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发展探讨论文
时间:2022-03-01 09:13:00
导语:绿色建筑发展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尽管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从内容到方法还缺少一致的认识,在实施上的差距就更大。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尖锐中而提出的。对可持续发展,不能狭隘的用几个环境指标来表示。要看到它是在生态系统规律上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求在发展中注意资源的可续利用和不给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它是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也是提倡通过公共和个人行为形成的社会公平,已经逐步地成为规范我们社会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
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极其深刻,特别是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讲,更是影响巨大。比如近几年北京地区每年建筑开复工面积就达到近亿平方米,每年竣工二千多万平方米,这种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建设活动,使城市生态景观快速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仅就建材而言,我国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砖、砂、石几项生产耗能达1.6亿多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3%左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虽然增加很快,但实芯粘土砖仍然占80%以上,不仅年耗煤达5000多万吨,而且是每年要毁掉10多万亩土地资源,还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建筑系统在使用、改造和拆除过程中,比建造它还要发生多几十倍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有资料表明,一个建筑使用6年所消耗的能量就相当这个建筑建造中所消费的能量,而建筑的寿命要达到50-100年。在建筑使用能耗中,仅占全国人口14%的采暖人口,每年用于采暖能源高达1.3亿吨标准煤以上,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0%,保温不良的墙体材料造成的热损失估计达1.2亿吨标准煤,按单位面积计算,住宅采暖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倍。与此同时夏季空调和现代照明的耗能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可以说建筑系统是生物圈中一个重要的能量与物质材料的流动环节。它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个建筑体系,是否可称为绿色建筑体系,其界定的原则,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某种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而是要从以下两个观点考虑它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另一个就是要从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这个标准应是建立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下的认识),才能做到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和可循环。因此,绿色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
由于我国现行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把一个连续的建设过程分段进行行政管理和建设运作,使得各自去研究其改革与发展,这就难于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难以体现全方位全过程控制的原则。现在,建筑材料工业部门已经十分重视的并采取措施解决材料生产直接有关的环境问题,并重新审视人们消费方式和材料选择的生态意义,解决材料高能耗、不可循环和对人体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施工阶段的管理中,也比较注意了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注意了墙体改造和建筑节能,还有很多施工单位开展了ISO14000的贯标。
但是,对建设工程项目起决定作用的项目策划、规划和设计阶段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上不仅意识差,也无有力措施。以本部门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开发商,对建设工程的使用方式和建筑的品质起着决定权,由于设计师与开发商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并未建立,一些有为的建筑师也难于发挥作用。在建设的前期阶段,唯一能对建筑系统可持续发展有所推动的就是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立项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也只限于污染范围,而对于建筑系统全过程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并未被列入。因此可以说,当前对于控制建设工程总体和全过程的建设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阶段成为建筑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二、绿色建筑设计与繁荣建筑创作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分类众说纷纭,如日本建筑中心在《建筑要领》一书中提出生态技术55种,环境共生的建筑与技术77种,比较有影响的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BrendaandRobert)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和1993年美国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都作了不同的归类和阐述。1993年6月国际建协在芝加哥会议上通过的《芝加哥宣言》,对可持继续的建筑设计提出了六方面的观点:即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尊重用户、尊重基地环境和整体的设计观,并没有提出某项确切的技术支撑。其实这也正反映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方法应该是多样性,凡是以绿色建筑体系为设计目标的技术手法都应包括在其内。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建筑师多年实践出发,笔者认为,建筑创作与绿色设计的技术选择,应该从以下两个基本原则出发:
一是强调因地制宜,积极适应建筑立地的环境条件,也包括保持城市的传统与文脉。在项目的规划与总图设计阶段,选址和保护周围环境的设计方法是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对当地历史和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讨论。在城市规划阶段,生态控制论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规划的质量。在设计阶段,无论是生物气候设计,还是生物气候缓冲层的设计策略,都强调应用被动设计的方法,用以解决建筑节能和建筑通风。已有研究文章系统的说明了这种被动式设计方法,包括一些仿生建筑的设计,极大地影响着建筑的形态,比如建筑的朝向、几何形状、外围护的材料与色彩等(见表1,图1,2)。当然因地制宜还体现在设计中重视对当地建筑材料和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利用。
建筑与地域文化是当前建筑创作讨论中的一大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文章对无视地域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了批评,更多的是强调了场所的重要性,提倡的是重视当地气候条件、材料、地域资源和社会文化的建筑创作,应该说因地制宜的绿色设计的原则,与建筑地方多样性的创作也是殊途同归。
二是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单独的某一项技术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绿色设计。1999年国际建协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中指出:"建筑单体及其环境历经一个规划、建设、维修、保护、整治、更新的过程。建设环境的寿命周期恒长持久,因而更依赖建筑师的远见卓识。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这里给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就是从全球环境与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一个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
如何在设计之中应用高技术和优质的材料,就要应用寿命周期评价方法予以权衡,进行技术选择。现在欧美应用的高技术绿色设计方法往往和智能建筑设计相结合。按欧洲智能集团对智能建筑的理解是:使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低保养成本和最有效地管理其建筑本身的资源。这和绿色设计的理念是一致的。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方法在改善建筑能源和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往往采用主动式设计方法,尽管要花费较大的成本,但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评估,经济上还是可行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就是这种高科技绿色设计方法的代表作品(图3)。当然,很多常规技术依然是大量被使用,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的污染和能耗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材料、设备从产地到建筑工地的运输及施工中的污染与能耗,这些将是建筑材料的舍取依据。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不再仅仅是三维空间效果的创作,而对于建筑的节能、通风、采光,以及环境影响等的评估、预测难度更大了,应用计算机模拟与计算要求更高了。这方面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使其进入简便、实用的阶段。
谈到建筑创作,建筑界的讨论往往只热衷于建筑形式、哲学、文化与美学的法则,却很少涉及建筑科学和技术问题。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创作绝非孤立存在,现代建筑最大的发展就是现代科学思维在设计中的融入和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引入。而绿色建筑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思维又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体现生态的美学价值。绿色设计要求建筑的形式和功能的自然亲合,特别是一些高技术的引入,又能够使人们体验充满智力的感受。现在返朴归真的自然美,也是建筑审美的取向。建筑创作实践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和艺术之间是如此的统一,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界定出哪里是技术的贡献,哪里是艺术的贡献"。(图4)德国建筑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戈(ThomasHerzog)构思了一系列将节能技术和建筑设计完美组合起来的概念,如玻璃之翼在慕尼黑住宅联合体的应用等,他认为"现代主义并没有死亡,而设计目标变得更加复杂"。
可喜的是现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如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香山植物园(图5),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设计的清华大学中心楼、和济南高等交通专科图书馆等,都在绿色建筑体系的目标下,进行建筑艺术的创作,对绿色设计做了有益的探索。
三、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
1、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与提倡和宣传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加强对建筑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教育,建筑师的创作不能脱离时代和当前的社会的认识水平,否则就不会被接受。但是,建筑师要有引导建筑进步的责任。20届国际建协对建筑教育的讨论指出,过去的学校的建筑教育,对引导学生在建筑物的体型设计方面倾注极大的精力,现在,应更加关心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对于执业的建筑师,我国已经建立了建筑师的注册制度,对于继续教育也有了明确的规定,2002年已经将《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是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提倡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方式,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废弃追求奢侈豪华,提倡节能、节省资源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市场各方主体去营建绿色建筑,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欧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趋向选有生态标准的住宅,生态的智能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买点,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2、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推行绿色建筑的评估
绿色建筑体系标准应该是一系列建筑法规和技术标准所组成,是使用行政手段推动绿色设计强制实施的措施。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研究绿色建筑体系的标准,并逐年不断地进行修订。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很难指出你要如何做,但是,要告诉你哪些事情不能做。这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的工作。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对所能认识到的建筑设计中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材料与设备,从技术标准,法规上加以限制或淘汰。比如,北京市建委和规划委除了已经限制使用粘土实心砖外,还定期公布淘汰一批耗能大、耗水量大和有污染的落后建筑材料;又如北京地区在市区城市规划范围内对2万平米以上公共建筑、5万平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必须建设中水设施(即废水处理后用于卫生设备用水)等,这些政府的规定都有力推动了绿色设计的开展。
绿色建筑的评估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给予了重视,设立了适于本国的评估体系,已有多篇文章进行了介绍,虽各有所差异,总体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其中美国的LEED评估是民间产生,但是有报道美国政府已经将政府投资的项目都要求由LEED进行评估,并要达到标准。LEED分别对新建和已有的建筑制定了分级的评估标准,而且每年都有修订的新版本(表2),也是影响较大的一种评估体系。评估中可以把绿色建筑的定性概念实现定量化,使绿色设计的水平更加清晰。这里强调的是评估体系的制定必须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包括气候条件、资源,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等等,不能认为是用国外评估机构评估就是达到了国际水平。还是应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评估体和评估机构开展评估。现在,我国在建设部指导下,已经编写了《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针对奥运建筑现在又在开发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国内已经陆续进行了一些评估的工作,有些开发商还不惜花钱请了国外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尽管有目的是通过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卖点,但是,通过规范的评估,不仅能过防止商家的虚假炒作,同时也可以对设计和建造、材料的使用起到优化作用。比如北京当代集团开发的万国城项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作为评估单位为开发商起到了重要的设计咨询作用。评估严格按照我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要求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同时为此又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模拟计算方法。在利用原有建筑(图6)、体现历史内涵、小区地面雨水渗透、垂直绿化、隔声防噪,特别是外墙保温、外窗和遮阳板的改进和改善采暖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最后在工程竣工时还要进行验收。
由于该开发公司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压缩了利润空间,按评估的意见进行改进,同时对室内装修一次到位,提供无害的装修材料的证明,在销售中由于进行评估中有关日照通风等等科学的演示,大大提高了一些较高消费层次购买者的信心。这个案例中,开发商的经济利益和消费人群的环境意识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市场的机制,使其绿色设计得以实施。
实践说明,评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关键在于有一个科学可行的标准、有操作性的技术方法,在过程上,评估工作如果能在项目规划时开始介入,到设计、建造的全过程,直至竣工验收,就一定会收到更大的成效。
3、改革建筑工程运作模式,加强建筑师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
在当前国内建设体制下,开发商把一个建设工程分段发包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也基本上是开发商说了算。一般说,建筑师往往都是先进理念的代表,可是在现行体制下,建筑师的权利极为有限,加上设计招投标运作的不规范,建筑师往往只能按照投资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画施工图,谈不上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了。所以给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和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进行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与建设研究,找了北京两家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历时4年,设计付出很大,但是开发商以种种理由,一个实际工程都没得到落实,原因就是开发商急功近利,经济不合算而不去为之。建筑师则无能为力。
因此,在立项时就应该有绿色建筑的创意要求,同时扩充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按照绿色建筑体系的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设计单位服务的领域要积极进行延伸,按照国际通行的咨询(FIDIC)服务的模式来运作,服务的对象应该包括业主、承包商、金融机构等,实施各种项目总承包的方式为建设工程提供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根据我国设计体制下人力资源及实际承接任务的现状,当前有实力的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应该在改革中积极向此方向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和吸纳这方面的人才,进行以工程项目管理服务(PM)或工程项目管理(PMC)方式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发挥建筑师对工程的控制作用,将会有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
4、调整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产业政策,建立绿色税收制度
产业政策是国家对产业发展的规定和执行的行动准则,它利用金融、财政以及计划等作为调控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绿色建筑体系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追求的目标,也必须对其产业政策重新审视,政策改革要配套,通过政府投资、价格和税收等政策予以诱导,逐步建立起对绿色建筑灵活有效的支持机制。
上文提到的万国城,在评估后对二期设计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生态环境及建筑节能系统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中把外墙保温由聚苯乙烯改为挤塑板,每平方米的价格就增加了80元;外窗由塑钢中空窗改为low-型外窗,一个就增加了1200元;此外还增加了遮阳铝合金卷帘,水源热泵及垃圾站加设空调等。成本提高了,但二期房屋的销售款与一期并没有太大差距,这样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势必减少。虽然本部门以外的经济效益增加了,为全社会作了长期的贡献,帮助政府做了工作,但没有得到政府在财政税收上的具体支持。例如万国城的外墙采用了传热系数很小的优质保温层,这将很大程度的减少用户冬季的采暖费用。但是,城市供热部门在收取采暖费时仍然采用面积计量法,使得用户应有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应该制定具体政策,对投资商在提高外部的经济效益所做出努力的,给予经济上的回报。比如现在在欧盟,对应用太阳能、建筑节能保温,不仅对业主包括对建筑师都有具体的检查和奖励办法。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关于绿色税收的概念,已经在很多行业和部门得到了认可,有的已经付之行动。其出发点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即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的公平原则,克服相关市场的外部效应,以更好地创造平等与效率。建筑是建筑业的产品,不同的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中对社会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同的,开发商要对其造成的全部后果承担完整的成本,因而应当采用带有倾向性的税收政策体现社会公正。比如在城市交通中"绿色税收"政策包括汽车消费税和尾气排放税,适当抑制新车购买行为,惩罚性的旧车使用以加速汽车更新,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对建筑建立绿色税收也是同样的原则,如建立对使用优质材料的减税、建筑泄漏能量多的建筑加收使用税等。如果评估工作能规范的开展起来,对使用不同材料、不同节能水平、不同生态效益的建筑,建立起绿色税收体系完全是可行的。推动生态建筑产业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必须使各方面管理协同配套,才能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总之,推动绿色建筑设计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依靠市场机制的驱动,靠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与诱导,但建筑师的先觉无疑是重要的关键。
- 上一篇: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分析论文
- 下一篇:女教师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