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西建筑设计的融合
时间:2022-10-26 09:29:32
导语:民国中西建筑设计的融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南京中山陵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力倡导“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背景下建造起来的官方建筑,此类民族形式的建筑同样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主持设计的吕彦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师从墨菲,吕彦直绘制的中山陵墓的手稿,融汇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同时吸取西方建筑元素。同样,后来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的主体建筑都依传统建筑形制,但建筑形式构思借鉴西方集中制建筑的设计手法、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来设计的。中西方建筑交融的前提是存在不同之处,在谈中西方建筑的融合之前,先比较不同之处,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来讲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尊崇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崇尚意境,对形式有一定认知和把握。如中国的山水画,以自然山水景色为母题,又如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将绘画中描绘的意境融汇到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组织造景,布置建筑、花、木,“借景”之法无固定程式,追求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而西方则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西方有极强的数理观念,人体比例关系、构图上的黄金分割比例关系等模数化的理论,都是在数学逻辑的引领下完成。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就基本性质而言,一切事物都是以数字为模型的,数字是整个大自然的源泉,它们意味着,数的原理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数字,可以用音乐的音列或音阶来表示。”“没有比例就没有艺术,而比例又只存在数字之中。”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斯指出,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是一个学者、一个记忆熟练的工匠、一个数学家,博古通今,钻研哲学,懂得音乐,略通医术,通晓法律,熟悉天文”。公元4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指出建筑是“数字的产物”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数理关系,特别是比例关系上的。
三、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受制于“礼”之规则,建筑是“器”,并且在古代中国,没有建筑师之称,人们将从事手工艺生产的称为匠人,技艺的传授方式是师徒相授或家族相传。而在西方,建筑与雕塑、绘画被归为艺术的三大门类。中国建筑体系以木结构为主,突出皇权至上原则,有极强的等级观念,建筑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中国伦理观、自然观、审美观的深刻体现。古代中国宫殿、都城的规划,注重群体组合、中轴对称布局、尊重自然。如:北京故宫,布局严整、主次分明,体现着王权至上的设计思想。中国建筑设计是中国人的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深刻体现。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以开放性、单体建筑为主。中西方建筑形成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但是双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中西方建筑设计曾有过多次交融,互相影响,对设计的多元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中西方建筑的交融经历了从被动、被迫接受到自主学习、“洋为中用”、发展创新的过程。
四、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欧洲人开始进入中国沿海,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西设计实践和思想的相互影响和融合。17世纪,耶稣教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中国的设计及其理论与西方的设计理论融汇在一起。这种融汇在18世纪的西方设计实践中可以看到:18世纪出现了“洛可可”艺术和自由布局的“自然风景园”、“英中式”园林。同时,中国也接纳了西式建筑,圆明园西洋楼创作时达到顶峰。鸦片战争后出现了新一轮的影响,各地通商口岸被迫开通,各国列强纷纷在通商口岸开辟租界,殖民建筑、教堂建筑成为通商口岸城市的独特风景线。商埠城市以及租界区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城市和建筑近代化的发展进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宣布变法,举国掀起学习西方热潮,北京建造了新式官署建筑,如陆军部、大清银行、大理院等。同时期,上海城市与建筑发展进入兴盛期,联排式住宅石库门里农民居、独院式花园洋房、办公楼、银行、饭店等大量建造,此时的上海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五、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建筑师,成立建筑事务所,形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运用在西方学到的理论知识,自主地进行西方建筑形式的探索,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建造了一批非常有特色的建筑,有的至今仍在使用。杨延宝、梁思成、范文照、陈植、王华彬、吴静安等人都毕业于国外建筑系,他们将创作思想传授给在中国建筑院系毕业的第二代建筑师,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中许多人成为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及建筑设计教育事业的先驱。民国时期中西方建筑设计的交融是历史条件的产物,但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对西方建筑形式的借鉴,同样是中国当代建筑师吸取营养的来源之一,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出路的探索,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易》曰“变则通,通则久”;“事贵善因,亦贵善变。”中国画家黄宾虹曾如是说。中国的建筑设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吸收、融合与变通,才发展到现在的局面。今天国内的建筑设计良莠不齐,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设计应立足本民族文化、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并借鉴西方的艺术特色,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流派,这或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任重道远
作者:刘海飞单位:东北大学
- 上一篇:节制采购成本的战略与方案
- 下一篇:高层空调安装技术提升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