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设计理解

时间:2022-04-19 11:46:00

导语:建筑给排水设计理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给排水设计理解

(1)《规范》3.1.10用水定额表,有关医院住院部的用水定额,根据该条款注解,医院建筑用水中已含医疗用水。但是,根据医院住院部的运行现状,是否应在调研统计的基础上列入陪护人员的用水量?毕竟,对医院住院部,陪护人员的数量和陪护人员的用水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而且,在医院住院部用水量中,儿科,产科等相关科室,陪护人员数量往往较多。

(2)《规范》3.2.5—1条:“从城镇给水管网的不同管段接出两路及两路以上的引入管,且与城镇给水管网成环状管网的小区或建筑物,在其引入管上设倒流防止器。”有关该条文,规范规定为“两路及两路以上引入管”,那么,对于只有一条市政引入管的小区或建筑物,在其引入管上是否需要设置防倒流措施呢?根据某城市供水管网压力监控显示,城市供水管网24h呈动态变化。以某建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为例,当该小区地下生活水池进水时,临近地下生活水池处靠市政水压直接供水的低层住户,出现水压下降,甚至水表倒转的情况。可以想象,在市政供水条件稍差的临近市政管网末端地区,对于相邻地块分属不同业主的建筑,当其中一栋建筑地下水池进水时,是否也有可能影响到相邻建筑的市政供水压力呢?有鉴于此,对单路供水管网,是否也需要考虑在引入管上设计防倒流措施?

(3)《规范》3.5.7条规定:“室内给水管道不应穿越变配电房……大中型计算机房、计算机网络中心……”事实上,在大型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设计中,当建筑内部有大型数据中心机房等功能性房间时,空调专业会根据相关设计和使用要求,在上述机房内设计恒温恒湿机等空气调节设备,确保房间设备所需要的温湿度。对于恒温恒湿机,不但需要配套设计供水管道,还需要考虑恒温恒湿机除湿时的排水管道。因此,对此类房间,当确需水管进入时,恐怕应该通过工程技术手段,进一步考虑相关房间内设备配套供水和排水管道(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

(4)《规范》循环冷却水及冷却塔章节,提到闭式冷却循环水系统。有关闭式冷却循环水系统的补水,主要包括冷却循环管路内的定压补水(借鉴空调专业的叫法)和闭式冷却塔冷却盘管的喷淋水补水。关于闭式冷却塔冷却盘管的喷淋水补水,和开式冷却循环水系统补水无太大区别;但是,循环管路内的定压补水,是推荐采用高位膨胀水箱做系统定压补水用?还是采用闭式定压补水罐作为系统补水用?《规范》则没有提及。毕竟,在不少工业建筑给排水设计时,闭式冷却循环水系统还会经常遇到。此外,关于闭式冷却塔冷却盘管的喷淋水补水,其水质处理,是参照开式系统的水质稳定处理方式,还是在保证喷淋冷却效果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处理标准,在话睨范》内尚存空白。因此,有关在闭式冷却循环水系统的水质处理和有关工程细节问题,在《规范》中,应给予一定关注,以方便广大设计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设计。

(5)《规范》4.3.12条注有“单根排水立管的排出管宜与排水立管相同管径”。其条文解释如下:“……排水测试显示,立管底部,排出管管径放大后对底部正压改善甚微,盲目放大排出管的管径,适得其反,降低流速,减小管道内水流充满度,污物易淤积而造成堵塞……”。然而,4.3.12A条文则要求:“当排水立管采用内螺旋管时,排水立管底部宜采用长变径接头,且排出管管径宜放大一号。”两者对比,后者经放大管径后虽然削弱了正压,不也减小了管道内水流的充满度,污物易淤积而造成堵塞?事实上,排出管是否堵塞,不仅取决于排出管的管径。也取决于排出管的长度(自排水立管底部至室外排水检查井的距离)、排出管的坡度、排出管的材质以及排水立管的高度等因素。再者,以眼下应用较多的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其排出管大多需要进行放大管径处理。因此,建筑排水系统的排出管,什么情况下需要放大管径、什么情况下不需要放大管径,尚需进一步明确。

(6)《稻魄范》4.5I3条:“室外生活排水管道管径小于等于160ram时,检查井间距不宜大于30m;管径大于等于200ram时,检查井间距不宜大于40m。”在室外排水管网设计中,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室外污水最小管径则为300mm;而且,当室外污水管径大于400ram时,按40m控制检查井间距,显然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更为严格。

(7)《规4.9.26条规定:“满管压力流排水系统宜采用内壁较光滑的带内衬的承压排水铸铁管、承压塑料管和钢塑复合管等,其管材工作压力应大于建筑物净高度所产生的静水压……”事实上,根据通常对重力雨排水的认识,随着降雨强度变化,屋面雨水管道也有可能从重力排水转化为满管压力流(不同于虹吸雨水系统)。此时,如果要求管材工作压力大于建筑物净高度所产生的静水压,那么,对于建筑高度动辄200多米、300多米高的超高层建筑,其屋面雨水排水管道是否就应该根据建筑雨排水系统高度选择雨排水管材呢?

(8)《规范》5.2_3条:“……宜优先选用能保证全年供热的热力管网作为集中热水供应的热媒。”事实上,北方地区,当无工业生产用蒸汽需求时,多数城市热力管网仅考虑冬季采暖使用。因此,在具体设计中,较多可考虑在采暖期使用市政热媒,非采暖期使用自备热源。

(9)对建筑给水排水若干问题的一些理解

①作为建筑给水设计的基础之一,用水定额选取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二次供水设计的经济性与合理性。事实上,不同地域、不同使用性质、不同用水习惯,甚至不同时代,人们的用水习惯不断变化,用水定额不尽一致。可以说,同一地方,用水定额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是,有关本地区居民用水量的数据与发展变化趋势,普通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人员是难以了解的。如果能够通过全国性或地方的行业学会、协会协调,加强地方建筑设计行业与当地供水部门的联系,有针对性地采集相关居民生活用水数据,用于指导当地的二次供水设计,比起从《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选择的数据,更符合当地实际。同时,也建议把这些基础性数据的检测与采集,纳入行业相关协会的日常工作之中。

②就高层住宅(小区)地下生活水箱有效容积计算,《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提倡根据日用水变化曲线经计算确定,数据不足时,根据日用水量的百分数确定。但在具体设计中,日用水变化曲线又在哪里呢?可以想象,如果能够通过行业学会、协会的协调、通过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地方供水部门的配合,在当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把原有的普通计量仪表改为具有实时显示与记录功能的流量仪表等,逐日、逐月、逐年统计其用水变化曲线。最终把这些数据经归纳、分析后,用于指导当地的建筑给水设计,会更加科学合理。而且,上述情况,只要协调充分,实施起来难度应当不大。

③有关大型综合性高层建筑,当使用功能较多时,其二次供水秒流量计算,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大多采用某一部分秒流量与其他部分最大小时流量叠加的做法。现实是否如此,不得而知。试想,如果能够由供水部门支持,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建筑内部,结合设计图纸,在给水系统的关键部位设置一些具有实时显示与记录功能的流量仪表等,不断采集相关给水流量的数据,并与原设计参数进行比较与分析,用于指导当地的设计,并为日后积累一些宝贵的一手数据。

④关于高层建筑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和建筑高度的关系,现行《规范》给出了“排水层数在15层以上时,宜乘0.9系数”的结论。但是,关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内水流形态的变化,业内尚存争议。有关该问题,在有实验条件的地方,是否可以考虑结合国人的用水习惯,模拟高层(超高层)建筑排水,多进行一些排水测试,不但有助于该问题的进一步明确,也利于解决超高层建筑排水“消能”问题的争端。(超高层建筑排水设计中,是否需要考虑排水管道的消能问题?如果需要,怎样设计更为可靠?)

⑤当结构空间变化较大,可能会导致排水悬吊管过长,不利于排水顺畅;此外,再加上节水型卫生器具的不断推广应用,更加大了建筑排水设计的难度。因此,对一些需设置排水悬吊管的建筑,卫生器具怎样布置?排水悬吊管如何设置?排水悬吊管长度以何为限?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并结合大量的工程实践,最终予以较好的解决。

⑥有关排水系统管材的改进和优化。目前高层建筑使用年限大多为,而与建筑配套的、使用较广泛的PVC—U管,建筑外排水使用的PVC—U雨水管,室外空调冷凝水管,其使用寿命往往很难与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相匹配。从这个角度来看,排水管材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复杂多样的建筑形式不断涌现,人民群众对建筑给水和排水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大量出现,对建筑给水排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带来了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必会进一步激发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活力,促进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