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思索

时间:2022-05-17 03:59:00

导语: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思索

室内设计类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类课程。近年来,笔者在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对如何进一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融合渗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室内设计行业从建筑设计领域的装饰行业中演变出来,研究的内容集建筑风格、结构形式、装饰材料的性能、品种、先进施工技术和设备等于一体,是对知识、技能涵盖比较宽泛的综合性行业。近几年,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给室内设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需求量很大,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橱柜设计、陈列设计、施工监理、材料经商等诸多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室内设计行业内的分工也日益明确,也进一步对室内设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鉴于此,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根据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室内设计类课程认真进行不同的设计定位,尤其是对培养目标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进行准确定位,以更好地满足行业的不同需求。本科院校由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学习自觉性较强,对所谓“学院派”式的授课方式也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上,多是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创新能力;在授课方式上,主要是老师讲,学生练,通过大量练习,培养锻炼上述能力。高职教育应以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培养面向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如果不对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加以严格界定,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本科教育的翻版和补充,不但失去了高职教育的意义,更谈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专科层次毕业生要想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娴熟的手绘功底、熟练的电脑绘图能力、现场配合及指导施工的能力。根据就业导向原则,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应更加重视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教学还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虽然老师在课堂上精心准备了教案,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却未必能提起他们的兴趣,更不用说课后练习了。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思维活跃,比较喜欢实际操作课程。因此,高职院校不能一味效仿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授课方式,采用项目教学,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二、室内设计类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室内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类课程如果继续细分,一般可以分为绘图基础类、室内方案设计类与工程技术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又各自呈现不同特点:绘图基础类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色彩基础、透视、效果图表现、计算机效果图软件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室内设计表现技能,知识和技能要求对应室内设计效果图绘图职业岗位。该类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室内设计知识的基础要求不高,但对绘画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此类课程作为职业技能基础课,放置在一年级开设。室内方案设计类课程是室内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是靠设计师多年的知识积累起来的。室内设计师除了要知道室内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外,还要掌握人体工学、室内设计风格流派、空间划分和界面设计、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室内光环境设计,以及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技巧等等,知识和技能要求对应室内设计师职业岗位。工程技术类课程对学生的绘画技能要求不高,但要求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实地调研、动手操作等途径,掌握材料、构造和施工工艺,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绘制出施工图,并在设计过程中很好地运用材料构造体系、空间尺度体系和施工工艺。综上所述,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应不同职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针对性,是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共同的要求。

2.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材以及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系统化。传统室内设计课程,体系结构大致包括室内设计概述、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室内空间与界面设计、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室内光环境设计、室内陈设与绿化设计等几方面,体系庞杂,理论偏多,容量偏大。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看似在认真完成“教”的任务,其实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艺术思维和感受力、表现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学”的感受。加之课时有限、教学容量过大,“满堂灌”在所难免。结果是造成学生对理论学习由畏惧到厌恶,甚至产生抵制心理和情绪。此外,室内设计类的课程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够好,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往往忽视了和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在室内设计类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反而出现了体系不应有的断裂。

第二,学生缺乏实践性训练。让学生实际动手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既是手的训练,也是脑的训练;既是组织能力的训练,也是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这些都是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脑的训练就是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交错训练,包括对自然的洞察力、理解力、形象的记忆力、想象力、把想象变为现实的设计能力的训练,等等。但是,现在大部分学校不太重视这种实践性训练,即使安排训练,往往也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能够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到了实际工作时却无从下手。企业反映学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学生也抱怨在学校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一些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设计能力不足,与缺乏实践性训练有很大关系。

三、室内设计类课程改革思路论证

近几年,我院的室内设计类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项目教学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和考证等,取得可喜成绩。比如,学生参加2009、2010年江苏省青年室内设计大赛并获多项奖项;参加全国ITAT设计大赛(CAD图)获一等奖;参加了2010年江苏省小型项目管理师、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多证考试。笔者认为,上述改革尽管必须,但还不是根本性的改革。室内设计类课程的深层改革,要从观念改革入手,进而扩展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法手段革新等多个方面。

1.告别“基础先行”旧思维

本科教育往往强调低年级打好基础,高年级锻炼能力。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按部就班,遵循先基础后专业、先理论后实践、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套路,无形中割裂了知识传导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无论什么专业都不能仿效本科教育模式。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必须告别“基础先行”的旧思维,采用“破”与“融”的方法,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程的界限,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破”,就是打破原来基础课程的“完整性”,课程教学以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唯一标准;“融”,就是稀释基础,模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把处理过的基础课程中核心的内容提前融合到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去,使基础具有服务能力培养的真正意义,并把“基础”和“专业”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2.工场化教学环境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设计

实训工场建设是营造良好实践环境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室内设计属于交叉学科,既有艺术层面、又有技术层面。在课程设计上重艺术、轻技术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一个好的创意、好的设计思路,必须通过绘制施工图去体现它的具体细节;掌握不了材料的质感和纹理,或者施工工艺知识缺乏,都会影响创意和设计思路的的整体效果;必须考虑要让学生懂材料、懂构造。所有上述要求,都可以通过实训工场解决:可以把市面上最新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可以把地面、墙面、顶面的常用工艺用半剖的形式做出来让学生观看,以增强感性认识;选择工艺简单但又具代表性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装饰工艺操作实践,熟悉装饰设计、施工绘图、测量预算、材料选择、工具准备、流程计划、施工管理、验收标准等工艺流程;学生可分为小组,模拟分组承包方式,遇到问题共同协商,锻炼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学生对实训环节跃跃欲试,兴趣浓厚。特别是当装饰工艺操作实践最后完工时,凡参与其中的学生无不充满成就感,纷纷在自己的“作业”上签名。仅此足以说明工场化教学环境对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性。工场化教学环境未必仅仅局限于实训工场。校内条件有限,实训工场无论怎么“仿真”,毕竟受到种种局限,无法完全复制真实生产环境。因此,工场化教学环境的设计应设法将实训工场、校外实训基地、设计展厅和工作室整合为统一的实训平台。其中,专业教室(项目工作室)的建设可以作为院内工场化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室可仿照公司模式,也可按教学模式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建设,要配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自带电脑上课,自主查阅资料,完成设计项目或进行实际操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学。

工场化教学环境的设计,有利于解决实践、实训问题,并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搭建了物质的、技术的平台。但是,工场化教学环境的实现,并不能替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渗透。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的精髓是“工学结合、学做合一”。教学内容改革应着重于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内容,将“项目”、“任务”和“工作过程”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通过实践项目、完成任务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的实施上,应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模式,把室内专项主题设计纳入课程体系,由教师深入行业,寻找优秀典型项目案例,并把它们编制成教材,进行项目的模拟操作;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引进真实项目,让学生在老师和企业专家的带领下进行实战演练,在实践第一线了解项目运作的实际过程和设计步骤,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实践

考察博物馆、各类美术文化遗迹,观摩美术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体验艺术设计生活、展开艺术设计创作等等,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这不仅是加强课程教学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学从课堂向社会的拓展和延伸。在考察中,让学生开拓眼界,体会各种设计风格,尝试不同的设计实践。每个学生都必须递交实践报告或设计作品,作为考察后的思考与升华。学生走向社会,教师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4.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当与企业密切联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争取企业对教育的支持。但是,装饰施工企业行业与制造业不同,规模普遍较小,一次接纳的实习学生数量极其有限,单纯依靠企业进行实训几乎不太可能。因此,要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教育形式共建基地,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其中可取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考虑建立项目工作室,形成以项目工作室为主要平台的“专业+项目工作室+企业专家+师生”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进工作室,由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项目,集教学、生产、技术开发多种功能于同一平台,实现“课堂与实训场地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同时,还可以依托项目工作室,鼓励师生创办公司,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