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禅寺建筑中的文化
时间:2022-12-06 02:40:36
导语:探究禅寺建筑中的文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宝通禅寺由密宗、禅宗、净土宗多宗齐聚,它的建筑布局也同样以伽蓝布局形式为蓝本。宝通禅寺殿宇建筑依山就势,最前面为山门,进门后自下而上为圣僧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玉佛殿),至此中分,右为祖师殿,左为伽蓝殿。
(1)建筑朝向为坐北朝南,采取四合院式结构宝通禅寺整体建筑的方位为坐北朝南,我国汉化佛教寺院建筑基本上都遵循这个方位,这与我国建筑的朝向吻合。但也有例外,如北京的大觉寺。宝通禅寺的总体布局采用四合院式的组合结构,主体为佛殿,以办公为主;生活区分布在佛殿的两侧如僧舍、客堂等,同时还有相应的配殿,如伽蓝殿、祖师殿等,与故宫平面配置高度一致。
(2)建筑的色调以红、黄两色为主中国历来崇尚红色,佛教寺院也受其影响,如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就是以红色为主。而宝通禅寺建筑采用红、黄两色作为主色,我国古代红黄二色象征皇权,并持续了超过两千年的时间。宝通禅寺作为皇家寺院,其建筑选用红、黄两色也就显得合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宝通禅寺能用红、黄两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说明佛教在我国的地位可见一斑。
(3)宝通禅寺建筑山门,钟楼和鼓楼。佛寺的山门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天相门、天作门,也称三门。宝通禅寺的山门即便只有一门,也称三门。山门是僧俗的分界。过了山门之后,便可看到左钟楼、右鼓楼的布局。所谓“晨钟暮鼓”是寺庙的传统,即早晨先击钟,以鼓应之;晚上则先击鼓,以钟应之。佛殿,为供奉佛像的殿堂。
其中大雄宝殿通常为中国寺院的中心建筑。在禅寺初创时,不设佛殿、不礼佛像,以“不立佛殿,惟树法堂”,而以主持法堂代佛说法,确立了法堂的中心地位。直到北宋,佛殿才重现于禅寺并日趋重要,南宋后,禅寺构成从以法堂为中心转向以佛殿为中心,“禅林有佛殿,如朝廷太极殿”的说法,就足以说明佛殿在整个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性。天王殿,也称弥勒殿。宝通寺也有相同的佛像设置。天王殿里供奉的是弥勒佛、韦陀菩萨,“进门见弥勒,出门见韦陀”是我国寺院天王殿的普遍设置,天王殿还在它的四个方位供奉着四大天王。大雄宝殿,被称为正殿,是宝通禅寺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中供奉三位主佛,分别为释迦摩尼及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两侧有十八罗汉。
佛教传入中国,本是没有罗汉的,在汉化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罗汉,罗汉堂也由此被称为最有中国人情味的佛教殿堂。宝通寺玉佛殿为两层正殿建筑。玉佛殿楼上为禅院专门存放特大丛书《大藏经》的地方,也称藏经楼。宝通禅寺众多佛教经文珍宝,尤以《大藏经》最珍稀。《大藏经》于乾隆三年御刻,印数不多,仅供御赐,所以愈见其珍贵。它作为佛教经典的总汇,它既保存了今天在印度失传的早期经典,同时又收载历代学者对教理所作的阐释,是研究古代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典籍。宝通寺藏经楼建筑在整个寺院中轴线的后端,且择地势最高之处而建,以避水火。另外,现法堂的中心位置随着佛教本土化渐渐被佛殿取代,宝通禅寺也不见法堂的踪影,若需要法堂,藏经楼便是它的替代场所。配殿。各个禅寺根据自己的特点,配殿的设置多有不同。宝通禅寺的配殿主要有伽蓝殿、祖师殿,以及僧舍等生活区场所。伽蓝是译为“众园”,本土化后翻译为“僧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成为寺院总称。宝通禅寺的伽蓝殿与一般寺院供奉的神有所不同。通常伽蓝殿中供的是波斯匿王、祗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以纪念这三位最早护持佛法建立伽蓝的善士。
宝通禅寺伽蓝殿中供奉的却是关羽塑像,这又是佛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根据隋代名僧智顗所云白日见关公显圣而建立玉泉寺的传说,关公也算是伽蓝神。西配殿是祖师殿。多属禅宗系统,为纪念该宗奠基人(祖师)而建。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禅师,他是禅宗理论的输入者。左侧供六祖慧能禅师,他是禅宗的实际创立者。右侧供百丈禅师,他是禅宗清规的制定者。九龙壁。宝通禅寺是历来我国的皇家寺院,就不得不提到寺中的九龙壁。宝通禅寺与故宫的建筑特点相似,整个寺院的建筑处处显现出皇家气度,九龙壁就是其中典范。在我国古代,佛教和道教的建筑中,只有皇家庙宇和道观才能雕刻九龙壁,道教如湖北九宫山的皇家道观瑞庆宫,在观内也有九龙壁。宝通禅寺的九龙壁体现了我国封建制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是佛教本土化的标识。
二、总述
宝通禅寺作为佛教汉化后的禅宗寺庙的代表,见证了佛教近两千年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这些文化的融合被宝通寺的建筑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宝通禅寺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系统,为我们呈现了别具特色的佛教建筑文化盛宴。
作者:李照红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上一篇:略论怎样上好中学历史课论文
- 下一篇:简述中学历史讨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