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流域示范区工作方法

时间:2022-04-27 09:47:00

导语:建设大流域示范区工作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大流域示范区工作方法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总面积2756km,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072km。历史上,这里曾是气候温和、湿润,林丰草茂,百鸟啁啾,流水潺潺,人们逐水而居的好地方。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曾经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的自然景象遭到了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贫瘠、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存环境已不复存在。为了加快区内生态建设,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原州区自2003年开始,先后开展了农发一期“马什好”项目、农发二期开城项目2个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农发“马什好”项目区3年共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8.4kmz,其中兴修水平梯田2486.67hm,造林2133.33hm(乔木林780hm。,灌木林1033.33hm,经济林320hm),人工种草933.33hm,封禁治理2860hm,保土耕作4426.67hm,修建治沟骨干工程4座,谷坊、土圆井等小型水保工程297座(眼),修建乡村道路83km;农发开城项目区3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87km,其中兴修水平梯田1553.33hm,营造乔木林480hm、灌木林613.33hm、经济林100hm,人工种草480hm,封禁治理245.33hm,实施保土耕作860hm、特色种植160hm,新修田间道路33km、小型水保工程84座。经过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已初步形成,水土流失得以有效控制。治理期末,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拦蓄径流438.74万m,占总径流量的23.4%;拦泥50.8l万t,占侵蚀总量的54.1%,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200t/(km•a)减少到2500t/(km。•a)。随着治理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粮食产量逐步增加。治理期末的2005年,粮食单产达到1618.5kg/hm,年粮食总产量达1837.7万,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47.4kg,新增基本农田增产324.8万kg,占粮食总产量的17.7%;各业总产值7686万元,比治理前增长了1.5倍,年人均纯收入1214元,比治理前增长了1.3倍。治理程度和水保措施防护功能的提高,使区内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占到总种植面积的40%,产值比治理前增长了l5%,群众生活有了质的飞跃。治理期末,项目区贫困户由治理前占总户数的15%下降到2.5%,有97.5%的农户解决了温饱;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提高到31.2%,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

2主要做法

2.1加强领导,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原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发“马什好”项目和农发开城项目建设,把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确立为农村重点建设工程。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项目建设,按照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局在固原市召开的关于项目启动的会议精神,原州区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由财政、发改、水利、林业、农牧、科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在项目建设所在的乡(镇)召开了由实施单位、工程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参加的项目启动动员大会,部署了项目建设计划、方案、步骤和任务。项目启动会议之后,及时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为单位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工作。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了对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深入项目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部门协作机制。

2.2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

结合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专题报道、典型图片展览、树立宣传牌、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在项目区设立大型宣传门龙1处,制作展板5块集中宣传2次,设宣传橱窗2个、公示栏2个,印发宣传材料1000余份。同时,利用有线电视报道2次、《固原日报》报道1次。由于宣传到位,一方面助推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不同阶层的人切实认识到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项目JiN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2.3合理布局,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在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配置上,原州区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根据流域的自然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按照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道等依次布设相应的防治措施。

(1)在坡面措施布局上,统筹治理措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挥其整体防护功效。具体布局是:梁峁上部及退耕陡坡地以植物措施为主,通过封山育林和疏林补植,以不同的整地方式营造人工草地和灌木林;坡面下部耕地和村庄周围以坡耕地改造为主,通过冬小麦改制、覆膜穴播耕作大面积推广冬小麦种植,为干旱山区粮食增产、农民解决温饱提供保障;退耕缓坡地和坡面中部实行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使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避风向阳的壕掌地以发展高效农业经济为主,栽植早酥梨、红梅杏等经果林,实行果草、果粮等间作,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高效集约化经营。

(2)在沟道工程布局上,充分发挥骨干坝的拦蓄作用,实现水资源的反季节利用,开城项目区修建小塘坝6座,“马什好”项目区共修建骨干坝11座、中小型淤地坝4O座,有效地控制了流域水土流失,提高了项目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效益。

(3)在建设从梁峁到沟口、从坡面到沟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中,致力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是完善了村级道路网络建设,方便了项目区群众的交通;二是通过实施水窖、谷坊、涝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把庭院、场地、道路的地表径流集蓄起来,解决了农村人畜用水问题。

2.4以科技为支撑,提升综合治理开发水平

在农发水保项目建设中,一是改变过去的人海战术,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组织120多台推土机等农用机械投入坡改梯、道路、小型水保工程、造林整地等工程建设,除大大减轻工程建设对人力需求过大的压力外,又便于控制工程标准、质量,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提高了建设规模和标准。二是通过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经过认真选址,在开城项目区内规划建设果粮结合型、果菜结合型、金银花(中药材)种植园区等200hm,园区内配套机井、大口井窖和灌溉管道,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三是以退耕种草为契机发展舍饲养殖,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积极引进良种母牛、肉用型良种公羊和良种猪,充分挖掘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做大畜牧产业,同时为农户配套牧草加工、舍饲圈棚等设施,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四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清水河上游东岸、河滩地和西岸诸支沟大力营造乔灌林,建成了清水河东岸的生态景观林带、清水河两岸的护岸林带和清水河西岸诸支沟的水土保持林带3个生态景观林带。五是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和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在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同时,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

2.5引资开发,建设水保生态旅游区

南河滩水上公园是固原市近年来建设的一处水上景观。在开城项目区建设中,原州区贯彻以人为本、持续和谐的发展观,将环境绿化工程纳入项目建设内容之中,以绿化美化环境、发展水保园林经济为中心,充分体现水土保持与园艺的有机结合,在入121处以上的银平公路旁,栽植了以云杉等为主的常绿树种,绿化面积8hm。另外,根据项目区的柳沟、双泉、大马庄等地的现有骨干坝、淤地坝、涝池等,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建成垂钓园3处,形成了集旅游、休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区。

2.6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中,原州区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新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略,完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措施体系,树立“尊重自然,依靠自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指导思想,把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切实改变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经济增长的做法,把生态修复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大面积的生态自然修复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项目建设中,一是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管护网络,依法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封育管护;二是采取封禁、补植补播等人工辅助措施,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三是通过发展舍饲圈养,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项目建设区林草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各种伴生植物繁衍生长,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数量开始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7找准抓手,确立目标促发展

在农发水保项目建设中,原州区以防治水土流失、夯实农业基础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以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确立了“沟坡兼治、对位配置、依靠科技、深度开发,全面实现耕地梯田化、荒山荒坡林草化、径流拦蓄利用化、田间道路网络化、地埂利用生态化、农田种植高效化、产业基地规模化”的治理开发目标,通过兴修水平梯田、造林种草和实施生态修复建设示范园区,在项目区形成了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黄土高原地区大流域示范区建设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