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2-08-06 05:35:00
导语: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介绍了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提出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环境景观设计方法、设计的着手点作了阐述和探讨,指出景观设计应从何入手,并提出了景观设计中一些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包括上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组织、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考虑植物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①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表现,具有非常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不仅能起到遮阳、隔声、防风沙、杀菌防病、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点,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居住区绿色景观系统中的景观节点,是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居住区中的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②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
③立体绿化,增加居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是一种不占用地面的绿化形式,可以增加绿地面积,更进一步地将绿色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立体绿化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而且还能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屋顶绿化就像在建筑顶面增加的隔热层,能降低顶层住户的室内温度,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结语
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城市地铁工程造价思考论文
- 下一篇:地铁建设对房地产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