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建设关于居住的对策透析

时间:2022-05-04 11:15:00

导语:空间环境建设关于居住的对策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空间环境建设关于居住的对策透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区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住区空间环境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设计脱离场地条件、缺乏人文关怀、环境可观不可用、噪声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唯有建筑师、规划师将生态人本精神贯彻于小区环境策划设计和建筑的始终,才能使小区建设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住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人本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了长足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随之日益提高。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住宅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同样受到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除价格外,住区环境是影响人们购房决定的第二大因素。人们对环境的关注说明,居民对住房的要求已从以往的“有房住”、“住好房”,提升到了对整体环境要求的境界。环境设计的理念经历了从“集中绿地Y组团绿地”到“均好性设计”;从“仿中西园林”到“生态小区”;从“公园”到“家园”的过程。然而,在繁荣的表象后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对待环境简单粗暴

成功的环境营造表明,环境设计在规划设计之前就应当开始;而目前在很多小区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规划设计与景观环境设计往往是相脱离的。虽然方案设计中就已包含了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但出于种种原因,在建筑设计进入初步设计甚至施工图设计阶段后,景观设计却往往转而由另一家单位重新进行设计。尽管更为细致的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重复劳动的方式实际上是对设计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建设场地原有自然环境资源的忽视和破坏。在不少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人们对改造环境的兴趣,大大超过了保护原有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兴趣。开发商为了更多地提高出房率,总是以树种不名贵,没有保留价值为由,对场地上的原有树木肆意砍伐;为了形成气派的广场,原有地形被简单地夷为平地,各种自然风貌也难逃最终消失的厄运。由于时间资金不足等原因,规划设计人员往往不深入分析较为复杂的地形条件,将规划设计建立在简单的平面构图设计上,环境设计变成机械的挖填方计算;一切夷为平地之后,所有设计从零开始。

2.商业炒作虚假环境

环境景观往往是小区广告的重点所在。超大面积的“人工湖”,郁郁葱葱的“林地”,四季各异的“花卉”,美不胜收的“喷泉广场”……所有的小区景观表现图都看似世外桃源。可是等到建成时,几乎所有小区都或多或少在环境建设上打了折扣。一些开发商着眼于商业炒作而缺少真正的生态人本精神,从而诱导消费者步入环境消费陷阱。

3.空间模式单调划一

现有小区限于资金、设计等原因,在户型设计和楼层选择时大多分为#类:’层Z顶层跃层[的多层住宅、!!层Z顶层跃层[的“小高层”和!\层左右Z顶层跃层[的高层住宅。一般来说,多层住宅最受欢迎,在景观布局中多被放在景观效果最佳的中心地带,而另外两种住宅则渐次被排列在外围场地,不但居住者接地性差,缺乏良好视野,还不得不忍受城市交通产生的噪声和灰尘,马太效应在此得到了有力印证。反映在小区空间形象上,这种布局方式则表现为边缘高中间低的“漏斗”形。如果说北京形成漏斗状的城市空间格局是古城保护与新区发展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产生,相形之下,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并没有过多规划条例限制,却一再形成这种单调的空间形象,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4.跟风照搬缺乏特色

很多小区在设计中不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直接挪用国内外住宅区甚至公共建筑已成体系的景观设计,不但没有体现当地特色,反而可能成为再次被抄袭的对象,结果是抄来抄去,“原版”设计的精髓逐渐流失,居民最终看到的往往是流于平庸的模式化景观设计。欧陆风连续吹了好几年,最近才稍见收敛,逐渐又有新古典主义、新现代主义、新乡土主义粉墨登场。住区建设风吹不断、主义更迭的现象不知何时才有尽头,立足本土的理性设计也不知何时才能站稳脚跟。

5.环境可观不可用

绿化和水体等自然因素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人工景观也必不可少。近年来,不少小区建成了设计、施工质量都属上乘的绿地、水景及小品;然而,在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居民还是有美中不足的感觉———小区内可供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舒适程度不够。居住区环境有它特定的功能性:它是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使用时间最长的室外活动空间。在多数小区中,室外环境设计只注重营造大面积的绿地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甚至被设计成主题公园,却忽略了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小区景观仅仅作为华丽点缀,却不能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是目前小区环境建设的误区之一。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缺少对人们行为规律哪怕是初步的分析和研究,造成小区环境设计可观不可用,可亲不可近。

6.噪声污染严重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环境,人们对小区的声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不但希望在家中不受干扰,也希望出了家门,漫步于小区内部时,同样能享受宁静、安谧的环境氛围。有的小区建筑间距不符合规范,相对的两栋楼鸡犬互闻;有的住宅楼建材不过关,隔声效果差;位于小区边缘的住户除了以上烦恼,还得听着汽车轰鸣和喇叭声入睡,实在境况堪怜。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噪声污染等居住环境问题引发的官司数量不断增长,仅"HHH年北京市法院就审理了数百起此类案件,其中大多数为噪声引发的纠纷。

7.肤浅生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通人也耳熟能详的用语,生态化借着“可持续”的东风,成为小区环境宣传的新宠。以“生态”作为小区宣传重点的例子在今天已屡见不鲜,可是有几个住宅区真正体现了生态住区的涵义呢J有的只是把绿化率在平均值的基础上提高了几个百分点;有的只是加大了水体的面积———而且仅仅停留在表现图上;有的走得稍远一些,设置了小区内的中水循环系统,将部分污染程度较低的生活废水进行简单净化,用于小区清洁、绿化灌溉;还有的对建筑进行了一些初级生态“加工”,如引导通风,屋顶种植,西墙绿化防晒……以上种种,通通号称“新时代的生态住区”。在国际建筑界已经把建筑空间环境作为自然系统中的开放的子系统,进入结合建筑设计、气候特点、建筑材料和生态科技等等方面进行生态建筑实践,并提出“零排放”概念的"!世纪,我们却还在争论种草还是栽树,大面积水体是否应该保留等早已有现实经验可以借鉴的问题。如果不尽快引入广义的生态概念并付诸于实践,我们的生态设计与国际水平之间的距离将进一步拉大。

8.结语

要解决上面提出的种种问题,应做到:首先应把住户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同时考虑住区环境作为开放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人本精神贯彻于小区环境策划、设计和建设的始终;其次,重视规划建设的连贯性。让景观环境与建设环境相统一,和谐共生,突出景观设计的新颖、特色、专业化,使之真正成为住宅小区的新亮点,让居民从中得到生活情趣的艺术享受;第三,避免环境设计单一化。设计人员应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结合场地的现有条件,扬长避短地进行设计;第四,提高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发掘当地文化特点,延续本土文脉,是设计师职责所在;第五,营造真正的生态环境。规划师和建筑师应时时注意吸收先进的生态理念,掌握先进的生态技术,因地制宜地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