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交通建筑设计研究

时间:2022-08-19 09:55:41

导语:地域文化与交通建筑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域文化与交通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的全球化发展,“全球化”效应已渗透进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建筑行业在引入先进建筑技术和新颖风格的同时,文化受到冲击,建筑的地域文化属性逐渐被商业文化所替代,形成千城一面的景象。本文从作为地区标志性的交通建筑出发,力求探索交通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精神,研究地域文化与交通建筑的融合方式,并以平潭海峡二桥二线通道项目为例展现地域文化与交通建筑设计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融合。

关键词:交通建筑设计;地域文化;建筑;融合

地域文化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条件下,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因素、人文精神等,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文化整合,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所谓交通建筑,通常是指服务于交通产业的公共建筑,是公共交通运输的重要环节。交通建筑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代的驿站、现代的高速公路沿线建筑及交通枢纽站如机场、火车站、客运站、地铁站等,都是交通建筑的代表。

1交通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精神

1.1建筑的地域文化属性。建筑的地域文化属性是根植于历史时期、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下,不断积累酝酿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性的建筑表达形式。每个地区历史演变都有其自身发展不同时期的记忆和各个阶层人民生活的态度,不均衡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自然条件,造成不同地区建筑的地域文化表达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例如,受季风性气候和海洋环境影响,福建沿海地区的人民长期以石砌、夯土技术的方式建造房屋,形成了独特的滨海房屋建造方式。1.2交通建筑的特征。交通建筑通常兼具交通枢纽和公共建筑的双重属性,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标志性交通建筑通常具有标志性,为旅客提供一种心理暗示。通过交通建筑的标志性,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展示城市的地标形象。标志性属性在交通建筑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往往是对所处时代技术文化的综合反映,是城市现代化技术发展水平的体现,另一方面,它是城市区域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2)开放性对于交通建筑,其所谓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交通建筑是公共建筑的一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建筑自身。交通建筑不仅要符合建筑设计发展潮流,同时要兼顾到建筑内外的整体美观。其次,交通建筑设计必须突出交通产业与社会、区位、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更要兼顾到建筑物使用对象之间的有效联系,使之能够发挥纽带作用,将自然、社会、人三部分充分联系在一起。(3)文化性建筑所表达的文化独特性通常是群体中人民共同生活方式的主要语言,以及与该地域所在的风土环境相适应的表达语言。吴良镛院士曾指出[1]“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有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交通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产生也必然与当时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就这一方面而言,交通建筑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环节的反映,在更深层面上是文化内涵的体现,即交通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性。1.3发展的必然性。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各大新扩张的城市总是以覆盖传统建造元素和彻底改造自然的风貌为代价,模糊特有的城市多元形象,建筑风格日趋相同,其表达语言也日趋同化,这无异于消除了不同地区之间建筑的地域文化属性差异,吞噬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的延续。交通建筑的发展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集聚场所或多或少都留有历史发展积淀的痕迹,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营造方式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里仍具有独特的生命力。面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冲击,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更应该得到延续和更新发展,而不应在一次次改造中被覆盖。延续式更新和发展所营造的视觉记忆、冲击感和独特地域文化的彰显,是交通建筑展现地域文化建筑属性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时展背景下,加强交通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并在交通建筑设计中凸显地域文化,是交通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地域文化与交通建筑设计的融合方式

2.1借鉴当地文化符号。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现往往通过符号表达。基于对建筑物的外观或者室内设计,能够区分出其设计内容所属的特定区域。为了使交通建筑具有特定的地域文化,将文化符号融入到建筑设计中,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其具有地域文化内涵,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特色。2.2模拟当地建筑文化。不同的地区通常具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建筑文化。在交通建筑设计中,要汲取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通过设计者自身对不同文化所代表意义和象征的解读,将色彩、文字等融入进交通建筑设计理念之中,将当地风俗、地域的特色等与建筑的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使建筑独具区域性。2.3营造当地地域文化建筑空间。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建筑的空间组合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所导致。例如,在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中,由于相对发达的自然地理条件,易于形成前街后河、前市后居的建筑布局模式;而对于西南山区来说,当地居民为了适应该地区高低起伏的地形,在不同的高台上建立居住环境,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吊脚楼”建筑形式。在交通建筑设计中,应根据建筑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风俗文化,将当地的地域文化因素融入设计理念中,深入挖掘原有的传统建筑空间,不断寻求突破,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型交通建筑,使其拥有崭新的活力和地域性文化生命力。2.4利用当地建筑材料。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是打造地域性建筑主要手段之一,但材料必须通过技术才能成为地域性建筑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传统建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保证当地的建筑特色能够得以保留,在设计中应考虑就地取材。将地域特点融入建筑设计理念中,不仅有助于实现节约的原则,还可以在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体现地域文化的魅力,使地域文化得以充分释放,进而形成独具地方魅力的建筑风格。

3案例分析

3.1项目概况。平潭海峡二桥二线通道项目地处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平潭”),与福清城区隔海相望,是连接平潭和内地的重要跨境基础设施。作为平潭的重要门户节点,平潭海峡二桥二线通道实施特别管制,承担客运与货运海关监管的任务。该项目的设计内容包括二线通道内的监管区、旅检区,主要建筑物包括综合楼、监管仓库、设备用房及卡口棚等内容(项目鸟瞰图如图1)。3.2宏观形态定位。二线通道项目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出发点在于将平潭地域印象与当代综合交通枢纽建筑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建筑形象和结构体系三者有机结合。建筑形象的构筑着眼于城市宏观意向与交通建筑特征的体现:横跨长平高速公路的“门楼”———客车卡口棚(如图2)。门楼建筑是界定出入口的特殊建筑,该项目设计提出“门楼”概念。图2出入岛综合楼及客车卡口棚方案在空间构图上,门楼均衡了项目用地内不同的建筑形体,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在体现项目与高速公路格局的关系外,更是突出交通建筑作为地区门户的标志性、交通性和文化性,既有利于美化城市天际线,又便于过往司机有效识别。3.3建筑设计构思。为了使二线通道项目设计符合平潭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在建筑设计构思中,除了考虑建筑的平面功能满足要求外,在造型设计上力求营造现代建筑时代感之外,进一步考虑细节上的深入刻画,以突出建筑的地域特色,使建筑形态设计延续平潭传统民居风格,达到让整个项目设计彰显浓郁的地域文化的目的。在建筑总体布局上,出、入区区域各布置一幢综合楼,形成有冲击力和好寓意的门户形象(如图2)。通过多种绿化造景手法,形成园林式的二线通道。在人性化设施方面,设置内部工作人员、报关员和货车司机等步行道,并为工作人员上下班返程设置连接出区综合楼与入区综合楼的下穿通道。随着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建筑的形态与肌理不断地与交通功能属性贴近与融合,色调与质感则结合地域文化的同时回归时代性,文化内涵的表达趋向内敛,侧重整体文化内涵的建构。3.4建筑色彩与材料选择。在建筑色彩方面,由于平潭自然色彩特征为高纯度、高彩度;传统石头厝村落色彩多为低中彩度、中低明度的深土黄、暖咖色系;老城区建筑色彩多为低中彩度、中高明度的土黄、暖咖色系(如图3)。为使二线通道项目整体建筑色彩与平潭当地环境色彩相协调,以大面积暖黄色调为主,辅以石材饰边与灰色压石瓦屋面。在建筑材料方面,平潭盛产砂、石材,山砂、河砂藏量丰富;海滩盛产海砂,工程周边附近有正在开采的石料场,花岗岩、凝灰岩、变质岩藏量丰富,是填筑地基及修建构筑物的优质材料。考虑到平潭长期遭受海风和季风期暴雨的影响,同时需兼顾潮湿环境下的防潮设计,二线通道项目整体在墙身材质上采用当地传统石材。通过将本土的材料质感更新演化使用、建筑色彩的延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地域文化。3.5建筑装饰表达。在建筑装饰方面,设计将主要着重点放在墙身、门窗、屋顶三个方面。墙身选用干挂GRC外墙板与石材饰边相结合,辅以蘑菇石饰面,在融入少量现代语言的同时延续平潭传统石头厝风格(如图3)。粗糙的石面给人熟悉的质感,适合抵御海风的侵蚀,也传递着坚定的意志。传统的材料和构造形式以及现代技艺在设计中得到了融合统一,既具有时代特点,又体现了传统设计方式的延续和有机更新。既表达出浓厚的平潭地域性的韵味,也应该适应时代性的延续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强烈归属感。门窗方面,结合平潭传统建筑墙面门窗尺寸较小,采用传统石格栅的建筑装饰手法并加以改进。由于平潭岛季风强烈,降水集中,建筑对整体抗风及屋面排水要求较高,屋顶采用短檐硬山特色双坡屋面。屋顶瓦上压石抗风稳固,同时利用石材的天然色差,延续平潭独具特色的“瓦上压石,彩色屋面”传统肌理形式(如图4),使建筑更具地域性。基于对墙身、门窗、屋顶三个方面建筑装饰的重点刻画,结合地域文化符号,得以实现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4结语

交通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地区标志性建筑,在新的文化发展、思维方式和科技水平的冲击下,更加需要将设计的重点立足于地域文化性的表达。通过上述分析,地域文化和交通建筑设计的最终融合,需要采用适应项目建设地区的外部空间形式,通过文化符号空间形态等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加以转化诠释,并且要利用现代结构和本土适宜材料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交通建筑地域性文化与建筑设计表达需求的统一,以打造适应本土气候环境,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彰显不同地域文化特质的交通建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城市特色美的探求[J].城乡建设,2002(1):33-35.

[2]相阳.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建设科技,2016(15).

[3]唐瑶,贾尚宏.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四川建筑,2011(2).

[4]余阳.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J].艺术科技,2016(5).

[5]唐雅男,刘俊山.基于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城市交通枢纽建筑设计[J].铁道工程学报,2017(10).

[6]郝晓露.论地域文化与现代交通建筑的有机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6(7).

[7]邓晓明,.交通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以龙厦铁路南靖站为例[J].华中建筑,2014(10).

[8]李青.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21).

[9]叶承鲲.地域文化呈现的表象及精神融入现代建筑设计[J].建筑技术开发,2018(12).

[10]陈浴宇.地域文化语境中建筑特色解析———以江苏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8(5).

作者:吴燕蓉 单位: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