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建设实践综述

时间:2022-05-08 04:19:00

导语:地质专业建设实践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质专业建设实践综述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是按照原国家教委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引导目录,由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改建设置的。由于受行业管理的影响,该专业原来主要为全国建材行业培养地质类人才,并且以非金属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为主。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受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出现了地质类专业学生招生难和就业难的现象。地质类专业应该如何办,成了新时期广大地质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研究了地质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后,我们决定按照专业引导目录,将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改造为适应面更广的地质工程专业。通过近5年的努力,在地质工程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结合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建设的体会,就专业建设有关问题发表些看法。

一、正确确定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

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依据学校所在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思路,确定专业定位和建设目标。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科学的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完成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专业培养方案,首先涉及到的是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依据,该目标必须适应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设定的专业口径应当适应其所面向的社会职业领域的需要。我校地处中国西部地区,西部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大量地区有待开发研究;西部地区以山区高原为主,地质灾害频频发生,需要研究、预测、治理;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工程之一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大量地质工程方面的人才。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将地质工程专业定位为:主要为面向西部的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治理,培养多层次高级专门科技人才;由现在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硕士授予权,发展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成为高级人才培养层次较全的重点专业。将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基础地质学、资源地质学、地质工程、工程管理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可在工程勘察、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应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参照,以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从剖析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知识结构着手,在权衡原有课程体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重新设计,构建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要求,需要打破原有框框,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在2001级和2002级教学计划中已基本形成。该体系把资源地质与地质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打破了过去在高年级设立专业方向课组的作法,而是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中,就充分考虑了资源地质与地质工程对专业知识结构和拓宽知识面、加强能力培养的要求。除了设置公共的基础地质课程外,还设置了满足资源地质要求的课程(如地层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和满足地质工程要求的课程(如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基础工程等),同时,将部分涉及到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的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避免重复,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克服了过去专业方向只限于几门专业课,而缺乏相应基础课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缺点。另外,过去不论同时开设几个专业方向,学生也只能是在几个方向中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没有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适应能力。地质工程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新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是具体课程知识结构的微观载体。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设计,需要反映出课程知识结构的内涵和培养人才的科学规律;需要加强研究课程结构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内容,协调各门课程内容的划分与衔接关系。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总的特点是突出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和深度,拓宽了专业面,强化了实践教学,改变了过去本科生专业课内容偏多、偏深,与研究生课程重迭较大的现象;在专业教学中增加了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的介绍以及对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了解。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元素或组成部分,明确了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地位、性质、任务、要求,使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优化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两者既有联系,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学科建设更多的强调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专业建设则更侧重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两者缺一不可。有了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才有保证,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专业。在科学研究时强调学术梯队建设,在专业建设时需要强调教学梯队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包括两个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学术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在以前往往比较强调前者,注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的增大,而忽视了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殊重要性。教师工作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或感染受教育者。在短时期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而教师的教风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在较短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

课程建设是学校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建设,它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规范的教学指导文件建设,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适合于课程特点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科学的考核测试方法等内容。教学大纲是各门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应该体现其全面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权威性。因此,对该项工作我们给予了足够重视。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及课程所涉及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通过相关专业教师的研究、讨论,明确了各门课程的分工、任务、性质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指定有经验的主讲教师负责起草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初稿;然后提交教研室讨论、修订;最后定稿。一旦教学大纲确定后,不论谁主讲,也不管采用什么教材,都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范要求执行。课程是专业的质量支撑点,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2000年开始,配合我校重点课程和品牌课程建设计划,地质工程专业首先选择了5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梯队、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学习辅导和指南、多媒体网络课件、试题库、课程实验(实习)指导书等。重点课程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课程,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以此为示范,形成辐射,带动其它课程建设,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四、加强基础教学条件建设基础教学条件建设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等建设。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最基本的条件。专业建设应突出满足本科基本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型实验室建设,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必然涉及到经费投入问题,除学校正常投入外,还应拓宽办学领域,走联合办学之路,借助校外企业、科研单位等共建校外实验室,多渠道争取资金。如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利用在非金属矿领域形成的优势和特色,争取到以色列驻香港总商会的资助,建立了宝玉石检测中心,解决了宝玉石类课程学生实习问题,也为培养宝玉石方向研究生创造了条件。

除了实验室建设外,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还离不开高质量实践环节的锻炼。针对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技能训练重要的特点,我们建立了能满足各个年级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一、二年级实习一般在自建的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分散在各个企业生产单位进行,也可以集中到共建实习基地的企业进行。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教师的广泛参与。只有专业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