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及开发建议
时间:2022-09-06 09:17:48
导语: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及开发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作为丝路重镇,武威拥有两千余年的建城史,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古建筑遗迹。这些遗迹或多或少地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影响而遭损毁。为使这些凝固的艺术得以长久保存,使其见证古武威历史文化的发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庙、罗什塔、白塔寺、海葬寺等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有时代地域特色的建议与措施,使武威古建筑焕发生机。
[关键词]武威;凉州;古建筑
“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武威,古称姑臧、雍凉,又称凉州,西汉河西四郡之一,为五凉古都、西夏陪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历史文化极为深厚。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武威古建筑地域特色显著,保护它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建筑实地考察,并结合非建筑类文物进行论证,调查访问相关研究人员及附近居民,查阅武威地区的地方志以及政治、文化、经济、佛教、军事、民俗等各类文献并进行汇总、筛选,搜集整理资料,结合调查结果,对武威地区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
一、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武威文庙——陇右学宫之冠
武威文庙位于凉州区崇文街。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据碑载:初建于明正统年间,后经清和民国时期的修葺扩建,乃至形成今天的规模。文庙从东至西对称分布为三组,依次为文昌宫,主体建筑是桂籍殿;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儒学院,即当时的“凉州府学”,明伦堂是其中心。现存单体建筑四十余座,多为砖木结构,建在砖包石制台基之上。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布局对称,古柏参天,碑石林立。为全国仅见的庙学合一、儒道合一及庙观学齐备的古建筑,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誉。总的来看,孔庙和文昌宫保存较为完好,不幸的是,在1927年武威7.7级大地震中,儒学院部分的明代建筑明伦堂、存诚斋和敬德斋已毁损无存。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文庙的墙体、大殿、门楼、厢房均有所修复,现存建筑多为该次维修后的状态。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中做了较大的保护修复工作,文庙因此好于其他建筑遗迹,但是还存在以下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文庙中一些建筑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经过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后显得更加残破。大部分建筑梁柱呈现裂缝,墙体歪斜,彩绘脱落,红漆斑驳,部分瓦当脱落,部分匾额风化严重(见图1)。二是因排水网路老化失修,导致积水倒灌,腐蚀建筑,地表潮湿,地基下陷,墙体出现裂缝,如桂籍殿西侧外墙就曾因此倒塌。三是一些石阶和石刻常年暴露,没有任何的保护和修复措施,而石碑等文物也因保护措施不当,致使字迹花纹模糊不清。
(二)鸠摩罗什塔——翻译大师“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之舌舍利塔
罗什塔最早建于后凉,唐贞观年间曾大力扩建,唐以降至元,因诸多政治因素凉州与汉文化长期隔绝,使罗什寺失去了早期的历史面目,明、清数次修葺。1927年大地震中罗什塔被摇倒,只残存半截塔身。1934年在原址上重修罗什塔,八角十二层,高三十二米,以条形青色方砖及石条砌成,塔中有红木木质悬梯。第三、五、八层均没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比曾出土过马踏飞燕这样国宝级文物的雷台汉墓,罗什塔的保护就落后了很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做过少数的外围修护,在塔的外围加固了石砖墙,用以保护塔的地基,之后很少修护,在很长一段时间罗什寺仅仅是一座供奉舌舍利的古塔。八十年代前后,古塔周围演变成政府机关办公地点。二十世纪末期对罗什寺重新规划和设计。后因缺乏保护,古塔塔身青砖风化严重,塔基和地面出现裂缝,多处下沉。近些年在塔外围设计护栏进一步保护地基,省文物局也曾组织完成现场测绘和古塔维修。今天,罗什塔焕然一新,只不过修复痕迹略过明显。通过修缮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古塔四周石砖墙被彻底拆除,地基也用青砖覆盖,违背了古建筑维修的可识别性和最小干预性原则。新修建的水泥护栏和台基也与古塔不协调。重修后的寺院色彩鲜艳,用料和工艺极为现代化,古塔很难与之融为一体,造成视觉上的割裂,缺乏历史沧桑和古朴庄严之感(见图2)。
(三)白塔寺——“凉州会盟”之地
白塔寺,藏语称戛珠巴第寺,意东部幻化寺。乔高才让在《重修凉州白塔志》一文中提到“武威白塔寺始建年代不详,无从具体考证,西夏时期修复,那么建寺时间应该在宋初潘罗支政权之前”。据史料记载,原白塔寺巍峨宏大,雕梁画栋,作为藏传佛教寺院堪称“凉州佛城”,元时冠绝凉州。现场保留下来的只有倒塌后的7米高灵骨塔基座、殿基、几座小型墓塔和萨班铜像等,其中塔基为土心砖表结构,土心呈十字折角形,外部砖饰为明代补修。基座下有两层方形台基,黄土夯筑,边长26.75米。萨班灵骨塔仿西藏噶当觉顿式灵塔而建造,根据发掘物推断,白塔寺的其他建筑应为青瓦或琉璃瓦覆面的砖木结构。1998年对白塔寺遗迹作调查并试掘,1999年对塔基作全面发掘,并试掘部分殿基,21世纪初加固复原灵骨塔。然而,受自然条件影响,日积月累,萨班灵骨塔塔基这一珍贵的文物遗迹和“佛城”遗址可能逐步消失。
(四)海葬寺——梵宫之冠
海葬寺,又称清化禅寺,藏语称香尖措代。据灵均台碑推测,始建年代约为东晋太宁初年。寺内山门、大殿、天王殿、无量殿等保存完整,大都为清代所建,建筑材料主要为木材、砖瓦,结构方式以木构架为主。后院为仅存的古三台之一的灵均台,筑于东晋,高约20米,上有重檐歇山式无量殿,面阔五间,为海葬寺最早的明代建筑,殿宇宏伟,佛像庄严,为藏传佛教寺院代表之一。自1986年开放以来,经过各界的不断努力,寺内曾筹集资金修建了排水管道,然而水患威胁依然未解。2013年7月下旬,连降暴雨,寺院排水不畅,雨水数次侵袭殿基,毁损了灵钧台台基。台基外耕地亦多次遭寺院积水侵害。海葬寺目前最急迫的问题为灵钧台遭受风吹雨蚀,台基受损,外围土层脱落,出现裂缝,院内则青砖凸起,墙上的裂缝手指可伸入。更令人痛心的是,八十年代以后寺中的古侧柏遭伐,幸存者所剩无几,后因干旱枯死,九十年代后基本绝迹,这些曾见证了武威古老历史的参天大树如今仅存残枝空干(见图3)。
二、对武威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1927年武威遭受大地震,城中多处建筑毁坏,古迹损失惨重,“”中部分古迹也遭破坏。在选取的四处古建筑遗迹中,总的来看,文庙与海葬寺保存相对完好,而罗什塔与白塔寺残存少量遗迹,在原址处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建复原,目前所见基本为现代修建的仿古建筑。对于这些古建筑,要以史实为依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原有规模和体制,尽量还原建筑风貌。
(一)现代科技的合理应用
第一,运用新材料保护武威地区古建筑。建议在文庙和海葬寺出现裂缝的墙壁和腐朽的木构件上利用环氧树脂加固处理,阻止进一步大范围的损坏。文庙主要建筑大成殿内支柱宜采用铁箍加固,用以支撑墙壁,防止其倒塌,再外饰红漆。积水对文庙和海葬寺建筑影响较大,建议水泥铺地,加固台基,以防墙壁和地基浸蚀。建议合理利用纳米材料、特玛粒和甲壳素等化学防腐材料,将其加入油漆涂层中,涂布匾额、墙壁,这对文庙、海葬寺的木构件将具有良好的防护能力。第二,运用新技术保护武威地区古建筑。建议采用经纬仪、全站仪、三维摄影扫描等新测绘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测绘分析,确定其尺寸,建立数字模型,使维修更精准,也为后续维修储存翔实数据。对于损坏严重的古建筑,如罗什塔寺,建议采取做旧工艺,使其在颜色、质地、装饰等方面更接近历史原貌。
(二)自然因素方面的重点防护
武威地处西北,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降雨较集中,风沙天气频仍。恶劣的气候不利于古建筑的长期保存。对于雷击、洪水、地震、火灾这类突发性并对建筑具有毁灭性打击的破坏因素需要提前预测、防范。如罗什塔,应连接闪器和接地装置,从而从根本上防范雷击灾害。
(三)人为因素方面的积极管理
第一,多方面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武威地区各级政府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从其他经济行业的营业收入或政府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古迹保护专款。对于开发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古建筑文化资源,如白塔寺,建议积极申报国家专项资金项目以用于保护和开发。第二,提高古建筑的社会综合利用。建议在文庙开设国学讲堂,罗什塔寺可以播映法师事迹,白塔寺以舞台剧目的形式重现凉州会盟等,让古建筑文化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第三,提高保护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目前武威地区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人才较缺乏。建议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做好现有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第四,积极引导游客文明游览。建议文物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网络直播、自媒体等新媒体优势,举办与古建筑相关的灯谜、戏曲、调查问卷等主题活动,不断提高游客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主动防范古建筑受损。
三、结语
历史车轮滚滚,昔日辉煌不再。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作为一座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城市,武威既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又要主动提升造血功能,深入研究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逐步形成完善成熟的学术系统。同时,为了将旅游产业作为新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支柱,就必须做好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这也是打造武威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瑞.武威文庙及其保护开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2]范文玲.武威文庙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乔高才让.《重修凉州白塔志》碑文考略[J].中国藏学,1993(4):144~150.
[4]索文清.古城凉州白塔寺[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5):22~23.
[5]李超.山西南部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中保护方法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
[6]罗哲文.古建筑维修原则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兼谈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中国特色问题[J].古建园林技术,2007(3):29~33.
[7]王啸.西北丝绸之路旅游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8]何逍年.论凉州白塔寺的重建及其意义[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作者:张雪芳 单位: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
- 上一篇:工程仿古建筑屋顶琉璃瓦施工要点
- 下一篇:古建筑数字化影像采集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