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建筑装饰艺术思考

时间:2022-06-01 10:34:00

导语:德式建筑装饰艺术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式建筑装饰艺术思考

一、青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概述

青岛位于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南端,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历史悠久,六千年以前人类就在此生存繁衍,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青岛地区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海上贸易港口,昔称胶澳。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竞相瓜分中国,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对青岛实行了大约16年的殖民统治。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青岛作为一个城市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上,同时也开始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时期。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第一次侵占青岛,对其实施了长达八年的“军政统治”,后来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收回、接管青岛。但好景不长,“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并且很快再次占领青岛。直至1945年抗日胜利,国民政府接收青岛。1949年6月2日,青岛才真正得到解放,从此进入新的时代。

二、青岛德式建筑概况

青岛近代史上先后经历了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的统治,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式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虽然在青岛的殖民历史中德国的殖民统治并不算长,但它的整体城市格局是由德占领时期的规划的,所以建筑中包含了德国的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以及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得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彩、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三、青岛德式建筑风格的成因

1897年之前这里的中国建筑遗留并不多,市镇房屋店铺大多为青瓦平房,还未形成近代城市规模。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都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开始的,而早期的德式建筑大多是通过以下三种渠道影响青岛建筑风格的:

1.通商渠道是在青岛建造的殖民式建筑。它早期是由其他殖民地移植到中国的建筑模式,在功能需求方面并不符合青岛的本地特征,其外廊式样与德国传统式样相比也过于简单,因此20世纪初很快被放弃。作为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青岛被规划成为德国式城市,所以它的建筑风格大多是克隆德国的本土风格特色,但是这些青岛建筑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材料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下,他们就地取材,负责建造的中国工匠们也有意识地将中式元素运用到其中,所以在建筑材料和装饰纹样上仍能看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当时德国发展主流趋势为古典主义与折衷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崇尚庄重典雅、复古趣味浓厚,重视构图中的主从关系,多为规整对称、主次分明、比例严谨的立面构图,它使用粗花岗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坚固耐久、典雅华贵;采用大量浮雕纹样装饰,又有罗马风的遗韵。青岛的总督府采用横三纵五对称处理手法,墙体建筑材料为青岛特产花岗岩石材,有两层券廊,符合严谨的古典主义构图比例。(如图1)折衷主义建筑有意识地集各种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如金城银行。“青年风格派”曲线的山花和开窗纹样非常丰富。如德国医药商店,上面的两座烟囱及两个楼层采用拱形和曲面相结合的手法,细部纹样如窗框、门框等用采自然曲线,使整座建筑动感十足。

2.宗教传播渠道是精神殖民统治的建筑基础,各教会在殖民当局的支持下修建不少教堂建筑。作为精神寄托的象征,教堂建筑往往是作为地域的标志性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社会地位,如福音教堂与圣爱弥尔教堂。1908年—1910年建造的江苏路福音教堂坐落在青岛老城区视野最高的地方,是典型的德国古堡式风格,内堂宽敞的教堂建筑则为德国青年风格派风格,充分体现了德国建筑崇尚自然,追求精致完美的特征。(如图2)

3.民间传播渠道,生活方式决定建筑形式,德国统治期间将青岛划为欧洲城市风貌区和华人居住区,华人居住区的建筑为了迎合居住人群的需求,在沿袭德式建筑风格的同时将商业功能与居住生活功能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从而促使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和西式“公寓式”建筑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青岛特有的地方民居建筑—里院。

四、青岛德式建筑装饰分析

青岛的建筑包含了许多国家的建筑艺术形式和风格,素有“东方瑞士”和“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但是寻根究底,岛城现存的欧式老建筑源头是德式建筑。作为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青岛整个城市是由德国规划建造的,因此德国本土建筑风格在青岛老城区建筑中成为主流。因此在建筑装饰上,也是整体复制德国建筑风格,青岛的许多建筑都建有塔楼、蒙莎式屋顶和老虎窗,大量使用自然材料,如花岗岩、黄色粉墙、蘑菇石(花岗岩)、中式青砖红砖和琉璃瓦等,材料和纹样方面在参考德式风格的同时,中国的传统装饰纹样也被频繁借用,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借鉴与自然交融形成新的装饰文化。

1.建筑造型在青岛我们可以随处看到造型优美的蒙莎式屋顶和尖塔(塔楼)的建筑式样,如青岛火车站的钟楼造型类似小教堂,顶部坡度陡峭,屋顶装饰由花岗岩砌筑;(图3)江苏路福音教堂的钟塔则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它脱离建筑相对独立的同时,又与主体建筑构成一个整体,屋顶同样是采用陡坡屋顶。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如德占时期青岛至济南的铁路沿线建筑均采用中国式屋顶。传统中式门窗多为四方的木质镂空式的,在青岛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以花岗岩雕琢而成的老虎窗,青岛警察署在陡峭的屋面上点缀老虎窗,圣弥埃尔教堂山墙里面正门上有一个较大的原型玫瑰窗,门窗采用圆券,造型简单却韵味十足。

2.建筑色彩青岛建筑的建筑色彩与使用的建筑材料密切相关,主要由红瓦坡顶、黄色抹面灰墙、灰色花岗砌筑的基底和门窗构成,体现了自然的色彩,富有生命力。将德国威廉时期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的结合的原德国胶澳总督官邸,就是采用红陶瓦,米黄色波浪纹装饰外墙和花岗岩砌筑的典型例子。

3.建筑工艺(建筑材料)德国古典建筑取法自然,因此青岛建筑也是大量采用天然材料—红陶瓦坡屋顶、黄色粉墙与自然形态的蘑菇石等随处可见。二十世纪开始青岛采用红砖红瓦取代青砖灰瓦,建筑外墙多在灰浆抹面后涂上明快的黄色,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花岗岩石在青岛一带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而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如江苏路福音教堂对花岗石的应用,墙面底部的大小不等的花岗岩蘑菇石夸张地突出墙面,深凹的嵌缝严谨而又规整,檐口和局部转角也使用了粗糙的花岗岩条石和石块。(如图6)中国传统建筑多以木材为主,在德式建筑中有不少使用木梁、栏杆的例子。而在建筑局部会采用琉璃瓦等传统材质进行贴图,如青岛的总督府和火车站既有红色筒瓦又有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做装饰。花岗石以外为米黄色波纹状墙面,石料的使用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在粉墙之上点缀几块石料,构成一幅完美画面。

4.建筑纹样德式建筑的装饰纹样华丽而不繁复,以凹凸装饰线突出其立体感,从花岗岩的精雕细琢到普通墙面的波纹饰面,质朴而有精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黄色波纹状水泥抹面墙面,简单的纹理增加了建筑装饰细部的可读性。圣弥埃尔教堂外墙采用花岗岩砌筑,局部运用凹凸的装饰线条使整个教堂在威严中不失明快。中国传统纹样如龙纹和狮形图案被运用到建筑的梁柱装饰上,如格尔匹克-科尼希别墅门厅里的龙雕石柱、伯恩尼克住宅中近六米的龙纹木梁和要塞工程局内部楼梯上的狮龙栏柱。

5.建筑装饰塔楼,红瓦坡顶,黄色抹灰墙,粗犷的花岗岩,丰富多的纹样装饰,这些德式的细小而又单一的建筑装饰,在融入青岛的同时受到了中国五千年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岛在时间的磨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装饰文化。

青岛德式建筑装饰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这座城市文化的载体,其显示出的特征可以归结为:

1.殖民建筑的变相复制性,青岛建置后不久就被德国占领,房屋建筑规划是由德国殖民当局规划的,他们将本土的建筑装饰风格搬到中国。但是在完全模仿、克隆的同时,由于客观原因在材料、技术和人力等方面无法完全照搬德国样式。与此同时青岛虽然没有太多的传统建筑,但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其传统建筑装饰也在本能的抵抗着外来元素的侵入,西方文化不得不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接受中国本土装饰特征加以融合,形成了青岛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

2.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复杂性,青岛德式建筑装饰受不同宗教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显露出宗教文化影响下所具有的复杂性。

3.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虽然青岛由外国规划建造,但是它是孕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的新生城市,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青岛建筑装饰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甚小,但仍带有不少的传统建筑装饰特质。

4.海洋文化特征,青岛的是建筑装饰文化体现在宗教建筑上,还体现在民居上;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还受到海外文化的殖民式入侵,显示出海洋文化的特质。现在,青岛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竭力保留老城区规模的同时开始了新城区的建造,虽然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其独有的德式建筑装饰风格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并且在不断尝试将它融入到现代建筑的装饰中去,无论身处青岛哪个角落我们都能体味到它已经深入至髓的装饰风格。康有为曾经这样评价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对青岛市貌的真实写照,也将会是青岛未来建筑装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