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的作用

时间:2022-03-07 03:09:29

导语: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的作用

1、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建筑理念,而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建筑知识和建筑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设计出满足时代需要的建筑方案。另外,还可以避免同其他的建筑形式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可以树立独特的建筑形象,展现自己独有的建筑寓意。因此,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对于未来建筑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2、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要想充分合理的运用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要充分的把握现有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点。这种创新建筑设计思维,同其他的创新思维一样,具有突破传统,彰显个性的特点,但是又同其他领域的创新思维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创新思维的反思性、建筑创新思维的超越性以及建筑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建筑创新思维的相对性、建筑创新思维的两面性。

2.1建筑创新思维的反思性

所谓反思性,就是指在建筑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不断的反思,以便不断的完善,并且要在反思的过程中打破惯有思维,实现真正的创新突破。

2.2建筑创新思维的超越性

所谓超越性,就是说在建筑创新思维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现有的已经实现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超越,并且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建筑设计,以此来推动建筑设计方案的不断发展。

2.3建筑创新思维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在建筑创新思维的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同现有的建筑实际相结合,每一项创新都是基于现有的实际情况的创新,因为如果一项建筑创新不能够有效的应用于现有的实践中,那么无疑是失败的。

2.4建筑创新思维的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创新思维都不是永远处于创新前沿的,而当下所有的创新思维在日后也必然被取代或者被淘汰。所以,设计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奢望每一个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够永远保鲜。

2.5建筑创新思维的两面性

所谓两面性,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考量任何一个元素的时候都不能单独判定其好坏。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应用于建筑的深层结构

所谓深层结构,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建筑设计的内涵设计以及功能性和文化性的统一。这种在深层结构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打破现有的建筑设计局限,实现更加独特的建筑设计模式,进而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加深层的应用体验。

4、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应用于建筑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在实际应用当中,建筑师往往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深层结构的“外化”或“客观化”,一般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发散思维,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即触类旁通、闻一知+;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著名建筑师凯文•罗奇认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非是力图把某种设计想法推向终结,而是让它去生长、发展。在不同的探索、各种可能的实施想法、反映和态度中间翻来覆去。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方案的发展引导发生的事情,有时被发生的事情所引导有时塑造形式,有时涌现出来的压力和情形进一步引导形式的形成。在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一些勇于探索的建筑师以其生机勃勃的创作观念和创新精神,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提供的丰富可能性,积极融会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注重高层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触合,并与具体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地域基质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这些地域性因素是高层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依据。认真研究其所在城市的建筑特征和地方风格并加以提炼升华,结合当代先进技术,触入高层建筑语汇之中,这样创造出来的高层建筑才能被称作文化。因此,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的表层结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现有的资源以及城市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并且能够充分的尊重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现状,实现更加和谐的建筑设计。由此可见,同深层建筑创新思维相比,表层结构的应用更加注重于文化和周边环境的衔接。

综上所述,建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城市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建筑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充分的运用建筑创新思维,打破现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实现建筑功能和布局上的有效创新,树立每一个建筑物不同的个性,赋予建筑物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和辩证创新的原则,否则将无法有效的发挥建筑创新的效果。

本文作者:周志广工作单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