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空间观念的演变综述

时间:2022-02-12 02:57:00

导语:西方建筑空间观念的演变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西方建筑空间观念的演变综述

摘要:建筑空间的发展受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技术、艺术水平、意识形态等客观前提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建筑史上历代的一些空间形式展示了各个时代的不同空间观念。从古希腊到当代的建筑空间的变化,是一个由客观倾向转向主观倾向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建筑空间;意识形态:演变过程

1古希腊的空间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这种活动不在四面墙壁和一个屋顶的包围之中,也不在家庭和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而是在圣地之上,在卫城上,在露天剧场中。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如希腊神庙。

希腊神庙的特色在于对人体尺度的绝妙运用,神庙没有设计成礼拜的场所,而是设计成不容入侵的诸神的圣所。希腊神庙的基本组成部分有高台基,其上立有列柱,支托团结的过梁,过梁又支承屋顶。神庙中唯一可供人通行的是列柱和内殿之间的廊,还有一间内殿,在古风时期就是该种建筑物唯一的核心部分。这个内部空间从未加以创造性发展,因为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内部空间没有什么社会功能需要。内殿不仅是一个围起来的空间,而且简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见图1)。

宗教仪式是在神庙周围露天举行的,因此,雕刻师兼建筑师的技艺和热情就都倾注在把支柱造成高超的造型艺术品,倾注在用无与伦比的浅浮雕来布满过梁表面、正面山墙檐部和墙。表达了希腊人对自身完美的追求,人、神、自然的共存是其建筑形式的精神基础(见图2)。

希腊神庙的特色,一方面有它的一个缺陷,这一缺陷,在于忽视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又有它那迄今无与伦比的高超之点,其高超之处,则在于人体尺度绝妙的应用。

在当代,两个最有声望的现代建筑师在评价希腊神庙中互相对立,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及其追随者赞赏希腊神庙的人体尺度感,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LJoydWright)及其追随者则对希腊神庙忽视内部空间感到遗憾。

总之,希腊文明是以户外活动为核心则,神庙的内部空间是一个封闭的无人的空间。

2古罗马的空间

古罗马建筑是权利肯定的一种象征,人的威望战胜了自然,人的虚荣赋予了建筑的虚荣(见图3)。随着帝国的建筑物宏伟的尺度对技术提出了特殊要求,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巴西利卡已经具有一种社会生活主题,因为指导人们生活和行动的哲学和文化已经冲破了古希腊那种抽象沉思和完全平稳的理想,要求心理活动更丰富些,要求更喜爱和更善于作宏伟壮丽的修饰处理。将古希腊回廊移入室内就意昧着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围合的空间,其中一切造型的装饰都是为了增进这种空间效果。

古罗马继承了希腊建筑形式的诸多方面,并力求扩展封闭模式并使之人性化。其空间形式多样,尺度宏伟。拱和券的新技术的运用,表现了对大尺度体积的把握能力和强有力的空间概念。巴西利卡、大浴场、宫殿、竞技场、住宅等构成了一部建筑形式的百科全书。

古罗马的空间已由希腊式的封闭空间向围合空间转变,将包围希腊神庙外部的柱廊移到了室内。它的空间特点在于静态的构思,无论圆形还是方形空间,其共同规律是对称性,内部空间规模设计宏大,与相邻空间的关系是绝对的独立性(见图4)。

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将古希腊回廊移人室内就意味着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围合的空间,但没有把人考虑在内,为它本身而客观存在,你可以进去、穿过它、离开它,你可以欣赏它但不能被包含在内。

3基督教的空间

基督教的建筑师在建筑史上有着非凡的重要性。因为基督徒们利用旧的构件创造了一种新的体系,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作用。

罗马帝国的衰弱,战争的频繁,黑暗年代使人对现实寄托在新生的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发展演变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动向,这种讲求精神内省和仁爱的宗教需要一个为人而设的环境,一个按人的尺度来建造的建筑空间。

古罗马巴西利卡是围绕两条轴线来配置的:柱廊对柱廊、后殿对后殿。所创造的空间有一个明显的中心点,这是建筑物本身的功能,而不是人的活动路线的功能要求。古罗马建筑空间没有把人考虑在内,因为它本身而客观存在,你可以进去、穿过它、离开它,你可以欣赏它但不能被包含在内。巴西利卡强调了纵向轴线,其所有的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装饰处理,只服从一个动态准则:观者穿过建筑物的流线。而基督教建筑相反,例如在圣萨比娜教堂(见图5),人不会被一种舞台效果般的厅景和过分修饰的处理搞得透不过气来,整个长向布置的内部空间富有节奏感,空间流线是为人而设计的,也只有人在里面的时候,这空间才是有意义的。

基督徒们承认和提倡人的活动性,他们的整个建筑是按人的活动路线来构成方向性的,是沿着他通过建筑物的方向来建造和组织空间的。可见,基督教的空间开始把人的活动路线考虑在内。

4拜占庭的空间

公元5~6世纪,拜占庭帝国十分强大,版图不断向外扩张。但大量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被保存和继承下来,同时也融汇了东方的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及亚美尼亚文化。

宗教建筑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将穹顶支承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型制。在空间方面与其说它是扩展了的空间,不如说是正在扩展着的空间。

例如:索菲亚教堂的平面(见图6),拜占庭特有的带简拱顶的巨型半圆凹室的外形。墙面好像从主要区域的两个固定点出发,远离建筑物的中心面向外逸去,好像以一种有弹性的离心运动向外甩出去,使室内空间显得开敞,疏朗和扩展开来。

拜占庭的空间打破纵轴上形成的单一节奏,加强了内殿的重要性,意味着打破空间的通长效果。总之,拜占庭的奔放的空间透视效果使人迷乱。

5哥特式的空间

公元12~15世纪,为建筑史上的哥特建筑时期,城市教堂为主要的领军建筑,他同时也是市民活动中心,可兼作会堂、市场和剧院等。在空间方面强调剖面的长方形与平面的长方形的维度对比关系以及空间的连续性。纵深对垂直方向占主导地位,而垂直方向极为次要,而人与这两个长方形的相互关系则是次要的(见图7)。

事实上在整个建筑历史上,哥特建筑首次孕育了一种与人体尺度明显对照的空间效果;这种效果引发了观者产生不平衡感。产生矛盾冲突的冲动和激情,产生奋斗的情结,给人不是宁静沉思的气氛,而是提高人的空间感受。

6文艺复兴的空间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空间形式更多地从心理学和精神方面出发,致力于强调人对建筑空间理性的控制,力求创造一个可以使文化与个人思想高度统一的形式。

人们已不再为早期基督教空间的节奏感所打动,不再为拜占庭时期奔放的空间透视效果

而迷乱,也不再为哥特式的神秘高度及纵深的空间的强烈效果而激动并感到精神痛苦。此时期的建筑师并未被宗教狂热所支配,而是寻求一种不带神秘色彩的合理的有人性的表现方法。人们在建筑物中明显地感到仿佛是在一所充满人性昧的住宅里面而感到亲切随和的气氛。

希腊神庙中雕刻与人的相互关系所表达出的人体尺度呈现了一种类似宁静的平衡感,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伟大在于将那些使希腊神庙生机勃勃的人类感情由建筑外表转移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效果中去了。在此时期之前的空间决定着人在建筑物中行动的速度,引导人们的眼睛沿着建筑师所设计的流线移动。而此时期不再由建筑物来左右观者,而是观者通过认识贯穿在该空间内的简单规律而把握了建筑物的内涵(见图8)。

7巴洛克式的空间

巴洛克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这是对规则、传统基本几何关系和稳定感的一次反叛。这是从对称形式,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对立中的一次解脱。赋予封闭静止的文艺复兴空间以动感和渗透感。

巴洛克风格已越出了原有构图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空间概念的阶段。巴洛克建筑上整片墙壁呈波纹起伏,表现的是一个形成空间的过程,它表现了在活动中的空间、体积与要素。

就空间而论,这种动感根本没有明确而有节奏地划分为几何开关的空间形式,与垂直方向上互相渗透,使每一个空间形式丧失了确定的柱体或体积的明确外观。例如:要根据圣卡利诺教堂的平面来想像其外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其人口一方,有一个半边椭圆形空间,在其后殿处又有一个;另有两个椭圆的局部,位于教堂的左右两边,这四个几何体的片断,相互渗透,构成一种平面组合形式,已经毫无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明确格律与和谐节奏的痕迹了(见图9)。

可见,巴洛克时期的空间具有动感和渗透感,开始引导人在空间的自由活动。

8现代空间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给城市与建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建筑的宏伟纪念性已不是社会的需求,需要解决的是中产阶级、工人、农民的居住问题。这些需要,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黑格尔认为,主导每个时代的精神氛围的“时代精神”是空间形式产生的基础,也是人对空间体验的指导。

现代技术和审美情趣提倡简洁的设计风格,许多从前的空间创造成果在现代建筑中重新出现时都表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面貌。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的巴塞罗那展馆(见图10),用垂直平面来分割连续的空间,创造了一种随观看角度的转移而畅通无阻的动线,这是现代空间形式的灵活发展运用。赖特的设计更是追求空间的连续性(见图11),他的建筑集中围绕内部空间的生活真实的情况。他的“有机建筑论”倡导了人性化建筑的任务。有机的空间充满着动感、方向的诱导性和透视感、生动和明朗的空间意境,它的目地不是追求眩目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人生活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这一系列空间形式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段的建筑空间观念。

现代建筑是以开放平面为基础,钢材和钢筋混凝土新技术的运用,为灵活开放的平面提供了条件。大面积玻璃的设计使室内外空间达到了完全连续的效果,灵活随意的内隔墙使室内各空间呈现有机的连贯性,体现人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

9当代空间

在当代西方美学的影响下,以库哈斯、埃森曼、屈米、李伯斯金等为代表的的建筑师通过建筑制造发掘事件,把事件带入了建筑,把眼光投向了审美的主体,强调人在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体验活动和感受而形成序列事件的“过程”。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李伯斯金的一项力作。在博物馆的一个狭小的内院天井空间中,庭院的地面上杂乱地铺满了无数个锈迹斑斑的圆形生铁铸件(见图12),铸件有几种规格,但大小都和人脸差不多。每个上面都有几个圆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骷髅的脸。红褐色的血迹,再现的是纳粹时期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当脚踏上去时而翘起,时而落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混沌土墙的反射,在荒凉的庭院中回荡,象地下的阴魂拖着声音在嚎叫,令人不寒而栗。

在一个通往三层的长长的楼梯的上空,有一些不规则的相互交叉的混泥土构件,象空中的异物似乎随时会塌落下来而心存不安见(图13)。

可见李伯斯金把眼光投向了观者,重视观者在其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主观体验活动。

10结语

纵观西方历代建筑空间,从古希腊建筑的建筑空间到当代的建筑空间,是一个由客观倾向转向主观倾向的演变过程。建筑观念的这种转变体现着人类表现自身生命力的愿望,反映出人们对建筑更高层次的需要。为的是从空间中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形成事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