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和屋面保温层经济论文
时间:2022-07-16 03:17:00
导语:外墙和屋面保温层经济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摘要:根据生命周期分析法的原理,利用单位面积围护结构(考虑墙体或屋面)的采暖总耗费的数学模型,得出了一个简单的保温层经济厚度的计算式。使用该方法对大连地区典型节能住宅建筑外墙和屋面的保温层厚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摘要:在实际工程中,外墙和屋面的保温层厚度应根据各地区各建筑物的具体条件计算得到,而不应简单地直接取用推荐值或凭经验来确定,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性。对于我国节能建筑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摘要:节能建筑生命周期耗费分析法LCCA保温层经济厚度
1引言
在外墙和屋面等围护结构中设置保温层以提高外围护结构热阻,是改善我国目前严寒和严寒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大、热环境差等状况重要的有效的办法。在保温材料确定的情况下,保温层厚度是决定建筑保温水平的重要参数。一般随着保温层厚度的增加,围护结构的绝热性能提高,从而降低建筑负荷,采暖设备造价和采暖系统运行费用也相应降低;但同时,围护结构的建造费用也相应增加,因此,一定存在某一特定的保温层厚度,即经济厚度δop,使建筑物总费用(建造费用和经营费用之和)最小。保温层经济厚度的合理计算可以防止因根据经验选择保温层厚度所造成的综合效益损失,因此,探究保温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计算保温层经济厚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采暖年平均最小费用法[1、Lagrange乘子法[2、生命周期耗费分析法[3,4等。由实际情况可知,保温层经济厚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假如其数学模型复杂、参数众多且不易确定,往往会造成使用不便,最终仍然流于经验判定。因此,应探寻比较接近客观现实,又易于计算的方法。采用生命周期耗费分析法对建筑物总耗费进行经济分析,是国外(如美国等)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对于我国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数学模型
对于节能建筑能耗的分析,国外大都采用生命周期耗费分析法(即“LifeCycleCostAnalysis”,简称“LCCA”).LCCA法是全面评价事物性能的方法,即对建筑物从建造、使用至拆除的整个过程(即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进行全面性的整体评估,从宏观上为节约能源提供了方向。本模型主要分析了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中的采暖能耗,从单位面积围护结构(考虑墙体或屋面)的年采暖总费用出发,进行经济分析,提出了在节能建筑设计过程中计算保温层经济厚度的数学模型,得出一个简单的计算经济厚度公式。
2.1外墙和屋面的单位面积热损失
冬季建筑物采暖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冷风渗透的耗热量,其中冷风渗透的耗热量不直接影响围护结构的热阻,在计算保温层经济厚度时只考虑外墙和屋面耗热量的影响。
2.1.1单位面积热损失可用下式计算摘要:
Q=K·ΔT
式中Q-单位面积的耗热量,W/m2;
K-传热系数,W/(m2·℃);
ΔT-冬季室内外温差,℃。
2.1.2单位面积年热损失可用采暖度日数计算摘要:
QA=86400·DD·K
式中QA—年采暖耗热量,J/m2;
DD-采暖度日数,℃·d;
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
21.3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为摘要:
K=
式中Ri、Ro-分别为内、外表面的换热阻,m2·K/W;
Rw-围护结构的传热阻,m2·K/W;
Rin-保温层的热阻,m2·K/W。
Rin=
式中δ-保温层厚度,m;
λ-保温层的导热系数,W·m/K。
2.2单位面积年采暖总费用
建筑物年采暖总费用等于保温层的投资费用和采暖耗热费用之和,即摘要:
Ct=Cin+Ch(1)
式中Ct-单位面积年采暖总费用,¥/m2;
Cin-单位面积保温层的投资费用,¥/m2;
Ch-单位面积年采暖耗热费用,¥/m2。
2.2.1保温层的投资费用Cin按下式计算摘要:
Cin=Ci·δ(2)
式中Ci-单位体积保温材料的造价,¥/m3;
δ-保温层厚度,m。
2.2.2采暖所用耗热量的费用Ch采用生命周期耗费分析法(即仅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计算摘要:
Ch=PWF·Ce(3)
式中PWF-贴现系数(PresentWorthFactor),即将资金的将来值折算成现值;
Ce-单位面积采暖年运行费用,¥/m2·a。
(4)
式中QA—同前,J/m2;
Cf-煤价,¥/kg;
η-采暖系统的总效率,η=η1·η2;
η1-室外管网输送效率,一般取0.9;
η2-锅炉的运行效率,一般取0.68;
Hc-煤的发热量,kJ/kg。
贴现系数PWF的确定方法如下摘要:
若g=i,PWF=(1+i)-1;
若g<i,则I=(i-g)/(1+g);
若g>i,则I=(g-i)/(1+i);
那么,PWF=[1-(1+I)-N/I。
式中i-银行利率,%;
g-通货膨胀率,%;
N-使用年限,a;
I-贴现率,%。
2.3经济厚度的计算
综合以上各式(1)~(4),整理得到摘要:
(5)
如前所述,建筑采暖总费用Ct存在一个最小值Ct,min,其对应的厚度值即为经济厚度δop。
由得摘要:
(6)
3实例计算及分析
3.1建筑概述
以大连市一座节能住宅建筑为例。其主体采用框架结构,六层楼,层高2.8m,南北向,单框双玻塑钢窗,楼梯间不采暖。墙体和屋面构造取用目前大连地区节能建筑常用的构造(见表1),本算例对各种构造的保温层经济厚度进行分析。
表1大连地区常用节能建筑构造构造
部件
基体
保温层
材料
厚度(mm)
导热系数λ(W/㎡·k)
保温材料
导热系数λ(W/㎡·k)
屋面
类型1
钢筋混凝土
100
1.74
苯板
0.047
类型2
钢筋混凝土
100
1.74
苯板
0.047
水泥珍珠岩保温块
0.160
墙体
类型1
大孔空心砖(页岩)
300
0.58
外贴挤塑苯板
0.025
类型2
大孔空心砖(页岩)
300
0.58
外贴EPS
0.050
类型3
大孔空心砖(页岩)
300
0.58
内贴带钢丝网苯板
0.047
类型4
大孔空心砖(页岩)
300
0.58
内抹保温砂浆
0.060
主要建筑设计参数如下摘要:
建筑体积摘要:Vo=13748.61m3;
表2.墙体(类型1)构造[5材料名称
导热系数λ
(W/㎡·k)
厚度
δ(mm)
聚合物砂浆
0.930
3
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
0.030
――
聚合物砂浆
0.930
3
砂浆找平层
0.930
20
大孔空心砖(页岩)
0.580
300
白灰砂浆
0.810
20
建筑外表面积摘要:Fo=3834.95m2;
建筑面积摘要:Ao=4758.34m2;
体形系数摘要:S=Fo/Vo=0.28m-1%26lt;0.3m-1;
换气体积和次数摘要:V=8936.6m3,
n=0.65次/h;
窗墙面积比摘要:南摘要:0.27,北摘要:0.22;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摘要:Te=-1.6℃;
采暖期度日数摘要:DD=2541℃·d/y。
3.2计算结果及分析
3.2.1保温层厚度和费用的关系
图1.保温层厚度和费用的关系
当墙体及保温层的构造和材料一定时,保温层厚度直接影响建筑采暖的经济性。本文选用类型1的墙体进行分析,该墙体的具体结构见表2[5。
挤塑苯板的容重为15kg/m3,单位体积的造价为Ci=260¥/m3;选用辽宁鞍山半烟末煤,煤发热量Hc=20.9MJ/kg,其价格Cf=0.22¥/Kg;当前国家年贷款利率i=6.21%,通货膨胀率g=2%,使用年限N=10,经计算得,PWF=9.27;Ro=0.04㎡·K/W,Ri=0.11㎡·K/W。图1反映了保温层厚度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关系。
由图1可见,建筑采暖过程中,保温层的投资费用Cin随保温层厚度δ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而采暖所用耗热费用Ch和保温层厚度δ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开始随δ增大而迅速降低,当δ达到一定值时,Ch变得平缓,可见继续增大δ并不能使Ch得到明显地节省;从而导致建筑年采暖总费用Ct随着δ的增加,先减小后有所增长,在δop=40mm时存在一个最小值,为9.6万元。
3.2.2不同结构的保温层经济厚度分析
部件
保温材料
设计厚度(mm)
计算经济厚度(mm)
差值(mm)
屋顶
类型1
苯板
50
64
16
类型2
苯板
30
29
-1
水泥珍珠岩保温块
120
114
-6
墙体
类型1
外贴挤塑苯板
20~35
40
5~20
类型2
外贴EPS
50
46
-4
类型3
内贴带钢丝网苯板
30~40
46
6~16
类型4
内抹保温砂浆
30~40
47
7~17
表3.保温层设计厚度和计算经济厚度比较
对大连市节能建筑各种常用构造的保温层经济厚度进行计算,并和目前设计中采用的保温层厚比较,计算结果见表3(表3中屋面和墙体的类型构造和表1对应)。
由表3可知,在本文选用参数的条件下,计算经济厚度和实际工程设计中采用的保温层厚度比较接近,但是存在差值,分析产生差值的原因如下摘要:一是设计参数的差异,如各地的煤价不同等因素;另一个原因是工程中的设计厚度仅从传热系数角度考虑以满足节能设计的要求,而计算经济厚度δop则综合考虑了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经济性。
在本文计算条件下,计算经济厚度一般大于设计厚度,即δop>δ设计。例如,类型1墙体保温层计算经济厚度为δop=40mm,当设计值取用20mm时,二者差值可达20mm。和取用经济厚度的保温层相比较,虽然取用20mm的保温层也可以满足节能设计的要求,而且保温层投资费用降低了一半,但却使年采暖总费用增加了2万元(见图1),可见计算经济厚度对工程的经济性影响很大。同时,在设计实践中,考虑到保温材料实际保温性能和理论值有所差距而应留有一定的裕量,故提高相应保温层的设计厚度很有必要。
3.2.3不同墙体EPS保温层厚度比较
主体结构
主体厚度
(mm)
主体传热系数
k(w/m2.K)
EPS板厚(mm)
推荐值
计算值
差值
粘土空心砖
240
0.580
50
47
-3
370
0.582
40
38
-2
490
0.586
30
30
混凝土空心砌块
190
0.593
60
51
-9
粘土实心砖
240
0.547
60
46
-14
370
0.567
50
37
-13
490
0.592
40
30
-10
表4.不同墙体EPS保温层厚度比较
当保温材料一定,墙体的主体结构不同时,保温材料的厚度也应不同。本文取用EPS保温结构,对不同主体结构的墙体[6,7进行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摘要:在本文计算条件下,EPS保温层的计算经济厚度小于推荐(设计)厚度,即δop<δ设计,并且对于不同外墙主体结构,差值大小不同;采用粘土实心砖时,差值超过10mm,可见推荐值有些偏大。综合表3、4可知,在实际工程中,外墙和屋面的保温层厚度应根据各地区各建筑物的具体条件计算得到,而不应简单地直接取用推荐值或凭经验来确定,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能耗的经济性。
4有关经济厚度的几点探索
如前文所述,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层经济厚度的影响因素众多,在对其进行分析和计算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因素常作简化处理,直接影响了保温层经济厚度计算的准确性。因此,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还待于深入探究摘要:
4.1计算通过围护结构的负荷时,普遍使用室外平均计算温度Te,然而实际上热流随着外界气候、环境、时间等因素时刻发生变化。为此,应建立动态负荷和保温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式。
4.2目前,保温层厚度的确定方法一般仅考虑冬季采暖费用,对于冬季采暖夏季不用空调的地区比较适用;但若在两者都采用的地区,在计算经济厚度时,应考虑到夏季空调费用的影响。探究表明,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在非最热月或夜间气温低时不利于建筑散热,反而导致年空调冷负荷增大。
4.3保温层经济厚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确定的(使建筑总费用最小)。然而,在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今天,保温层厚度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节约能源新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环境保护新问题。假如围护结构绝热性能良好(不一定经济),从而热源的出力减小,燃料用量随之减少,产生的污染物量也降低(如图3所示[8),则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确切地说,“经济厚度”应改为“最优厚度”,选取的厚度应使经济和环境的效益最佳。有关建筑物对环境影响的课题,必须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中去进行全面性的整体评估。在计算保温层的厚度时,考虑的因素见图4[8。
5结论
保温层厚度的选择关系到节能建筑的造价和运行成本的经济性新问题。生命周期耗费分析法(LCCA)计算保温层经济厚度的数学模型,考虑了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中的采暖能耗,具有科学、简单、方便等特征。当缺少采暖系统数据资料时,利用设计规范(采用不同地区年度日数法计算采暖总热量,忽略了室外气象参数的影响)、了解墙体或屋面构造即可计算出保温层经济厚度,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其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好,对于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可用于新建或旧有建筑改造以及新型保温材料的设计计算。
实际工程中,外墙和屋面的保温层厚度应根据各地区各建筑物的具体条件计算得到,而不应简单地直接取用推荐值或凭经验来确定,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性。在呼吁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综合考虑保温层厚度,应该更为合理,意义更为重大。
参考文献
1孟长再.住宅经济保温厚度的计算和分析.煤气和热力,1997,17(3)摘要:39-43
2房琳,曲德林,刘福祯.空调建筑外墙和屋顶经济绝热厚度的计算.太阳能学报,2000,12(6)摘要:711-714
3KemalComakli,BedriYuksel.OptimumInsulationThicknessofExternalWallsforEnergySaving.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2003,23摘要:473-479
4M.S.Soyleme,M.Unsal.OptimizingInsulationThicknessforRefrigerationapplications.EnergyConversation%26amp;Management,1999,40摘要:13-21
5挤塑聚苯乙烯板外保温墙体构造,图集号摘要:DBJT-08.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探究所.2000,1
6EPS外保温墙体结构,图集号摘要:辽1999J107.辽宁省建筑标准设计探究院编制,1999
7苑振芳.新型墙体EPS外保温饰面系统介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探究院.2000,1
8MartinErlandsson.EnergyandEnvironmentalConsequencesofanAdditionalWallInsulationofaDwelling.BuildingandEnvironment,1997,32(2)摘要:129-136
- 上一篇:小学教师研讨会发言稿
- 下一篇:多媒体程序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