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分层教学法探究

时间:2022-12-26 09:22:03

导语:建筑材料课分层教学法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材料课分层教学法探究

摘要:分层教学法能够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渗透到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程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该教学法提出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在备课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五个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法;个性差异;建筑材料课

分层教学法是授课教师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下,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学习智力和能力、学习兴趣和潜力倾向等个性差异进行层次划分,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分层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各有所获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①。我们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分层教学法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着力于备课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五个方面,让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效渗透到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去,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备课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做好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有效地做好备课分层,既要避免“煮大锅饭”的常规做法,也要避免分层教学“唱高调”、随心所欲的做法②。只有踏踏实实地开展备课分层,才能使课程教学分层目标得以实现。

(一)分析分层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对象是大一的学生。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地区,入学前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常用建筑材料的认知基础有差异,学习智力、能力、习惯、兴趣、潜能等也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建筑材料课的分层教学备课时,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开展分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二)分析课程教学特点

由于建筑材料种类多、用途广,在其功能上也表现得多种多样,其加工工艺复杂,绿色环保技术对建筑材料的应用要求较高。在建筑材料课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图表等多种形式表述。加上概念多、符号多、术语多、图表多,建筑材料课教学过程容易变得枯燥,课堂气氛容易僵化。建筑材料课程要为后续的房屋建筑构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等多门专业课程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练习、实习、实训奠定建筑材料科学知识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艰巨。学生的感性知识普遍薄弱,专业思维还未建立,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知识的消化、理解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三)学生分组

教师要根据调查、研究后所掌握的学生个性差异情况,把授课班级的学生按照A、B、C三个层次分成三组,并列出学生分组名单。A组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自学能力强,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扩展知识的能力,平时考核成绩好;B组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学习认真、努力,但成绩处于中等水平;C组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学习成绩比较差。分组之前,教师要开展谈心活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从思想深处接受分层教学。当然,教师应注重鼓励各组学生之间的互助,激发其求知欲望,及时做好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对学生分组名单及时做出动态调整。

二、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起到不同层次的制约和指导作用③。教学目标分层既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效果。

(一)对A层次学生实施“一步多梯”

A层次的学生建筑材料课程学习基础踏实,接受教育的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具有比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表现积极,善于思考以及发挥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可实施“一步多梯”,即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目标的控制下,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方位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和系统性,让这一层次的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二)对B层次学生实施“一步二梯”

B层次的学生建筑材料课程学习基础不够扎实,智力一般,接受教育的能力一般,对该课程虽有学习兴趣,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学习活动中有些浮躁,学习耐力不够,好高骛远,需要授课教师或班主任经常提醒、监督和鼓励。教学目标可实施“一步二梯”,即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目标的控制下,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

(三)对C层次学生实施“一步一梯”

C层次的学生建筑材料课程学习基础不好,智力和接受教育的能力较差,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教学目标可实施“一步一梯”,即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目标的控制下,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展低起点、“小步子”的补偿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分析、归纳、感悟和理解能力,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解决教学内容中的基本问题。

三、教学内容分层

建筑材料课教学内容分层,要突出学生在三个层次中的主体地位,即在建筑材料课教学目标分层的基础上,将建筑材料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教学难度进行分类,划分成A、B、C三个层次,使每一个层次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都能明确地突出其教学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难点,注重“量体裁衣”,使各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教学要求④。

(一)对A层次的学生强调“精点精练”

A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个性处于优势地位,适合“精点精练”,即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求多而求精,教学难度系数可以适度加大,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为学生多创造独立思考、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把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注重运用掌握的知识来串联相关知识,追求提高分析和解决典型的生产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二)对B层次的学生加大教学内容的容量

B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个性处于中等地位,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的容量加大,但难度应适中,注重教材范围适当向课外知识延展,强调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适量扩展,追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对C层次的学生强调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C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个性较差,教师要尽可能考虑贴近教材,教学难度系数要小,教学内容的容量要少,注重教学内容集中性、单一性,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追求提高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作业分层

通过作业分层,教师能够获得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的真实反馈,即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是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作业任务的难度设计作业,分配给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并开展作业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由地、有选择地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题目。

(一)A层次的学生以选做题为主

A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有余力,乐于探索,善于思考,有发展空间。这一层次的学生完成的作业题目可以是选做题,这些题目可以具有较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但要求完成的题目数量可以少些。

(二)B层次的学生以必做题和选做题相结合

B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虽然接受能力不是非常强,但有比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认真、努力学习和完成作业。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设计和布置中等水平的作业。作业题目设计成必做题加上选做题,难度适中,数量可以比A层次的大一些。

(三)C层次的学生以必做题为主

C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能力和自觉性都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设计和布置比较简单的作业,注重基本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基本训练。作业的题目设计成必做题,数量可以多但要简单。

五、考核评价分层

通过考核评价分层,教师能够按不同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学习基础和个性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合理控制,不至于出现成绩差异过于悬殊的情况。教师既要注重纵向对比,也要注重横向对比;既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要遏制自身对低层次学生的歧视意识。

(一)终结性考核评价分层

终结性考核评价分层是教学分层效果的重要检验手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教师通过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学分层的思维能力和聪明才智,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掌握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设置具有适当难度的必做题和选做题,改变一张试卷、同一标准来考核评价学生成绩的常规现象。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学生在测试卷上必做题和选做题的解答来考核和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卷中必做题体现基础,“选做题”体现拔高。必做题面向C组学生,必做题配合选做题面向B组学生和A组学生,但难度要适当,梯度要合理。

(二)过程性考核评价分层

过程性考核评价是考核评价分层功能与价值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集中体现,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教师根据评价标准,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经历一系列的评价过程并得出阶段性结论。教师目标与过程并重,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便于总结经验、纠正不足。教师随着课程教学进度的不断深入,阶段性设计出理论与计算测验题目、试验操作题目(含报告)、工程实践项目研究课题(含报告)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同难度的考核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开展考核评价并得到训练、提高。如教师确定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适当阶段,要求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针对所学内容,自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代表自己家乡特色的建筑或学校当地在建的建筑)、几种建筑材料,利用节假日时间,通过将课程学习的建筑材料基本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来完成课题,教师利用QQ或微信平台不定期地了解情况和指导。课题任务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利用5—10分钟时间,逐一在班级其他同学和教师面前采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知识程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研究报告和ppt制作水平、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几方面的表现,按照三个层次、三个考核评价标准来开展考核和评价。

(三)平时表现考核评价分层

教师要强化课程教学分层意识,利用好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纪律等多个环节,对各层次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日常考核评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10%。教师要鼓励各层次的学生把握好平时的机会。在观察、考核A组学生时,注重发挥他们的优势;在观察、考核B组学生时,有意给他们加重“担子”,帮助他们克服甘居中游、与世无争的思想;在观察、考核C组学生时,注重跟踪、掌握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

作者:杨帆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注释:

①王大红.分层教学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②朱金宝.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分层备课[J].理论考试研究,2014(21).

③温延红.分层次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2(11).

④袁喆婧.隐性分层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