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时间:2022-04-01 11:31:39
导语: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是指从风险管理角度,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运用相关技术和手段,系统地分析档案馆建筑所面临的风险,评估灾难事件一旦发生可能对档案馆造成破坏的范围、规模、强度等,提出有针对性的防灾对策和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认识的加深及对防灾减灾课题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关注“风险”问题已形成一种明显趋势。人们发现,原先侧重于灾后应对以及灾后救助的灾害管理机制,缺乏对灾害以及灾害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前瞻性预测,使社会对灾害只能进行被动式反应,具有很大盲目性;而带有前瞻性、宏观性和多样性的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因为更多考虑灾害动态发展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灾害最终结果,所以能更好地对灾害的发生及灾害造成的破坏进行有效预测和预防,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的观念也从“减轻灾害”逐渐转移到“减轻灾害风险”,风险评估也就成为采取成功减灾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步骤和基础环节。
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1.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工作大部分档案馆建筑都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风险,如部分老旧档案馆建筑采用的是砖木、砖石结构等墙体承重体系,抗拉抗剪强度较差,延性差,抗变形能力小,容易造成结构破坏;部分档案馆建筑在雨水、日照、风化等自然因素侵袭下,结构出现老化和损坏情况,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下降;部分新建和已建档案馆建筑因为节约成本或改扩建等方面原因,构造标准在设防烈度以下,安全存在重大隐患;部分档案馆建筑的灾害应急系统不足,缺乏对档案库房等重要部位的保护机制;部分档案人员缺乏灾害应急知识,灾害应急能力不足等。由此可见,档案馆建筑安全应该是档案安全的基础。2.是实现档案馆建筑安全持续性和动态性的保证风险评估贯穿档案馆安全体系整个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实施、维护直至废止,都要保证安全的持续性。同时,由于各阶段安全需求不同,使得风险评估结论和对策也有所不同,实现安全的动态性。因此一切安全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3.是正确评估档案馆建筑各种风险的前提通过建立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明确评估标准,规范评估程序,能有效地改变凭主观印象随意评估的现象,从而实现对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对风险的影响进行科学预测,动态地反映内控措施与风险隐患的关系,有利于采取最适当的控制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4.是确保档案馆建筑安全适度保护的需要所有建筑安全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风险评估根据相应的安全等级、存在的风险做出科学判断,并采取相应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从而既不会出现保障不力,也不会造成过度保护。5.是强调档案馆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的要求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只有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相结合,才可以建立真正的安全体系。
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技术指标
目前公共建筑的安全防灾体系建设已逐渐成为国内建筑发展的新热点,汶川地震后,国家出台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已开始对不符合新的防灾设计标准的档案馆进行风险评估和改造,如天津市档案馆进行的消防系统改造项目、保定市档案馆进行的抗震达标改造工程。2000年国家档案局与原建设部联合修改、颁布的强制性标准《(JGJ25—2000)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地区应按基本烈度设防,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重要城市的档案馆库区建筑可按七度设防”,同时要求“档案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GB50223—20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大型博物馆,存放国家一级文物的博物馆,特级、甲级档案馆,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特级档案馆为国家级档案馆,甲级档案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馆,其使用年限要求在100年以上。”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GB50413——200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把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城市用地评价与选择、抗震防灾措施应根据城市的防御目标、抗震设防烈度和《(GB5011——2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现行标准确定,列为强制性条文。
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
1.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估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它的形成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自然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估内容。致灾因子的强度评估。一般根据自然灾害的变异程度(如地震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以及对受灾对象造成破坏的程度来衡量(如地震烈度,表示用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的大小)。致灾因子发生的频率评估。一般根据一定时段内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来确定。对于具有规律性的致险因素(如台风等),可以通过检索相关部门的有关数据获得其年发生频率;当一个特定事件的年发生频率没有办法获取的时候(如地震等),可以根据一个统计时段(如五年、十年)内的灾害发生总量,除以统计年数,得出灾害发生频率的年平均值。一般来说,致灾因子的强度与其发生频率是紧密相连的,某种自然灾害的强度越大,发生的频率就越小。致灾程度综合评价。是把致灾因子的强度、致灾因子发生的频率及致灾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档案馆建筑所面临的某种自然灾害的危险性程度等级。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课题组在汶川地震后,提出档案馆灾害预防机制,建议绘制一张全国地震带档案馆建筑防震标准示意图,标注各地区档案馆建筑防震标准,同时规定强地震区的档案馆,应将特别珍贵的档案备份或寄存于弱地震区的档案馆。
2.档案馆建筑承灾体脆弱性评价
档案馆建筑承灾体脆弱性,是指档案馆建筑在某种灾害的冲击下,表现出来的易损程度。档案馆建筑承灾体脆弱性的指标与档案馆建筑承灾物理暴露量、档案馆建筑的灾损敏感度、档案馆内财产的灾损敏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档案馆建筑承灾物理暴露量。是指暴露在致灾因子下的档案馆建筑面积数量和价值量的总和。建筑面积的获取,一是搜集、检索部门统计数据。建筑面积的资料可以在规划建设部门、城建档案馆等部门检索到相关数据;二是实地测绘。组织专门的人员到档案馆实地进行考察和数据测绘。最好采用搜集数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数据获取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档案馆价值量。包括档案馆建筑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档案馆的重要性价值,档案馆建筑物本身的经济价值主要用重置价格来表示,是指按当前生产条件和市场情况下,重新建造与该建筑相同结构、相同标准、相同质量的房屋的价格。档案馆建筑按照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可以分为四级,其重要性价值可以用重要性系数表示。档案馆建筑的灾损敏感度。档案馆建筑灾损敏感度是指建筑本体在遭受一定程度灾害打击受到损失的容易程度。可从三个方面评估:一是档案馆内人员的灾害应急能力;二是档案馆建筑体抵抗灾害能力;三是档案馆建筑的灾害应急系统。可由相关部门或者专家对各项应急系统配备情况进行打分,以上三项得分之和即为灾害应急系统的得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灾害应急系统配备越完善,应急能力越强。档案馆内财产的灾损敏感度。档案馆建筑内财产包括办公设备和保存的档案等,档案馆的财产灾损敏感度与财产本身的易损度、财产的保护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档案馆所在区域应急能力主要与所在地区的医疗应急能力、消防应急能力、政府应急反应能力、区域的避灾空间数量有很大的关系。医疗是减轻突发公共事件中人员损失的重要措施。医疗机构应形成合理的网点布局。医疗应急能力主要与救护车能在15分钟之内到达受灾点的医院数量以及医院规模有关系。城市消防是应对灾害的主要抢救力量。消防应急能力主要与消防车能在5分钟之内到达受灾档案馆的消防站数量以及消防站的规模有关系。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反映的是档案馆所在区域政府在突发事件下,对灾害救助方案的组织实施能力以及对救灾物资的调配能力。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是一个涉及面较广、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量化的指标。相对较为操作易行的办法是组织专家对政府的各部门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进行打分,从而得出总的应急反应能力分数,分值越高,应急能力越强。档案馆附近区域的避灾空间容纳能力。据专家对日本阪神大地震的调查发现,有70%以上的公园和空地在地震中未曾遭到破坏,可以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使用,其中规模较大的公园和空地则成为救援制和恢复建设的基地。因此,档案馆附近所能提供的避灾空间也是降低风险损失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谢君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档案馆
- 上一篇:高层建筑疏散设计问题分析
- 下一篇:园林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