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给水排水施工技术探索
时间:2022-05-15 11:13:57
导语:建筑工程给水排水施工技术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给水排水是建筑工程中较为重要的施工环节,其质量优劣关系重大。基于此点,本文依托工程实例,论述了建筑工程给水排水的施工技术要点。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促进建筑工程给水排水施工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水排水;施工技术要点
1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地处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总建筑面积约为9.25万m2,由多栋层数为25层的高层建筑组成。在本工程中,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的布置方案为:1~3层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4~13层,由设置在小区内的水泵房变频加压泵组提供;14~25层则是由高区变频加压泵组负责供水,户内给出支管采用的是PPR管,以热熔的方式进行连接。室外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住宅内为污废分流,经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入到小区的废水管网当中,室内排水支管为UPVC管。下面重点对该建筑工程中给水排水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2建筑工程给水排水施工技术要点
2.1给水PPR管的施工技术要点。2.1.1施工准备。在对PPR管进行热熔连接前,应当使热熔器达到要求的温度;对管材进行切割时,除应当确保端面与管轴线垂直外,还应使用专用的切割工具,若是管径较大时,则可使用锯条进行切割,并将断面上的毛刺和毛边磨平;进行热熔连接前,应保证管件连接端面洁净干燥,不得存在油污,借助卡尺和画笔在管端上测量并标示出热熔深度。2.1.2施工技术要点。①PPR管以嵌入墙体暗埋的方式进行敷设时,应当配合土建施工预留出凹槽,如果图纸中对凹槽的尺寸未进行明确规定时,凹槽的深度和宽度可分别按照De+20mm和DE+(40-60mm)进行确定,并且要保证凹槽表面的平整度,不得存在突出的尖角,以免划伤管道表面;当管道试压合格以后,可采用水泥砂浆对墙槽进行填补密实。②PPR管以直埋的方式进行暗敷时,必须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定位施工,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避免室内装饰装修时造成管道损坏。③在对PPR管道进行安装时,不得存在轴向扭曲的情况,当管道需要从墙体或是楼板中穿过时,不得进行强制校正。如果给水PPR管与其它金属管平行敷设时,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最低不得小于100mm,并且应当将给水PPR管设置在金属管的内侧。④以明装的方式敷设于室内的PPR管道,应在土建粉饰完毕后进行施工,并在安装前,配合土建预留出位置准确的孔洞。所有穿越楼板PPR管,必须设置钢套管,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如果管道需要穿越屋面,应在穿越前端设置固定支架,以此来避免管道变形产生渗漏的情况发生。2.1.3成品保护。为防止安装好的给水PPR管损坏,必须做好成品保护,具体要点如下。①不得在管道的支吊架或是铁件上放置物件,更不得上人踩踏;②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应当指派专人进行看守,避免振动、位移或是倾斜等情况发生;③制作好的套管必须妥善保管,托架和吊架植入墙体后,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时,不得对管道进行安装;④预制加工好的管段应当采用临时管箍对管口进行保护,避免变形或是锈蚀。2.2排水施工技术要点。在本工程中,设置在室内的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之间采用的是UPVC管承插粘连的方式进行连接,具体的施工技术要点如下。2.2.1技术要求。在选用排水管件时,应以带有检修口的三通或是弯头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排水主管底部的弯头不得使用带有检修口的弯头;当排水管需要从楼板中穿过时,应当在相应的位置处预留孔洞,并在排水管安装完毕后,将孔洞密封;排水管的支架应设置在承重结构上;埋地的排水管不得铺设在未经处理的松软土层上;室内排水系统的出户管需要从有防水要求的外墙上穿过时,应当设置防水套管。2.2.2排水管安装要点。①在对污水干管进行安装时,应做好临时支撑,确定预留管口的方向及中心线,将各个管段可靠连接到一起,当干管接好之后,按排水预留口,将主管接至规定高度;按照施工图对铺设好的管道坐标、标高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应及时从预留管口处进行灌水做闭水实验。②在对污水立管进行安装时,应当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对预留的管洞尺寸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安装;在具体安装时,应当由两名施工人员上下配合,确保安装质量,当立管插入管口之后,下层的施工人员应当找正检查口的方向,并对立管的垂直度进行复查,确定符合要求后,便可进行粘结。
3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为确保施工质量,作业人员应当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施工技术要点,并将之合理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给水排水施工保质保量并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杜云芳.浅析土木工程给水排水施工技术的改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8):104-106.
[2]张学林.分析施工现场给水排水技术与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8,(07):82-83.
作者:马晓娟 单位:甘肃省临夏州建筑管理站
- 上一篇: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小细节
- 下一篇: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