融合了工、文、艺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工科的理性思维,也需要具备历史、艺术、自然、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涵盖面较广。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多方面多元化的知识,但同时也易产生博而不精的问题,内容繁杂却不精通,无法将知识理解透彻,需加强对学生建构能力的培养。传统实践教学中,通常会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对建筑空间的理解。而在传统文化观下,则应当加强对学生空间建构能力的锻炼,通过传统建筑技艺与文化的结合,提高学生空间建构的认知能力。只有让学生运用传统技艺制作模型,才能在实际的三维空间中感受到传统工艺对于建筑空间建构的精妙,有助于学生设计创作的成长。

3.3融入地域特色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要求设计者能够在自身所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中实现创作、构思与构建,在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完美呈现本土社会、文化、艺术,还要对艺术、文化进行全新的认识,实现创新。面对传统“布扎式”“包豪斯式”或“构成”式的建筑教育模式,尽管当前教育中已经对其进行改良,不再完全照搬纯西式教育风格,但由于改良时间较短,仍需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融入中国地方特色建筑风格,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使得建筑设计教育呈现出多样化风格。如赣南传统民居,其作为汉民族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充分展现了客家人敬宗睦族的文化思想,聚族而居的建筑形式。赣南客家民居选址枕山抱水、随山就势;聚族而居的客家建筑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前后左右有秩序、可生长的,以“进”“井”的方式延展开来。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清墙灰瓦、内敛质朴,注重就地取材,建材多为生土、青砖、木材和灰瓦,与环境相映成趣,十分和谐,充斥浓郁乡土气息,十分协调,经济节约的同时又充满自然美与质感美。通过此种列举我国地域传统建筑风格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进而在作品的设计中,体现当地建筑特点,融入当地文化。

3.4实例分析

以“场所环境”教学为例。结合场所环境的教学,介绍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教师需要通过训练学生技能与思维,提高学生对空间与文化的关联与表述能力。在园林空间中,感知传统文化逻辑性是形成空间观的重点。空间与时间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对世界进行感知的基础元素,尤其是中国园林存在“文以载道”的特质。所以,课程前要求学生扩展对中国园林发展历程的了解,认知园林的造园规则和思想内涵等,深度解读《牡丹亭》《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从内心深处体验传统文化对人生、对自然的态度。并且更进一步分析具有相同文化基调、景观元素的“与谁同坐轩”和“月到风来亭”提炼园林造园技法,思考园林共性问题:(1)哪一部分拥有长效且稳定的空间结构性质特点?(2)哪一部分拥有可调节的弹性空间结构特点?如结构原则为“虚实”,可通过“层次”“渗透”等手法表现出来;“抑扬”结构原则则可通过“明暗”“动静”方式展现出来。在任务书中,为学生留有大量空白,学生可选择不同传统文化填补到主题之中,先收集和整理传统文化巨响美学形态,寻找文化与人、文化与表达介质的空间逻辑关系,通过表述、转换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转述。

4总结

综上所述,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与现代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结合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华工匠精神的建筑师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建筑专业研究重点。因此,可从教学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结构能力、融入地域特色这几方面出发,提高学生动手兴趣,培养其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珂劼.传统东方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08):233-234.

[2]郑志强.基于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研究——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9):140-141.

[3]张民生,唐璐.一流城市一流教育——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设计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9(01):5-9.

[4]任俊龙.基于茶文化传统理念下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的新思考[J].福建茶叶,2018,40(01):208-209.

[5]孟晓鹏,林波.传统文化在景观建筑设计教育中的品质构建——以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教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6):6-11.

作者:蔡丽蓉 彭峰 袁海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