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规划布局策略论文

时间:2022-06-26 05:35:00

导语:新区规划布局策略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区规划布局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在新区规划中保护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意义,即传承文脉和塑造特色,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宏观布局上的三种规划策略:强化与再造历史城市空间格局,延续城市原有认知意象;用象形隐喻城市文化图形的方式来塑造特色城市空间意象;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创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原生文化生态传承的城市空间。

论文关键词:新区规划城市文化历史特色保护与延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各地城市规模的普遍扩大,新区占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比重不断上升甚至成为城市的主体。因此,新区逐渐取代旧城而成为一个城市主体风貌的体现。通常谈到“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都局限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以及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等,而往往忽视了新区建设中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建设中都出现了传统风貌特色消失、历史文脉中断的现象,并造成“千城一面”的后果”。

因此,如何在新区规划中延续城市文脉、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无论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还是新兴城市的新区开发,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下就以浙江省近年来部分新城建设的规划实践为例,对在新区规划中保护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这一课题进行探索,希望能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

l新区规划中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的意义

忽视城市文化特色的继承,一味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正在使今天很多城市富有历史意义的城市结构、城市意象和城市景观消失和破坏,城市历史文化在逐渐地被消磨殆尽,城市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平淡、雷同等诸多问题。而在新区规划中注重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手段,从更深层面上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体现,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

1.1有利于传承与延续城市的文脉,避免城市文化归属感缺失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其鲜明的文化特色,象上海的海派文化,绍兴、苏州的水乡文化,温州的山水文化等等。城市的文化特色经过历史的积淀,也就形成了城市的文脉,城市的生命力也就源于此。这并不仅指欣欣向荣的经济景象或者直插云天的高楼大厦,而更多的是指城市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由城市人文精神所构成的城市文明才能说明城市的厚重感。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发展已成为主题的必然趋势之时,城市文化的延续也就成为当务之急。继承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延续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不仅仅局限在老城区中,更要注重在新区规划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城市文化归属感缺失与城市精神模糊的困境,为城市居民创造具有生活感的城市空间,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才能使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和城市性格乃至整个城市更具生命力。

1.2有利于塑造历史城市景观特色,构筑鲜明的城市特色

每个城市的空问都具有独特的空间特色,象温州的“斗城”、绍兴的“水城”、重庆的“山城”等等。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延续同样表现在城市的空间营造上,对新区规划而言,就是指城市的空间设计、建筑风格是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维、是否体现了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是否顾及了人性化的目标、是否演绎了城市性格、是否承载了城市的文化理念。通过新区规划,可以重塑城市形象,有利于塑造历史城市景观特色,提升并创造全新的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形象,进而使城市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力。

2新区规划中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的方法与对策

如何在新区规划中体现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将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真正渗透于规划中去呢?笔者结合具体项目实例,提出三点方法与对策:

2.1强化与再造历史城市空间格局,延续城市原有认知意象

借鉴历史城市具有特色的空间和景观,运用于新的城市空间,并经过梳理、调整和改良,生成现代版本的新的城市认知意象。以《温州三江口片区概念规划》为例,温州建城历史悠久,有“斗城”之称,市区有号称“鹿城九山”的松台、郭公、海坛、华盖、积谷、巽吉、仁王、黄土、灵宫九座小山,相互环列,大致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状,“斗城”之称由此而来(图1)。

而规划的三江口片区周边山环水绕,与温州古城选址环境颇有相似,规划借鉴温州古城的筑城思想,延续温州古城的北斗七星的“斗城”传统风水布局,从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得到启发,按北斗七星的“斗柄”、“斗魁”、“辅弼”三个部分布局(图2)。

以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广场和公园形成的东西向文化公共轴带构成“斗柄”,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交往活动空间和娱乐游览空间,同时形成片区内部的步行系统;以多个公园和广场构成“斗魁”和“辅弼”,丰富了滨水的带形公共开敞空间,形成沿瓯江和楠溪江富有变化的连续的绿化系统和步行系统(图3)。

“斗城”的格局蕴含着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二元对比的片区特征,在延续传统风水格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现代城市需求等多元要素,将三江口片区塑造成一个现代型的“斗城“和“山水城市”,并实现新区中的人能够“亲水”(瓯江和楠溪江)、“见山”(大嶂山和双塔公园山体)、“望塔”(罗浮双塔和江心双塔)、“忆城”(文化公共轴带)和“观都”(瓯江南岸主城区都市界面)(图4)。

2.2用象形隐喻城市文化图形的方式来塑造特色城市空间意象

找到反映城市文化精华的空间结构形态要素,在规划中借助建筑和道路系统,水系和绿化空间的设计,象形隐喻城市文化图形,从而来突出地方的空间文化内涵,表现城市的文化精髓。

以《绍兴市迪荡新城规划》为例,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越文化中心。规划通过对绍兴地方深厚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首先从绍兴画家的《稽山鉴水图》(图5)

作品中得到启示,提炼出“远山、村庄、流水、拱桥、渔舟、古树”作为城市重要的意向特征:绍兴城市与山水的和谐,从而确立了“和谐”城市发展与山水和谐是本规划的主要立意。然后又从绍兴的书法艺术家的《王和女》作品中获得灵感(图6)

书法作品集中体现了越王与西施这两个在绍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图7),

越王勾践的隐忍、坚毅和谋略使他最终复国,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传奇人物,而西施的美丽、以身为国的高尚情操使她成为美的化身,受到后人的怀念。规划从这幅作品中找到两个反映绍兴文化精华的空间结构形态要素。规划经过一定的图形艺术处理,用网格形的道路系统和有秩序的建筑群体与自由流畅的水体和灵活、丰富的绿化空间互相穿插,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体现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温柔的对立和统一。网格形的道路体系隐喻书法家的笔下的“王”字,自由灵动的水体则隐喻“女”字(图8)

规划用象形隐喻城市文化图形的方式实现了传统城市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以现代城市空间承载了传统的绍兴文化(图9、图l0)。

2.3挖掘本土、本地文化特色,创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原生文化生态传承的城市空间

挖掘本土、本地文化特色,依据规划片区的空间特色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城市空间格局。这种创新与原有城市空间格局并不是完全无关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在创新中注重原生文化生态的传承与转化,形成全新的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

以《湖州市东部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湖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新区规划并不是简单地在此处复制江南水乡的传统风貌,而是首先仔细分析片区的地段环境特征,挖掘基地的独特性—塘浦抒田系统(图11)

塘浦抒田系统是在纵楼横塘之间,利用开挖土方、筑堤建好,构成位位相接的棋盘式结构的水网农田。它始筑于春秋战国,唐初具雏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水利史上可与都江堰媲美。同时它的兴起、发展,使拥有高达50%以上面积湖泊湿地和地广人稀的太湖流域,逐渐成为“苏湖熟,天下足”的“国之仓庚”。塘浦抒田系统是南太湖水利工程的杰作,我国水利史中的瑰宝,代表了片区独特的原生文化生态景观。规划以重现“塘浦水韵”、再造“湖州奇景”为题,将塘浦抒田系统转化为崭新的具有水乡城市文化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成水路相依的棋盘式结构中心区城市空间结构(图12),

以现代城市风貌再现传统精神,准确体现湖州东部新城的真正特色(图13、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