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形态重构论文

时间:2022-08-06 04:23:00

导语:现代建筑形态重构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代建筑形态重构论文

摘要:解构主义的目的是重新构建一个认识“客体”,表现这个客体中起作用的各种功能、规律,新的建构物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审视。通过对“解像式”建筑的阐释,浅谈解构主义哲学思维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对解构主义建筑这一时下流行且颇具争议的建筑形式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解像式”建筑;解构主义;非线性思维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爆发了一个全新的思潮——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德里达认为解构一方面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解构,排除其本源和中心,消除二元对立;另一方面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的各个因素与外界的各种因素自由组合,使他们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有无限可能性的意义网络。

2“解像式”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以解构主义哲学为自己的出发点,都具有貌似零乱、实则做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解构主义建筑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反非黑即白,主张多元,主张模糊地带,具有不系统性和不完整性,认为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充分的表达。

“解像式”建筑实则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概念化。其含有两重含义:首先它是一个代号,指对同一建筑产生的多重肖像混杂在一起的不确定的含混状态。即当建筑的固定肖像被消解,我们无法得到建筑某一清晰、不容动摇的映像时,建筑就处于“解像”状态;其次,“解像”也表示对传统建筑肖像构成规则的背离。

“解像式”建筑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他没有传统建筑的语言词汇,更没有标志性的建筑符号,抹去了明确肖像的可描述性;其次,建筑不再能像原来那样单凭简单的平面图和立面图就能解释清楚了,平面、立面、顶面之间绝对的状态被打破。现代解像建筑试图将古典建筑六个面围合的封闭空间打破,使它们之间保持自由、相对独立甚至分离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抹去长期形成的“六面体”的思维定式;再次,“解像”没有像“建筑是机器”、“建筑是音乐”一样来定义建筑的本质,而这种定义则是传统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向参观者所表达的,甚至是灌输的、不容反驳的。“解像”并没有试图阐明某种本质认识,而是将建筑置于一种含混状态,这种状态提供无数种理解的可能性,由此建立了相对开放的系统。

3现代建筑中的解构主义

在传统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都会有一个中心,如城市广场、商业中心、住宅中庭等,而且结构和空间都有一一对应的形式。而解构主义建筑则认为,一切旧有的等级秩序都应打破,特别是这种固定僵死的空间思维惯性。他们通常会模糊室内外空间的界限用以削弱室内空间在人们头脑中所占的分量,或在整个构图中任意合并,给人以无构图中心的错乱感。对建筑惯常的功能意义与价值的解构,目的在于消解人们心目中已有的一切建筑常规概念,走背离大众美学的路子,采用极端抽象、畸变、狂怪不和谐等反结构概念的做法。

由S-M.A.O设计的位于西班牙巴耶阿赛隆的小礼拜堂(如图一、图二)运用自由折盈的方法将建筑的“六面体定式”概念推翻,而建筑平面已经处于从属地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对建筑形态(形体或形式)的定义不能由单独的图像来表示;原来的平面图不能建构形态(形体或形式)。我们需要的是可以塑造和包裹空间的无数变量切口的连续体,是切口和截面组成的多样的连续体。平面是经扫描后的空间的结果。”这座建筑就像毕加索的绘画,将建筑的基本形体碎化成相互连接的面片,在室外人们无法分辨出建筑各个立面之间、立面与顶面之间明确的分界线,在室内的同一视野中可以同时看到被建筑面片分割的不同空间和景观,但同时这些空间保持普连续性。习以为常的室内外建筑体验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虚化的和片断式的印象。

又如FOA的横滨客运码头设计。FOA想打破以往码头按照线性的流程图设计。他们希望将横滨客运码头作为城市地面的延伸,并推出“环形路径”的概念,即在建筑中为来自城市和海上的不同目的的人群设计各自的路径。每条路径都不是尽端而是与城市相连的一个环节,并赋予它们贯穿建筑各层的不同表面(surface),人在其中有各种活动的可能性,而不是像机器一样被来回指挥。传统建筑中相互分离的各层平面,在这个建筑中被不同路径所构成的连续表面所取代,即使是顶面也是作为城市空间的延伸,可以由街道直接通达。可以说FOA的横滨客运码头就是由不同的路径组成的,它只有表面,没有立面,各面分界线也难以确定。同时它摆脱了传统建筑的限制,而对这座建筑理解是通过人在建筑中的经历体现的。

解构主义思想用于建筑设计中不仅仅能丰富建筑的形态,模糊建筑的定义,同时他还能赋予建筑以模糊时间、地点、人物等精神因素,这样建筑就不单单只是给人提供物质空间,而且能够能动的带动使用者,予之以遐想。现代建筑大师屈米曾提出“事件建筑”的理念,即指意义上具有历史文化性,功能意义上具有交换性和不确定性,在审美意义上又具有震惊效果的建筑。他认为,按照传统观念创作的建筑作品是封闭的、单一的、有限的,是怀念和消费的对象。传统建筑至现代主义建筑都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解构主义的创作则要求人们的参与和补充。屈米提出要对传统创作观念进行拆卸和解构。

屈米在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规划时曾指出:“公园的三个自立的和重叠的系统,以癫狂的无限结构的可能性,提供了一条映像多元化的道路,每位观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又导致一种再解释的缘由”。设计中抛弃一切已有的先例,从中性数学构形或理想的拓扑构成着手,创造出一种简单的结构性处理方法,屈米在120米间隔的方格网里把众多的文化设施组织起来,并在网格的交叉点上均匀地安排内容和形状完全不同的建筑,与这个规划网格布置相对峙的是公园眼的道路、小径、林荫道、树丛,走廊斜坡道则按直线、曲线的构图布置,好像随心所欲、横七竖八,看起来杂乱无章。再将只个自律性的抽象系统-点系统、线系统、面系统-叠加在一起,各行其是,相互碰撞。设计出不稳定、不连续、被分裂的“解构”形态,体现出“偶然”、“巧合”、“不协调”、“不连续”的设计思想,并且向游人展示了活动和内容的多样性,创造出精致紧凑的布局和生气勃勃的公园气氛。

4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与非线性思维

当解构哲学把一切都支离破碎的同时,代表真理化身的科学也被解构了。然而,科学是不会屈从于非理性和怪诞的,它勇敢地接受了那些解构了的碎片形成了新的科学哲学观并建立了非线性思维的科学语言。这种科学语言以系统论、混沌学、模糊数学等一些新科学结论作为依据,因而有其合理之处。如果说以实证和理性为特征的传统建筑形式语言作为一种叙事力量的兴起过分倚重客观性的“物质与功能”,那么解构主义建筑形式语言必然要考虑事件、过程、人文和整体性的价值取向。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在非线性科学思维中,从整体系统论出发来把握对象的存在,构成其科学思维的一般特征。非线性科学把现实的存在对象首先看成是一个具有整体协同特征的存在其判断的根据是系统自身各构成要素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所具有的自组织功能。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它以多种方式同环境发生相互的关联,我们对建筑的认识(特别是对“解像式”建筑的认识)也必须在一个共时的开放系统中来把握。互动与共生的形式语言秩序的建立是通过建筑实体和建筑空间将个人、群体、社会的多角度需求与环境协调。同环境建立起富有感情的形式关系;是从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中建构建筑形式。因此互动与共生的建筑是与环境和谐的建筑。

(1)与主体的互动。

在传统机械决定论思维中,建筑师在追求完全科学理性的秩序的同时也预定了人类主体活动的内容和秩序。功能决定形式的口号正是这种机械决定论的体现。但非线性科学表明环境的复杂度与变动性是复杂的、变动的难以用一组规则来描述,人在执行工作时所表现出的灵活度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应当以一种动态的时空观和建筑观来看待建筑。在建筑的动态发展中应始终紧随瞬息万变的人和时代而同步变化,始终保持瞬间状态的高度灵活性。在这里,建筑应是一个被内容所决定,与主体互动的“场”。

伊东丰雄在为2000年汉诺威(“健康的世界”)世界博览会做的设计中创造了一个“水的殿堂”。参观者可以通过身体的观感去感知其中的含义。殿堂不仅靠大量视觉、听觉效果来传达这种信息而且它更像是个休息处人们在巨大的场地中走上一圈后就可以得到休息。自然要素——水被引入场所,并被巧妙地照亮。

(2)与自然要素的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要使建筑形态融入场所,形成一个整体。景观、自然气候、阳光、水等自然性空间能尽可能的融入到建筑的功能性空间当中去,通过建筑设计使自然空间得以延续。对于这一点,解构主义建筑打破了原有传统建筑的固定空间模式,使人的想象空间和自然空间能够更好的结合,从而真正的实现建筑与自然要素的共生。如安藤忠雄所设计的教堂系列,成功的将自然要素结合到建筑里,用自然的构成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十字架建构,从而让建筑更好的诠释了宗教的意义,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社会的对话。

5结语

建筑的固有意义本来在于为人类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和空间,来容纳连续的行为过程和记忆。传统建筑的“启蒙叙事”和“宏大叙事”试图告诉人们该如何的存在,它预设了知识英雄、最终秩序或某种程度的终极真理的存在。当用非线性思维解构传统思维的时候,建筑的叙事也从“宏大叙事”转向了“历时性叙事”,即突出了事件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强调了建筑与人之间的能动性。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像式”建筑使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变得破碎,建筑的意义变得模糊,建筑的风格走向了多元,建筑的设计没有了绝对的权威和正确与否的标准,成为个人的一种游戏。

参考文献

[1]曾坚.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观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邬烈灸.解构王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