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措施分析

时间:2022-12-26 10:05:44

导语: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措施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措施分析

摘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筑结构的形式、设计方法等已经引起社会关注。文章针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材料、建筑结构、抗震措施、舒适安全功能等进行全面分析,旨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处理

地震作为常见天灾,对大众生活环境、安全作业具有重大影响。国内地震预测能力尚未形成全面整体控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是地震多发地区的抗震结构设计,需要充分加强稳定性、缓解能力、安全控制的特点,以便充分实现对现代建筑的优化完善,提高整体结构的科学合理性。

1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建筑结构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以往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状况,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设计形式。地震一般具有随机性强、复杂程度高、牵连程度广的特点,国内尚未形成对建筑地震灾害的精确预测,参数控制难度较大。为此,需要充分加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处理,如建筑材料、结构框架、空间要素、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控制。从这个层次分析,对应建筑结构的设计不可单独依靠抗震理论的计算,还需要结合抗震设计经验,对结构设计的具体形式进行管理分析。

2抗震措施

2.1建筑结构的抗震场地

建筑施工经验表明,地质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建筑体抗震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施工准备期间,根据工程规模、工程特点进行详细的地基勘测,保证整体抗震效果,一般需要充分避免建筑体设计在抗震危险区内。若无法避免该区域的建筑,则借助合理的措施降低地震的危害程度,即提高其抗震能力。对抗震区进行划分的主要依据为:地震损坏程度、地质条件、地基特点等,分类定位后需要进行合理的方式分析。《抗规》有明确要求,对抗震不利地段,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乘以1.1~1.6的增大系数。

2.2建筑材料

国内钢铁业的发展较快,其规模、形式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进步而不断升级。在建筑体的结构设计中,从抗震角度出发进行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处理控制,一般降低截面尺寸,提升结构抵抗能力。高层建筑的处理中,需要进行抗震材料的处理操作,加强对材料种类、型号、参数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继而提高其抗震性。抗震材料的选取中不可单方从承载能力进行分析,还需综合其他应力、强度等物性参数进行处理,提高结构的延性要求。

2.3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工程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及适度设防类四类。设计人员接到工程后,确定它的抗震设防类别,对于重点设防类和特殊设防类建筑,均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如抗震等级、最小配筋率,钢筋直径、间距,受压屈高度等均属于抗震措施的范畴,设计时应注意采用。

3隔震措施

3.1地基隔震与基础隔震

地基隔震是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对基础底部、土层接触区域进行的缓冲处理。一旦地震发生,可进行有效的吸收、反射控制,保证地震破坏能力的降低。国内常见的地震隔层采取沥青材料,充分进行相关技术、材料的研发,提高隔震层的新材料应用。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中,考虑到基础对建筑体的承载、载荷传导作用较强,其基础的结构设计十分关键,对后期主体施工、上层建筑具有关键影响。设计中,为了避免地震对上层的破坏,需要进行上部结构、基础接触区的隔震设计,避免地震力从地基向上进行传播,降低对上部结构的破坏效果。基础抗震装置一般采用混合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和夹层橡胶隔震装置。

3.2间层隔震与悬挂隔震

间层隔震的功能主要是吸收对应冲击余力,充分减弱地震带来的破坏作用,传统做法是在原始结构区进行隔震装置的设立,具有操作简单、控制方便的特点。悬挂隔震措施是将部分建筑物进行悬挂处理,能够充分起到隔震作用。该抗震措施一般在规模较大的建筑结构中较为常见。地震发生时,介质传导会导致悬挂体受到破坏,但子体受危害程度相对降低,避免了地震作用的扩大延伸,降低了破坏效果。该方法具有效果明显的优势,并且在钢结构的建筑体中应用更加广泛。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充分提高了悬挂隔震的应用,抗震效果良好。

3.3机敏减震支撑结构和效能减震技术

机敏减震支撑结构充分融合了现代科学理念,借助活塞运动,对建筑体的结构进行滑动层次的设计,一旦地震发生,可借助内外刚的滑动实现削减破坏效果的作用,减低地震灾害的传到危害;效能减震主要目的是减弱地震能、避免传到危害的方法,一般采用消能器、阻尼器进行控制,充分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对建筑物的破坏效果,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安全性、稳定性。该减震技术具有应用广、效果好、范围广的优势,可在新建筑、改造建筑中得到应用。

4抗震建筑平面、立面布置分析

建筑抗震理念中,需要加强结构设计、布置设计的全面控制,平面、立面需要具对称、规则、体型简单的优势。原因在于简单建筑的受力分析更加清楚,对应体型建设、布局规划更加合理,相应的抗震计算模型、位移分析、结构受力状况可充分做到精确的目的,避免应力集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地震对薄弱环节的破坏作用。建筑设计类型需要根据具体结构特点进行防震缝分析处理。针对体型较大、复杂度高的建筑结构,从结构单一、抗震烈度、房建结构类型等进行防震缝设计。施工经验表明,防震缝的设计具有一定宽度,宽度满足结构单一之间的宽度,保证上部结构具有可分开的特点。将结构充分转化为简单、规则的形式,避免扭转、变形带来的负面影响。抗震缝的处理中,一般需要充分保证三缝合一的效果,将抗震缝、伸缩缝、沉降缝统一考虑,合理设置。

5结束语

综上分析,地震灾害的影响较大,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带来巨大迫害。为此,加强建筑住宅的结构设计、抗震处理十分必要,是提高住宅建筑稳定性、功能完善性、合理性的关键举措。国内建筑结构的设计需要综合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经验分析等方面进行处理,不断加强对应抗震效果的提升。为此,加强结构设计的抗震优化控制,对社会稳定性、安全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杨鹏

参考文献:

[1]刘书贤,魏晓刚,张弛,等.煤矿采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建筑物灾变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42(4):526-534.

[2]魏晓刚.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采动区建筑物抗震抗变形双重保护装置减震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