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结构论文(共2篇)
时间:2022-02-28 10:24:44
导语:建筑工程结构论文(共2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损伤检测技术的应用
关于建筑工程结构损伤检测的研究工作从时间跨度上分有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1940~1950年是采用目测法、凭经验判断的探索阶段,主要研究结构缺陷为什么会产生及如何修补;1960~1970年是引入多种检测及评价方法的发展阶段,主要研究建筑物的检测与评估方法;1980年之后是一系列的规范、标准都已制定的完善阶段,此阶段强调建筑物的综合评价并应用到实际检测的工作中去。
2传统的损伤检测技术
对建筑工程结构进行损伤检测最常用的即是简便易行的目测法,目测法作为人工检测方法之一仅仅适用于结构规模小、复杂程度低的结构检测,结构规模与复杂程度一旦增加,应用该法的检测效率则会大打折扣,同时还会因部分构件材料老化、检测区域肉眼所不能及等原因导致检测工作费时费力、检测结果也不准确。无损检测法是结构局部损伤检测方法的一种,仅仅适用于结构损伤区域已知的环境。应用无损检测技术还需要配备专业的测试设备与检测人员,无损检测的工作量大、强度高,还存在一定缺陷,即特殊部位很难检测得到,而且在线监测与整体损伤检测实现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局部检测法同样存在诸多局限且应用环境要求较高。例如,要预先知道建筑工程结构缺陷的大概位置并确定结构缺陷之间是否接近,对于部分难以到达的结构缺陷及结构规模较大、复杂程度较高的结构损伤检测,此法则毫无作用;局部检测法需要人工定期进行检测,所以检测期间部分结构的功能会停工或禁用,这势必会影响经济增长;此外,如果间隔期内的损伤不能被及时发现,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构实时在线的连续监测便无从谈起。传统的目测法和无损检测法都是针对结构局部而言,因此对结构整体性能参数的变化很难做到有效预测,实时、在线的健康监测和损伤检测都难以实现。建筑工程结构一旦出现损伤,就会影响结构性能参数,此种影响若能被检测并归类,对提高建筑工程结构的损伤检测技术十分有益。
3非传统的损伤检测法
3.1基于静力参数的损伤诊断法
该法通过在结构上施加静力荷载,建立静力平衡方程,根据实际检测到的结果便可轻而易举的得出包括结构刚度、位移、应变等在内的静力参数。一般在单元层次上应用上述方法进行建筑工程结构损伤的检测与识别。现阶段的静力测试仪造价不高且技术先进可靠,检测结果较为精准,但因为其对试验环境的要求较高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并不能达到实时、在线的健康监测和损伤检测目的。另外,破损的结构受到特定荷载的影响却几乎没有发生形变时,想得到预期的诊断结果是有些难度的,因为基于静力参数的损伤诊断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2基于振动的损伤检测法
3.2.1动力参数诊断法
进行建筑工程结构损伤检测的主要目的除了确定是否存在损伤,还要确定损伤位置及损伤程度。动力参数诊断法是指将通过观察得到的包括振型、频率、功率谱、模态曲率、应变模态、传递函数、能量传递比、模态柔度矩阵等在内已经改变的动力参数与基准参数进行比较,之后通过选择可能性最大的改变来确定结构的真实情况。因为任何二阶振动模态相互间改变的自振频率情况可以作为损伤位置的函数,所以可用其当作损伤指标;但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自振频率对局部损伤的敏感性不强,如果不同位置的损伤出现相同的自振频率,就要结合模态振型信息或灵敏度进行损伤定位。
3.2.2神经网络法
大量的神经元构成了敏感的神经网络,神经网络负责信息处理工作,其通过网络元件之间的相互连接与分布式联系储存、传输信息。网络元件之间的动态连接演化过程决定了控制、优化与识别的难易程度,神经网络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这些领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强大的容错性与非线性。神经网络与模态修正法及信号处理法相比,其适应性更强,可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系统;另外,神经网络极强的环境振动处理能力降低了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难度,这也是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之一。
3.2.3小波分析法
常规的损伤检测发通常是检测结构的振型、频率、功率谱、模态曲率等在内的动力参数变化情况来确定结构的损伤位置及损伤程度,这种振动反问题并不确定普适性,因为如果进行结构动力参数变化测试时出现了极小的误差都会造成动力参数识别结果有很大出入,因此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难度很大。而小波分析法可以有效分析结构损伤前后的时域响应信号和频域响应信号,确定非线性系统响应的动力学特性以检测结构的非线性,所以小波分析法特别适合用于正常信号与非正常信号之间的细微差别的识别工作当中。
3.2.4遗传算法
1960年,Holland教授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遗传算法这一新颖的损伤检测技术。遗传算法是指在测试得到的信息量少的环境下能够快速确定结构的损伤位置及损伤程度,就算模态信息不完整,也不会影响到该方法的择优能力。
3.2.5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
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是当前领先国际的一项发展成熟的高端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纤中的自然布里渊散射光的频移变化量与光纤所受的轴向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到光纤的轴向应变。与传统的损伤检测法相比,其具有分布式、长距离、光纤耐久性好且可实现实时、在线的健康监测和损伤检测等优点。
本文作者:陈勃彤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第二篇
一、关于工程的简介
防止混凝土出现大面积的施工裂缝问题是建筑施工当中控制建筑质量的重要问题。能否将这一问题尽量控制在最小的限度,是关系到建筑施工质量的比较重要的问题。这项工程的防止主要是对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检测,进而找到解决的具体办法。主要是在混凝土的冷热温度上进行把握,避免由于热胀冷缩的问题对混凝土造成大面积的裂缝,保障施工的质量。混凝土裂缝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项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建筑业的发展、保障建筑的最终完工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施工的管理和具体途径研究
1.对施工中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行系统的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送货人员对产品的合格证和质量检测证明进行核实,验证真伪。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坚决不能让其进入施工现场,避免对未来的施工造成巨大损失。对于质量检测的人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岗位培训工作,需要严格熟悉进场的流程。对进入现场的程序严格执行,这项工作的质量检验人员在职业道德上有更高的要求。
2.在施工中将粉煤灰掺合料作为原料
粉煤灰掺合料在防止混凝土的大面积裂缝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掌握好配备的比例,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做好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
3.具体做好砂、石级配方面的工作
早配料方面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如果在配料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会对混凝土最终的效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不断把握好材料的配对比例。
4.施工中关于水灰比和搅拌时间的具体的掌控
水和灰的具体的比例是需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的,只有科学合理的水灰标准,才能够防止裂缝的出现。因此,在施工中需要具体的掌控好火候,搅拌的时间也是需要科学掌握的。只有恰当的时间,才能够讲工作落实下去。
5.在施工中使用缓凝型减水剂——木钙
这种原材料具有很多的优点,对于防止裂缝的出现作用比较明显。比如有比较强的抗拉作用,能够在施工中有效防止裂缝问题,减少施工损失。
6.在施工中将混凝土中加入大石块
这样可以加强混凝土的稳固性,对于这项问题的解决也是比较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的。
7.在施工中尽量减少施工中的混凝土的用量
只有将具体的标准严格执行、控制混凝土的用量、做到精确,才能够把混凝土的施工工作贯彻下去,防止问题的发生。
8.温度的控制
温度的控制也是混凝土的使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项,只有将温度把握好,才能够在混凝土的使用方面防止由于温差的变化过大出现热胀冷缩,造成裂缝的出现。
9.规范操作,做好准备工作
在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分层浇筑、振捣,严格执行搅拌的程序,避免不合规格的操作。进行各个方面的工作准备,将各项事项落实下去。总之,以上的措施是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方位进行管理。只有合理有效的对这些措施进行运用,才能够在混凝土的防止方面做到彻底有效。能否将这一问题尽量控制在最小的限度,是关系到建筑施工质量的比较重要的问题。这项工程的防止主要是对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检测,进而找到解决的具体的办法。主要是在混凝土的冷热的温度上进行把握,避免由于热胀冷缩的问题对混凝土造成大面积的裂缝,保障施工的质量。在温度的综合管理问题上是一项重点内容,需要进行综合的管理和有效的运用。
三、关于对于质量的要求和管理工作
关于混凝土施工的前前后后的工作都需要进行综合的管理,为了保障施工的质量,需要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对于混凝土具体的质量要求,需要进行专业的把关,在管理方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实行网络化运行,将各项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具体要求落实下去。
1.关于施工的监测工作
(1)对于方位的具体的把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具体测量施工的方位,进行精细的计算,严格控制施工的方位。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专业的人员严格执行工作准则,在正确的技术指标的要求下进行施工。(2)振动棒捣入下层50mm以上深度。逐罐检查塌落度。凡超过13cm者返回搅拌站处理、小于11cm无法浇筑者,现场往搅拌车内掺入适量萘系高效减水济溶液,提高其塌落度,严禁现场加水。(3)拆模时间控制,混凝土在实际养护条件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fcu≥75%,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最低温(底处)温差25℃。预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降不超过9℃以上,允许拆模。(4)混凝土养护。除要求养护外,拆模后,结构混凝土浇水后进行回填土,暴露面保持软覆盖的混凝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直至28d。
2.C25混凝土强度评定
施工期间参照水电部SDJ-207-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规定:大体积混凝土28d龄期,每500m3成型试块3个15组。标养条件下测得各组试块强度(MPa)为:37.6、35.9、26.6、28.5、26.3、26.7、30.8、21.2、27.1、26.3、28.6、26.2、26.8、28.9、28.8。(1)强度平均值。(2)标准差。(3)变异系数。据此,可判定匀质属性良好级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是其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而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升,又可视为强化水泥硬化、充分利用其活性的能源。因而,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采取减少水泥用量、控制温差应力、稳定其体积、辅之以水冷却及其他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裂缝的扩展,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本文作者:陈福明工作单位: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上一篇:兽药监督抽检工作方案(共2篇)
- 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监测管理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