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在建筑思想构建中的作用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08 05:09:00
导语:现代技术在建筑思想构建中的作用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概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简述、建筑界关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陈述、反历史反传统、功能第一、技术至上、理性主义、机器美学、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普适主义、乌托邦理想、技术与传统建筑的关系、现代技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全面渗透、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关键词:技术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本质
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意味着我们要从脱离具体技术、脱离现实、脱离历史的空洞而抽象的话语与境中走出来,把哲学之思投入到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事物上去。这样做并不是要把技术哲学变成一门实证学科,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之中,开出有根的技术哲学的思想花朵。本着这样的立场,我们把思维的目光投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企图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的历史概述,以及通过对建筑理论界多种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抽象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进一步分析现代技术及其发展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试图揭示技术对现代建筑在其空间、结构、形式、功能中的全面渗透,由此澄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概述
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简述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从思想渊源来看,应该说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这种思潮的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荫芽、发展、高潮三个历史阶段。
萌芽:在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原来热心于希腊复兴式建筑,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急剧发展的年代,他为寻求新建筑的萌芽,曾多次出国考察。辛克尔认为一味模仿古典是不够的,新的时代需求新的建筑形式,古典的形势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因此,他认为建筑上和建筑思想上应该有一个本质的改革,以新的形式来达到新的时代需求。法国建筑家理论家科萨.达利和德国建筑家戈特弗里德.萨姆帕尔在19世纪中期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应该出现改革,以新的形式和方法来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发展:在欧美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遵循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代表人物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其探索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目的是通过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的三个来源,来挽救在工业化咄咄逼人、过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的设计精神。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装饰中大量运用铁构件。虽然仅流行一时,它仍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在新艺术运动影响下,在奥地利形成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以高层建筑得名,它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的风格,明确反映了为适应工业时代的形式。其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对于建筑与整个大环境的协调要求是走在时代前面的。
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支持建筑的新思潮,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其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西方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高潮:比较早提出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基本思想的包括奥地利人阿道夫•路斯、亨利•凡德•费尔迪和彼得•贝伦斯等人,在以上这几位现代建筑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起来,出现了真正完成了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大师——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德国设计家、教育家格罗庇乌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论家勒•柯布西耶和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五位大师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建筑、传统设计和传统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建筑原则、新建筑教育体系终于得到确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公务员之家
2、建筑界关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陈述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旗帜下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多得几乎数不胜数,在此只选择那些富有影响的人物来了解他们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提出现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法国建筑师勒•杜克,论及对未来建筑的看法,他认为现代工业建筑材料将对建筑带来决定性的影响:钢铁、玻璃和混凝土已在19世纪广泛应用,在不远的未来将彻底改变建筑的面貌,因此必须从如何找到适宜新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手法上着手,而不是泥古不化的抱着古典形式不放。他也提到新的建筑必须为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服务。但思想总是走在前面,他没有能够提出什么是未来的建筑形式。
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先驱,他能够突破传统,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方法,特别是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的墙承力结构建造高层建筑。他提出"形势追随功能",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美国建筑家赖特是现代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将沙利文的"形势追随功能"发展为"功能与形式是一回事"(formand
functionareone),表明了他的功能主义的立场: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他认为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因此,他反复强调的"有机设计"其实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奠基人穆特休斯与费尔德关于现代设计之争影响深远。穆特休斯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大部分的新生代设计师、建筑师,如格罗庇乌斯、密斯等等都支持这一立场,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而得以走向理性发展之路。
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和设计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早期非常崇拜机械,坚信机器会改变我们的时代,甚至会改变人们对于生活问题的看法和传统立场。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思想。他明确提出新的设计学院(包豪斯)的宗旨应该是:"创造一个能够使艺术家接受现代生产最有力的方法——机械(从最小的工具到最专门的机器)的环境。"包豪斯成为集当时西方现代设计、现代建筑、现代艺术思想大成的中心。
密斯是现代建筑主义建筑的设计大师,通过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密斯受贝伦斯和辛克尔的影响,毕生追寻一种国际主义的风格,一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的、批量化的建筑风格,通过现代技术条件,他达到了这个无论是辛克尔还是贝伦斯都没有可能达到的理想。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现代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机械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柯布西耶在他的第一本论文集《走向新建筑》的一开始写道:"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这中间存在着一种新精神","工程师运用经济法则和数学计算及管理学把人们和宇宙的自然法则调和一致"。他宣称,设计和写作一样,应该建立在科学和所谓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法规中,相信"有统一意图的章法和设计精神"可以促成集权的现代主义。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在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总说纷纭的陈述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共同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二.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并不是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个人创造的结果,它的产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的背景。从文化的意义上讲,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直至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产生之前,几乎成为席卷全球的主流文化,它以其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技术性、工具性、理性化等等鲜明的特征,几乎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作为现代主义文化重要组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尤其在二战后发展成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以其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全球,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还没有哪一种设计风格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于生存方式。
尽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不是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的个人创造,但是,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赖特等建筑设计大师、建筑理论家、教育家作为公认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领头人物,他们的建筑思想可以说包含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1、反历史反传统:概略地说,从古希腊、古罗马直至19世纪,西方的石材结构、工匠技术、源于罗马的建筑规范和建筑理论的美学体系,构成了西方建筑的传统。两千多年中,建筑发展极为缓慢,建筑的更替一直包容在这个传统之中。所谓的变化也主要发生在建筑形式上、美学风格上,古典主义的形式美学成为传统建筑最核心的要素,建筑设计属于美术的范畴。早在19世纪,建筑界一些具有前卫意识的有识之士,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这一情形的感召下,就开始反对传统,渴望新建筑。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首先以剧烈的反传统的姿态登上了建筑舞台。认为建筑必须是时代的代表和体现,时代在巨变,传统建筑风格的世代不变或断章取义的拼凑和折中都是矫饰的、虚伪的、病态的、不健康的、不诚实的,甚至认为附着于传统形式的"装饰即罪恶"。他们要割断历史,割断文脉,走向新建筑。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在同传统的抗争中形成的。
2、功能第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由此对建筑提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从拉斯金开始,强调建筑要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与美术是两个不同范畴,设计要以实用功能为核心,反对"为形式而形式";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功能第一的思想。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更是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又被称为功能主义建筑。
3、技术至上: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给建筑的营造提供了新的手段,现
代主义建筑们毅然采用工业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钢材等等),改变建筑的基本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悬索结构等等)及建造方法(如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等等)。这些做法使得建筑营造,从传统的以工匠技巧为基础的手工艺转变成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建造过程本身成为技术过程,成为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
4、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理性主义表现在:
(1)在设计上强调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勒•柯布西耶甚至认为可以形成科学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理性法则;
(2)在施工上把建造过程视为在力学、工程学等理性原则指导下的技术过程、工程科学管理的理性化过程;
(3)在建筑的使用上,把使用者视为纯理性的人,按照人体工程学去构造他们的使用功能;
(4)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追求筒单的、冷漠的、数学的理性美。密斯提出"少就是多"的口号,为了"极少"甚至不惜违反功能。
(5)使用工业材料,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可减少成本,增大产出,符合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理性原则。
5、机器美学:以勒•柯布西耶为主的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都非常崇拜机器,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导致他们在建筑设计上、城市规划上提倡对机器的模仿,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说,新建筑创作的精神来源于汽车与飞机,而只有结构工程师才真正能够把这两者的精神,通过工厂技术引入到建筑之中来,甚至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里暗含着勒•柯布西耶把人视为"机器人"的主张。
6、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多数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不为少数权贵、精英服务,提倡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但他们自己是少数精英,却企图拯救众生。在勒•柯布西耶的言行中,这种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之间的矛盾,设计中个性化与强制化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他强调个人感觉第一,强调民主化,为大众服务;另一方面,他又把其个人感觉强加于大众,强调国家要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要强权领导、专制设计,希望国家领导与建筑师之间建立一种联合、对话关系,由专家来治国。认为公众见识短浅,只有他们这样的精英、专家才能给大众创造美好的社会。这是一种由精英领导,不为精英服务,而强制性地为大众服务的新精英主义。
7、普适主义:既然现代主义建筑是按照"放之四海而皆准"理性原则进行设计的,按照技术理性、规则、程序,使用工业材料和工程结构来实施的,其功能是为普遍化的理性人服务的,其形式是具有普适性的筒单几何形体,那么这样的建筑显然就排除了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和情感性,而具有普适主义的性质。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成国际主义建筑,这种普适主义是重要的思想因素之一。
8、乌托邦理想:勒•柯布西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希望通过为大众服务的现代设计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良好的社区,改变社会现状,以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格罗皮乌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对机器浪漫主义的热情上,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理想。密斯则是形式上的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等等,总之,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普遍怀有"建筑可以改造社会"的乌托邦理想。
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我们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归结了上述八点,但思想还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我们须进一步从哲学的视野来追问这些思想的本质。从上述的八点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否可以从技术来解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本质呢?或者反过来,如果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以技术作为其本质,我们又如何来加以解释呢?我们从如下方面来加以研讨。
1、技术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被西方建筑界奉为经典的古罗马建筑理论著作《建筑十书》中,其作者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大要素:美观、实用、坚固,也就是说建筑的本质是从这三大要素来规定的。这一思想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中一脉相承。美观涉及建筑造型比例是否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形式方面;实用涉及建筑的使用是否便利的功能方面;坚固涉及建筑的构造、结构、材料、制造等方面。古罗马全盘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维特鲁威也同样会受到古希腊哲学影响,我们不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解释他的建筑思想,按照"四因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包括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和动力因,涉及审美形式的美观可以看成形式因;涉及使用目的的实用功能可以看成目的因;涉及构造、结构、材料的建造过程及结果可以看成质料因和动力因。只有"四因"联为一体才能构成事物显现、产生的原因也即事物的本质。建筑师或建筑工匠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以美观为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按照一定的结构、遵循一定的构造法则,也即把美观、实用、坚固三大要素结合为一体,才能把建筑房屋制作、生产出来。
在古希腊语中,"生产"一词叫做tikto,它与"技术"(techne)一词同义,对古希腊人来说,"技术"意思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手工艺,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让某物作为此物或彼物进入在场者中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生产"或"技术"的意思是"让显现"。这层意思自古罗马以来就遮蔽在建筑营造法式之中,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大量记载和论述了古罗马时代的建筑营造法式和利用工具、机械的制造技术。海德格尔认为:后世把techne译为技术,并仅从狭义的营造、制造方面去规定技术,遮蔽了技术本身具有的"让显现"的原意。于是,从制作、制造方面去规定的技术就成了营造建筑的手段,技术与建筑的关系也就演变成了手段-目的关系。按照"四因说",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其它三因从属于、统一于形式因。建筑本应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但传统上把形式因作为事物本质的思想,以及在传统社会中,建筑是为统治者、权贵们等少数人服务的,形式对于显示他们的权势、地位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来说更加重要。
于是实用功能退居其次甚至被忘却,而形式风格转变为建筑的目的,构成了传统建筑的本质。在本应联为一体的建筑三大要素,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独有美观突显出来成为目的,实用退隐下去,而坚固仅仅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并与目的相分离。建筑与技术的关系由此构成了手段-目的模式关系,形成了统治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可以说,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审美意义上的形式风格,而不作为手段的技术。
2、现代技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全面渗透
在探讨建筑本质的思路上,20世纪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理论家除了因袭维特鲁威建筑三大要素的基本思想,并把它们转化成了"形式、功能、结构"这样的现代语言之外,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是发现和形成了"建筑空间"的概念,格罗皮乌斯说,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把"空间"作为建筑的第一基本要素,作为建筑的主角,空间统摄着"形式、功能、结构"三大要素,并与它们一起构成了探讨现代建筑的四大要素。科学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使技术从基于经验的简单工具、手工制作转变为应用科学理论、以机器为实体、以程序化知识为过程的现代技术。在现代的意义上来研讨技术与建筑的关系,意味着我们要从现代技术对现代建筑四大要素的作用、影响和渗透来加以说明。
(1)技术与空间:关于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们的具体观点众说不一。吉迪翁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受到启发,提出"空间-时间"的新概念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人甚至根据非欧几何来讨论建筑作为"第四度空间"、多维空间等等。诺伯格•舒尔兹在其《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总结了五种空间概念: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建筑空间属于哪一种空间呢?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建筑师主张从长、宽、高三维欧几里德几何来理解和设计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也是从抽象的数学空间、客观的物理空间来理解和规定建筑空间的。勒•柯布西耶认为几何学是理性动物的语言,当人类精神同几何学规律相一致时,精神便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密斯的模数空间、中性流动空间;赖特内外结合的空间;勒•柯布西耶的柱支撑结构形成的开放空间等等,都把建筑空间看成是欧几里得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这种基于科学的建筑空间论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这不仅仅在于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上依赖于技术。更深刻的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上,一般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海德格尔却认为,不是科学决定技术,而是技术决定科学。因为现代科学是依赖于实验技术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实验手段,技术以它展现自然的方式规定着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当然这并不等于具体的技术不能应用科学。从历史发生上说,科学先于技术,但从本质起源上讲,科学认识事物时,是在先存的技术框架之中去展开的。想一想几何学的起源,它不正是在丈量土地的测量技术之中诞生的吗?在科学技术化的当代,科学基于技术不难理解,同样,基于科学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本质上基于现代技术也是合理的推论。
(2)技术与结构:在传统建筑中,技术作为手段仅通过"坚固"这一要素与建筑相关联。当现代技术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替代经验,以水泥、玻璃、钢材等工业建筑材料替代石、木、砖瓦这些自然材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铁结构、悬索结构等现代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石材、砖木结构,以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和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替代传统手工营造,水、暖、电各种技术设备的发明应用......,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使得作为手段的技术显现出来,建造过程变成了技术过程,变成了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结构变成了技术本身。在反对传统建筑"为形式而形式"、以形式为目的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中,有人甚至要把结构当作建筑的目的,也即要把传统上作为手段的技术当作目的,强调"忠实于结构来表现这些新材料",申明钢和混凝土完美的代表着建筑的强度,是建筑的骨骼。玻璃闪烁的面纱,是骨骼外面的表皮。建筑要以结构来创造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形式,要书写钢筋混凝土的诗篇,要表现结构、表现材料,也即要表现现代技术。
(3)技术与功能:从人的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出发,在人与建筑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来讨论功能,通过建筑功能的作用来展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的、心理的、个人的、社会的、行为的、观念的等等诸多方面,建筑以其物质结构从自然空间中划分和创造出建筑空间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使建筑功能构成人与建筑之间的效用关系。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对环境进行控制,成为环境气候的"过滤器",制造出适于人生产、生活的"人工空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为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交往空间。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人类有历以来最大的变化是由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带来的,它们使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封建社会转变为市民社会,因而要求传统建筑转变为现代建筑,要求现代建筑的功能产生满足现代生存方式多样化的效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功能(尤其是物质功能)的注重与强调,使在传统建筑中被遗忘功能要素突显出来,回归到建筑首要目的的本位上,并提倡为大众服务等等,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的。在技术与功能的关系上,技术不仅在于带来人的生产、生活的多样化而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渗透于功能之中,使功能发挥效用。彼得?柯林斯区分了建筑中的四种功能主义:比拟于生物;比拟于机械;比拟于烹调;比拟于语言。现代主义建
筑思想中的功能无疑是比拟于机械的功能主义,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耶的这句话是技术功能主义最典型的宣言,他把从技术得到的教益归纳为三点:第一,一个明确规定的问题自然会找到它的解决办法;第二,因为所有的人全具有同样的生物组织,他们全具有同样的基本需要;第三,像机器一样,建筑必须成为一种适合于标准的通过竞争选拔出来的产品,而这种标准则必须由逻辑分析与实验来确定。既然人及其需要可以比拟于机器来规定,既然建筑就是住人的机器,那么建筑的功能必然是机器的功能,也即是技术的功能。
(4)技术与形式:在传统建筑中作为首要目的的形式,如今让位于基于技术的空间、结构、功能。形式风格不仅退出建筑的中心地位,而且以装饰为主的传统风格形式,从希腊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罗可可式到各种各样的折中式,都不可能附着在现代主义的建筑之上,成为一种装饰,"装饰即罪恶",必须把它们彻底抛弃。新建筑呼唤着非装饰性的新形式。但是这种新的形式从何而来?19世纪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们正是为此而困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从新建筑本身的结构、功能中找到了新形式的源泉,并且认为唯有从新建筑本身的空间、结构、功能中产生的形式,才是真实的、健康的、必然的形式。新的形式必然以表现空间、结构、功能的简单几何形体及其机械组合、必然以表现工业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以单一、冷漠、精确的方式显现出来。既然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三个要素本质上源于现代技术,那么从这三个要素而来并表现着它们的形式,在本质也同样源于技术。研究传统风格形式的建筑美学、艺术哲学转变成了机器美学、工程师美学也即技术美学、技术哲学。
3、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造过程,从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到形式四大要素,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如今,传统建筑中技术与建筑的手段-目的的关系模式彻底瓦解了,三大要素分离的状态结束了,四大要素都全面统一在现代技术之中。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的本质从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本质转变成为现代技术本质,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了技术本身。这是技术扩张的胜利,这是技术"座架"本质的展现,这是建筑技术化的必然结果。
在这技术化的建筑中,在这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里,在这割断了历史、文脉,割断了地方性、民族性,排出了人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建筑机器里,我们能够在此定居吗?我们能够以此为家园吗?人类会不会已经陷入了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呢?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Ge-Stell),它以挑战、促逼、订制、规程、校准的方式把自然与人都摆置在其中,转化为"持存物"。但是在这种"座架"的本质中却隐藏着使人异化的危险:"作为命运,座架指引着那种具有订造方式的解蔽。这种订造占统治地位之处,它便驱除任何另一种解蔽的可能性。......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技术把其座架本质带给建筑,导致建筑的座架化,同样也会把异化的危险带给建筑。人类居留于此,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必然陷入无家可归的状态。以技术为其本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正是在这种质疑与反叛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诞生了
- 上一篇:个私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工作汇报
- 下一篇:工商局队伍教育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