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成因与整治策略

时间:2022-04-12 10:52:00

导语:短命建筑成因与整治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短命建筑成因与整治策略

1引言

使用期限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使用期限未达到建筑物本身的耐久期限就被拆除的建筑被戏称为短命建筑。自201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登出题为“中国为何缺少‘百年建筑’?”的文章后,“短命建筑”成为焦点。谈论中有人似乎把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寿命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有些误读,有必要澄清。为此,我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便于大家商榷。

2“短命建筑”的危害性

“短命建筑”所产生的危害,既有直接危害,又有潜在危害。

2.1直接危害浪费资源。一是“短命建筑”导致不必要的拆旧建新,而拆旧建新三个过程工程耗资巨大。当初建设花钱、拆迁花钱,重建更是花钱。二是“短命建筑”造成建房材料更加紧张。我国炼钢原料的铁矿石、烧制水泥的优质矿料以及配置混凝土的砂石等严重不足,有些铁矿石需要进口,“短命建筑”会加重社会资源的缺乏。环境污染。一是“短命建筑”在拆除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废弃物和噪声等,增加环境负荷,污染环境。二是由于“短命建筑”造成房源紧张,会加大铁矿石、砂石、木材等开采量,因此导致毁损河床、破坏植被等,带来重大隐患。

2.2潜在危害社会问题。由于现在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权是70年,若商品房是短命建筑,使用寿命小于70年的话,则两者之差,会造成“权证在、物业亡”的脱节现象,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隐忧。文化影响。“短命建筑”不仅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相悖,而且削弱了城市文化传承,造成城市记忆的缺失。后遗症。由于“短命建筑”会造成房源紧张,促使城市房屋开发扩张,无序开发,因此会给城市的水、电、气再配置增加压力等后遗症。由于“短命建筑”存在诸多危害,因此预防和减少“短命建筑”显得十分必要。

3造成“短命建筑”的主要原因

3.1“规划”与“实施”的相离,导致缩短了建筑合理的使用年限“规划”与“实施”成为两张皮。表现在:

3.1.1规划的质量低,滞后于建设规划的质量低,即规划时的目光短浅,考虑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过低,形势估计慢,标准制定落后,论证不充分,就像60年代前的天气预报信赖性和可靠性低。不理性、不科学、难以持续的城市规划客观上给我们的父母官留下了否定的理由,产生规划短视行为的前提,使得城市道路成为拉链式的道路。由于标准制定落后,预留场地考虑不周,使得占了重要地段的次要建筑不得不拆除后,才能增加急需的重要建筑。

3.1.2现行管理体制我国城市地下管网大体有给水、污水、雨水、通讯、供电、供热、供气等七种管线。这些管线所属单位不同,受经济状况、时间要求和管线技术标准需求而各不相同,受城市发展条件限制,不能同时规划、同步施工,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按各自所需,分阶段、分路段挖路施工,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道路今天铺、明天挖,人们戏称为“拉链式工程”。现行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决定规划难,必然导致“规划”与“实施”相离。

3.1.3官员授权方式“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规划的龙头作用、调控作用发挥不出来,导致城市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届政府一套规划,一个领导一个思路,无不反映出规划缺乏统一性、法规性、延续性;领导把城市规划当成了可以随意修改、自由增删的“橡皮泥”。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官员授权方式存在问题,既反映了官员对城市各区域功能定位的模糊和对历史、对群众负责的态度,又反映了权大于法和权力不受群众监督和制约的“霸气”,甚至暴露出个别官员从开发商那里捞到好处的一种伎俩。规划和建设的决策权不在专家手里,而是地方官员和开发商“一句定千秋”,这种现象必然导致“规划”与“实施”相离。

3.2缺乏规范养地性建设行为的制约强硬手段,导致大量“短命建筑”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大拆大建一蹴而就,需要按照科学和经济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需要规范养地性建设行为。有些城市三五年内使千亩万亩的土地旧貌换新颜,用时间和速度追求建设的成果,把一些并不需要拆的地区和房子“改造”了,不当的大拆大建缩短了建筑合理的使用年限。城市规模盲目扩张,无序开发,不仅会给城市的水、电、气供应造成压力,而且造成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光污染、噪音污染等“城市病”问题加剧,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失衡的矛盾加剧。目前还缺乏规范养地性建设行为的制约强硬手段,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建设性破坏”行为。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中,存在一种当时还认识不到会带来破坏性的负面影响,即无知性的破坏建设行为,称之为“建设性破坏”行为。二是“破坏性建设”行为。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种明知在破坏,产生负面影响大,但还要进行建设的行为,即有意识的破坏建设行为,称之为“破坏性建设”行为。

3.3设计使用年限标准和建筑方针的影响,经济条件所限,不能奢望成“百年建筑”我国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标准经历了四次更改。我国的建筑方针上世纪50年代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1986年改为“适用、安全、经济、美观”。1986年以前,受经济条件所限,受建筑方针所要求和设计使用年限标准影响,无论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还是经济条件、建筑技术、建筑材料、耐火等级、抗震等级、耐久年限等都受到限制。由于我国经历了土坯房(干打垒)、裹圈梁、构造柱圈梁、框架剪力墙和钢结构时代的发展过程,设计使用年限标准四次更改,逐步提高,因此我们也不要太苛刻要求在“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勤俭建国”建筑方针的指导下所设计建造的房屋耐久年限太长。从这个意义讲,设计使用年限标准和建筑方针的影响,受经济条件所限,也是造成“短命建筑”的原因之一。

3.4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管理体制,导致缩短了建筑合理的使用年限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管理体制,就像一支无情的指挥棒,无形中调动着所有干部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盲目追求眼前政绩,盲目追求GDP,就如某省委书记所说的,“建大桥,这是GDP,让大桥塌了、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大桥还是GDP。”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制度无形使建筑“建了拆,拆了建”。在各地发生的不少“短命建筑”案例中,就有藉由“推动发展”的所谓理由,带来了“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影响了城市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5工程质量低劣直接成为“短命建筑”建筑寿命主要取决于建筑的设计质量、施工质量、使用维护等因素,工程质量却是影响房屋的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以及抗灾害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工程质量低劣直接成为“短命建筑”。造成工程质量低劣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

(1)工程的立项、设计、地探、审核、监理、监督、验收等多个环节和建设程序上未照章行事,或市场不规范造成无证施工、无照施工、越级施工、层层转包、出卖证照、冒名顶替、资质不符等,造成工程质量低劣。

(2)工程所用材料及制品不合格。一些开发商或包工头为最大化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往往在材料使用上以次充好或牺牲建筑的某些功能为代价,造成工程质量低劣。

(3)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措施等选择不当或错误。

(4)设计错误或设计缺陷使得一些建筑“未老先衰”,不堪续用。

(5)工程地质原因:地质勘察报告有误,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6)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业主以及质量检测中的一方或多方未严格履行质量行为。另外,建筑物使用不当,如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3.6不可避免的旧城改造,不能简单地划归于“短命建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城市建设速度加快,而城市建设涉及“破”和“立”的做法,所谓“立”就是新建一定时期内感到合理的建筑;所谓“破”就是消除历史遗留的不合理的部分建筑。只是在“破”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保留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有着丰富的政治建筑色彩,有着民族建筑风格,反映建筑文化的历史遗留建筑;另一方面注意新陈代谢速度的合理性,规范养地性建设行为,严格房屋报废、拆除标准;再一方面就是不可避免地逐步拆除或改造那些土坯房(干打垒)、裹圈梁、棚户类建筑。解放后,我国房屋建造设计标准经历了1949年至1966年、1966年至1974年、1974年至1989年、1989年到1999年、2000年迄今五个阶段,房屋质量水平经历了土坯房或单砖墙、墙壁厚、裹圈梁、构造柱圈梁、框架剪力墙和钢结构时代的发展过程,在以前设计标准、规划标准不高的情况下,危旧房改造任务极为繁重。

4预防和减少“短命建筑”的对策

4.1强化《城乡规划法》,切实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立足长远搞建设一是强化规划的法规性。强化《城乡规划法》,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及官员执行规划的行为准则。规划一经制定,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擅自变更,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归口一家管,建设一盘棋,查处一到底。谁提议拆除、谁申请拆除、谁批准拆除,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实施规划和重大项目听证和问责制,接受社会监督。二是严保规划质量。提高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确保城市控制性详规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一条道路,一个小区,各类管网以及预留地要有详规。各种设施建设尽量一步规划到位,力争一次做对。三是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之源,政府必须垄断国有土地,从国有土地转让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四是消除规划与建设中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确保各种管线同步规划、同步施工、一次性预埋,杜绝“马路拉链”,“玩积木建筑”现象的产生。

4.2修订现行建筑方针,为建筑设计确定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指导原则分析我国现行“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适用”是指适宜实用因素与因人因地制宜而恰如其分满足功能要求,恰当地确定建筑面积,合理的布局,必需的技术设备,良好的设施以及保温、隔声的环境。“安全”是指结构的安全度,建筑物耐火等级、抗震等级及建筑物的耐久年限、避雷、防火、防洪、防空、防爆、防辐射、防腐蚀、防盗等等。“经济”是指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经济承受能力和经济效益。经济承受能力是基础,是前提条件,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量力而行。经济效益包括节约建筑造价,降低能源消耗,缩短建设周期,降低运行、维修和管理费用等。“美观”是指建筑美和环境美,搞好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仔细琢磨这一方针的提法和文字顺序,不难看出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建设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来适应时展变化的需求,像代表国家形象的建筑需要不惜千金,突出安全和美观要求。从这个意义讲,提法中的几个文字顺序就得随时代要求、建筑重要性排它们的顺序;另一方面,现行建筑方针总是千篇一律、一概而论地指导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不同要求建筑物的设计,似乎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其实,“适用”与“美观”同属建筑学专业范畴,“适用”在完整意义上也包含安全因素,不“安全”哪来“适用”。从这个意义讲,建议建筑方针最好按建筑类型统一多元地予以述说。

4.3研究和制定建筑寿命标准建筑寿命是实际使用年限,它与建筑的设计质量、施工质量、使用维护等都有密切关系。设计使用年限只是从设计角度估计的预期正常使用年限。由于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建筑寿命的长短不能用设计使用年限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建筑无论是桥梁工程,还是房屋工程都有明确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标准,但是至今并没有建筑寿命标准。因此,需要通过研发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以及抗灾害能力,通过研发施工质量措施和调查统计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不同等级标准的建筑物实际使用年限来制定建筑寿命标准。

4.4规范养地性建设行为,严格房屋报废、拆除标准,落实房屋报废、拆除审批制度只有规范养地性建设行为,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新陈代谢,才能让建筑延年,节约社会资源。规范养地性建设行为,必须要有政策和相应法律支持做保证,需要制定房屋报废、拆除标准,实行核发房屋报废、拆除审批制度、许可证制度。只有培育和完善住宅产业链,落实“自然美、生态美、生活美”于一体的节能环保建筑措施,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建筑节能、推行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只有规范养地性建设行为,集约土地,节约社会资源,才能使城市建设发挥最大效益。

4.5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管理体制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管理体制无形中调动着城市的父母官片面地追求GDP高速增长,使城市更新屈从于经济利益的需要,把城市建设当作方便快捷的“提款机”,将拆完房子的土地以高价拍卖的方式,获得高额的财政收益。殊不知市场化机制的商业化开发只会提高整个开发的成本,导致城市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变相提高城市的房价;只会让百姓利益受损,以至于房价和居民收入比严重超出合理范围,造成极大负面的社会影响。为此要废除干部考核管理体制中的以GDP论英雄的评价指标,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管理体制。

4.6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延长建筑产品耐久性保障建设工程质量,要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包括物的因素控制和人的行为控制等。物的因素控制即对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永久性设备等采购、进场、验收、检测核准的控制,设计图纸的质量控制。事中控制:包括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工艺的控制、技术措施控制等。施工阶段,监理单位要实施旁站监理,质量监督机构要实施工程质量监督。事后控制:包括竣工验收、核准备案、核准出售。竣工验收合格后才能备案,备案后才能出售。取消住宅房屋预售制度,严防住宅房屋未经法定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就销售的现象发生。

5结束语

建筑是一个国家财富的积累与沉淀,也是凝结着民族智慧、传承着中华民俗、反映着社会进程、陈铺着文化结晶、流动着艺术旋律、透露着人生哲理的立体形态。尽管建筑物总是有着一定的寿命,但我们可以通过保障和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以及抗灾害能力,加强修缮维护等办法来延长建筑物的寿命。预防和减少“短命建筑”产生,关键是“土木之工,不可擅动”,建则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