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5 09:31: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建筑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江西古建筑文化论文
1国内建筑环境及特点
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发达社会中易于借鉴的快餐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并被努力地简单粗暴使用,这让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迅速被边缘化,在建筑方面体现的就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同质化建筑物,例如被我们淘汰的“马赛克”外墙面装饰和所谓的“罗马柱”,曾经风靡一时,大量的建筑物脱离本土实际情况,植入“水土不服”的舶来文化。反观现在,虽然情况有所改善,大多城市中标志性建筑各有特点,可是大多也是借鉴国外设计,更多的体现在外观、感观上,独立性、创新性、文化传承性仍有待提高。而且,在普通的居住性建筑中,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廉价的“欧陆风情”,简单的外观设计模仿、商业包装、营销,导致“千城一面”,实在容易让人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建筑林中。当然,也有部分开发企业或者设计者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现在社会上也不乏各种精品楼盘,比如万科的“万科城”,雅居乐的“凯恩新城”,万达的广场文化等。暂且不论这些建筑的同质化和参数化,就是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十分稀少的。其实传统建筑文化就如同海洋中的灯塔,能够让许多国人辨明“回温暖的港湾的方向”,而一旦失去了它,就会如大海中的孤船,被世界的各种外来文化吹得四处漂流。
2江西古建筑文化的特点
2.1社区讲究整体规划,建筑群和外界和谐共处
古人讲“风水”,许多有名的古村选址大多依山傍水,居住在其中多感觉到大自然给予的“势”,令人心神舒坦,这其实就是古人的“天地偕行,尊重环境”的表现。在许多江西古村的建筑规划来看,大致分为以外界环境风水为主导的住区规划和以村落整体和谐为主导的住区规划。第一种的标志性古村是“堪舆文化的发祥地”——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作为“中国风水第一村”,中国风水学的杨、曾、廖、赖四大祖师中的前三位都是出自三僚,而赖布衣也是从三僚继承衣钵。三僚村坐落在一块犹如太极罗盘的盆地中,盆地中间有一个长条形的石峰,犹如罗盘的指针,而在盆地边缘有一颗枯树和圆石相伴,当年也是被誉为风水师的雨伞和包裹。当年“杨救贫”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后便带着后人在此处安家落户,从此风水堪舆学在这里绽放光芒,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类的古村则以整体规划为主导,比如安义县古村群,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由三个古村鼎立相望,由福禄寿三条古道联通,讲究规划和谐一体,融古郡风韵与田园风光于一体。又如乐安县流坑古村,村里用鹅卵石和青石条铺成一个七横一纵的街巷,街巷两侧布有明沟,下部又有纵横相接的暗沟,水可以有组织的排向村内鱼塘,据说为了保持沟道通畅,当年沟内养了许多乌龟用以清理淤泥,成为原始而有效的下水排污系统。由以上两类社区规划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先辈们对于建筑的认识是理性和感性并重的,虽然局限于科技的水平,但是这并不影响古人对于内心美好事物诉求的表达和对神奇的大自然的探索。
2.2设计讲求见微知著,不同的设计有着不同文化内涵
古代建筑保护与利用论文
摘要:的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
关键词:现代社会节奏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古建筑的商业利用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现代社会节奏;节奏这里指的是所有居民的活动以及生活的居住的方式,以及现代社会政府的各个方面的价值观等,是一个大范围的社会概念。古建筑指的是具有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
经过五天的调查、考查,实践小分队掌握,了解了一些情况,我们也选择了这个感兴趣的主题作为论文题目。
古建筑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作为唯一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
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文物考古先进事迹材料
欣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确定今年将首次为该馆馆员出版一套文史丛书,和我一起共同为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文物考古与古建筑著名专家杨宝顺同志的《文物考古与古建筑文集》已被列入其中,不胜之喜。
宝顺同志自1951年参加工作以后,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奋战在文物考古与古建筑工作的最前线,先是参加了文物调查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后来又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古建筑的勘察测绘和保护维修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省和国家的表彰与奖励。如由他负责主持保护修缮的具有重大历史艺术价值的唐代古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修定寺塔,其艺术价值之高在全国古塔之中十分罕见,塔身遍布精美华丽的砖石雕刻,而且均为唐代原构,全国绝无仅有。宝顺同志在接受了这一任务之后,首先对塔的现状和残坏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勘查测绘,然后拟制出科学的保护维修方案,并一直在工地与其他同志一起参加施工工作。我记得在此塔的年代问题发生争论的时候,他多方进行实物研究和文献查考,向有关专家请教,费尽了千辛万苦,不仅把这座“中国第一华塔修定寺塔”修缮完工而且还了它唐代原物的真实名份。为此以该塔“饰面花砖的复制研究及补砌锒嵌工艺的两项研究成果”而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级科技成果奖。
又如由他负责领队、深入到太行山区对素有“神秘的万佛沟”之称的宝山灵泉寺及其石窟和摩崖石刻塔林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查和清理研究工作。
因该寺院地处深山峡谷中曾长期遭受山洪泥沙冲击,自清末以来其寺院建筑遗址多被湮埋地下,附近的石窟及摩崖石刻塔林等也大部被泥沙湮盖和堵塞。因而要查清这处千年古刹的本来面貌是十分困难的。为了完成勘查清理任务,宝顺同志与其他同志一道坚持食宿在这处人烟稀少的山沟里,长达半年之久,从未离开岗位一步。最后终于克服种种困难全部完成了既定的考古勘查清理及现场研究任务。不仅将这处全国现存时代最早、数量最多、雕刻艺术精美、风格独特并多数刻有塔铭的摩崖石刻塔林(包括北齐双石塔共158座)全部展现出来。而且还完成了附近三处石窟,即:由著名高僧道凭开创的东魏“大留圣窟”和刻有北齐著名高僧僧稠供养像及碑铭的北齐“善应石窟”及由隋代著名高僧灵裕开凿的隋代“大住圣窟”,以及寺院基址的勘查清理工作。从而揭开了这处鲜为人知的“神秘的万佛沟”之谜。大量实物史料表明,宝山灵寺及其石窟塔林,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宋数个朝代。为我国佛教大发展的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产物。不论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还是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都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因此,我对宝顺同志这次担任领队克服多种困难完成了全部勘查任务,所获得的成果,表示高度的称赞。宝山灵泉寺的考古勘查清理任务完成后,宝顺同志又及时将材料进行整理并撰写成书出版。受到上级领导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曾被授予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省级奖。宝山灵泉寺及其石窟摩崖塔林,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宝顺同志还在地下考古方面,曾主持过许多古遗址和古墓葬等的调查、发掘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其中比较突出的如:1954年在鹤壁市首次勘查发现了宋、元时期,具有地方风格和巨大规模的瓷窑遗址。还曾应邀参加由中科院组织的黄河水库考古队,担任河南地区领队,按时完成了对黄河水库湮没区内的考古勘查工作,曾受到上级领导表彰。还负责主持完成了渑池西河南村仰韶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他曾于1959年勘查发现了鹤壁市一处宋代的大型煤矿遗址。当时他曾在这处距地表50米深的古矿井下,坚持涉水勘查达30多小时之久,终于查清了这一古煤矿的原貌。除发现一些古瓷器和一方石砚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古矿的4条巷道及当时的井口,照明用的灯龛、排水井、条筐及生产工具、运输工具,以及空间巨大的采煤区10处。经研究新发现的井下古瓷器,其形状、质地和釉色均与当地宋代瓷窑遗址中出土的相同,其文具石砚也是宋代遗物。从而表明古煤矿的时代,应为宋、元时期。为我国现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煤矿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的采煤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史证价值。此外,他还在安阳的洹河之滨,首次调查发掘了一处规模较大的隋代瓷窑遗址。过去有些研究中国瓷器史的人,曾有一种“南青北白”的定论,但都被北方经常出土的青瓷所质疑。但北方多次出土的青瓷,其烧造的窑址究竟在何处?却未曾见到。所以,多年来人们对此问题一直猜测不一。因此,宝顺同志对安阳隋代相州瓷窑遗址的调查发掘成果,确凿的证实了相州窑(安阳隋代时称相州)的地点。这对研究我国陶瓷史是一突出贡献。另外,他还主持过对安阳北齐范粹墓、温县唐代杨履庭墓及焦作的金代邹复画像石墓等多处重要古墓和古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均取得了重要收获。
宝顺同志除了主持和参加了许多文物考古与古建筑保护维修、勘查测绘的实际工作之外,他还潜心学习,刻苦钻研,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归纳,写作论文,编辑成书,以广流传和交流经验。除《安阳修定寺塔》(1983年由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温县慈胜寺》(1988年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宝山灵泉寺》(1991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及《文物考古与古建筑文集》(200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等专著之外,他几十年来所写的文物调查、考古发掘、古建筑考察研究,时代特征考证,年代鉴别,保护维修工程等的报告、介绍、论文等一百多篇,分别发表在国家、省各级报刊上,是一笔珍贵的当代历史文化财富,如不将其收集整理出版,日久散失,将是河南乃至全国文物考古和古建筑历史文献的损失。为此,我非常赞佩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史研究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在省文史馆建馆50周年之际,在已出版了由馆员们撰写的《中原文史萃编》一书之后,又将出版一套馆员丛书,以展示馆员的科研成果,丰富科学文化的内容,是属一件功在当今,利及后代的盛举。
剖析我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与布局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造型
论文摘要: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迭了环境和人类之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环境意识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就是人类不应该把自然看成是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来源,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人与自然共生。
1传统环境的理解
中国人自占以来过着修身养性的生活,人们依赖自然,亲和自然。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蕞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定的珲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室内外空间塑造,本文仅从古建筑的李间处理和建筑的造型两个方而简毕分析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1.1空间的处理
中国人对牢问的理解相当的深刻。老子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仃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就是李间,“有”是指墙擘门窗。真有用的还是“无”。这一“无形之形”的理论,打开了空间的探索之路。
古镇景观设计模式探讨
青城古镇在历史上曾是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汇聚商家墨客、贩夫走卒。既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随着古镇旅游业的逐渐开发,古镇景观的保护与设计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因此青城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避免雷同做出新意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城古镇概况
1.青城古镇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青城又名条城(东西长,南北窄),地处榆中县北部,总面积约138km2。距离兰州市约100km、白银市约25km。区域靠近109国道。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区内为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地势南高北低。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穿境而过,“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尽显其中。2.青城古镇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青城据《榆中县志》记载:“秦修长城、汉广屯田、唐建堡碉、宋筑城墙”。“青城”的名字便是为纪念平定西域叛乱的狄青大将军。到明朝时期修筑明长城以防外敌来犯;青城范围后随青城人过河北移扩展于明朝末年。青城镇是农业大镇,由于经济水平欠佳,二三产业并未发展起来。但青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根基。早年青城人口流失正使青城的生命力与文化活性受到威胁。因此让文化资源重新带动古镇经济十分重要。
二、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1.青城古镇空间景观。青城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故而格局上整齐划一,是形似于棋盘的军事防御布局。主街开阔,呈东西走向,小街则较为狭窄曲折,北对河南面山。“丁”字形的连续交错街道,以示“不泄风水”。青城古镇的节点空间由核心节点空间,如城隍广场、不明确主题意义功能或边界限定的宽阔空间以及可以使古镇空间拥有特殊魅力的小尺度空间构成。2.青城古镇古建筑装饰景观。砖雕装饰——以青城书院的《教五子图》和刘家大院的《福禄寿》为代表。木雕装饰——高氏祠堂及多处民居中的木雕都是经典之作。石雕装饰——碑刻书法风格多样,装饰、技法、表现形式及选材也各具特色。3.青城古镇民俗景观元素。剪纸艺术——题材源于生活,材料随意,独树一帜西厢调——清光绪年间成曲,唱腔优美,情真感人英雄舞鼓——源于民间传说的最受喜爱的民俗表演活动。民间游戏——柴山、道台狮子和火狮子。
三、青城古镇景观设计原则
南窖旅游资源竞合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从地域关系、主要客源等方面分析南窖乡的主要竞合对象,并通过分析南窖乡现有的产业资源提出其可发展的旅游项目以及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就南郊乡各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定位,以期为南窖乡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旅游资源;竞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乡
南窖乡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山区,乡中心距108国道8km。总面积40km2,全乡所辖8个行政村,现有耕地521.33hm2,粮食总产量130t。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时还有果树、旅游、山场和牧草等资源。有各种果树40万株,主要品种有良乡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鲜果品历史最高产量达2440t。南窖乡东南部为石灰系岩石山地,西北部为石灰岩山地。土质以山地褐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区处在203~700m,适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树生长。其中板栗是名特优品种,是“良乡板栗”的主产地。现有板栗树10.7万株,种植面积185hm2,年产量220t,市场销售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现对南窖乡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1竞合分析
南窖乡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竞争对象为南窖乡周边、房山区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遗址等,竞争的主要方面是对客源的争夺,因此首先明确客源至关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为北京和河北的双休日旅游或小长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团、家庭自驾游、学生或同事的团体出游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为从日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改换心情,主要游玩活动为欣赏京郊山区的美景以及体验以景色为依托开发的一些游乐项目,观看一些文化历史的遗址,体验农家乐和采摘活动等[2]。
南窖乡主要竞争对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观,如十渡镇——主要以优美景色为主,有漂流、蹦极等活动,竞争力强;周口店镇——周口店遗址,历史悠久;琉璃河镇——琉璃河大桥和琉璃河遗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遗址资源等。周边旅游的优势:起步较早,名气较大,文物资源有些历史悠久,交通可达性强;劣势:有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同一个地方旅游资源指向单一,难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兴趣。
古建筑榫卯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我国古建筑榫卯结构各节点的连接方式刚柔相济,能有效减轻地震对榫卯结构建筑的危害,但仍存在长时间导致构架松散的情况。基于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选择常见榫卯结构燕尾榫,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等方面,简述榫卯结构在房屋建筑中的抗震作用,同时测试以新型材料为辅助的榫卯结构的抗震效果。
关键词:榫卯;古建筑;抗震;加固;传统与创新
榫卯结构作为我国木建筑的传统结构形式,设计合理且实用性强。其采用的木材性能与连接方式能够在复杂变化中达到平衡。同样榫卯结构采用的“以柔克刚的设计方式”,在地震中能够凭借木材的柔韧性和延展性,缓解产生的震动。通过借鉴古今中外对榫卯结构的研究案例,选择不同榫卯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同一榫卯结构经过不同材料辅助后的抗震抗压能力。
1常规榫卯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我国榫卯结构历史悠久。木结构拥有一定的抗弯能力,能够在地震作用下消耗能量,从而达到抗震作用。榫卯结构样式多样,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燕尾榫、半榫、夹头榫等。
1.1燕尾榫抗震性能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仪式传播研究
随着目标的提出,怎样实现乡村振兴摆在了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乡村振兴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尝试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对玉林市鹏垌村进行实地考察,将仪式传播相关理论嵌入这一案例,选择从两个方向进行研究,即“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剖析仪式传播在乡村建设中的表现和作用。
理论基础
仪式传播的概念是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在1998年于其著作《ritual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他将仪式传播分为“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两个方面。“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主要强调仪式,指的是具有传播特性的仪式活动,包括正式仪式和非正式仪式;正式仪式如宗教仪式、加冕仪式,非正式仪式如鞠躬、握手。“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则主要强调传播,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仪式化。罗森布尔认为,“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是就传播的仪式性而言的,并非指传播所具备的仪式本身成立所要求的严格规则限定,而仅仅因为其具备仪式在形式或功能上的某些特征,如表演、象征、程序、重复、游戏等。总之,仪式传播强调形式在传播中的意义,注重仪式的象征意义对某种特定世界观价值观的描述和强化。而学者樊水科在其论文《从“传播的仪式观”到“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如何被误读》中说道:“传播的仪式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抵制美国传统的过于功利化的传递观。”基于此可以得出结论,“仪式传播”和“传播的仪式观”最大的区别在于,“仪式传播”不像“传播的仪式观”那样抵制提倡功利主义的“传播的传递观”。考虑到乡村振兴的内涵,在后脱贫时代,作为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巩固发展成果的战略,它的任务是实现乡村经济与精神文化的同步繁荣,因此不排除功能主义宣扬的功利因素。所以本文选取“仪式传播”的概念,从“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两大方向出发,论述仪式传播在鹏垌村的主要表现和作用,反思仪式传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鹏垌村的“仪式”表现鹏垌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示范村,仪式化传播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选择鹏垌村作为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是鹏垌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发展成一个典型村,必然有其成功的经验;该村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饮食、民俗文化;媒介长期对该村进行报道,形成了媒介仪式。本文的研究方法涉及田野调查,笔者生活的玉林市距离鹏垌村约7千米,交通方便,具有研究的可行性。
“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鹏垌村的生活仪式表现
1.标语仪式:国家仪式下沉为民间仪式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村民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该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用了大量标语仪式,把国家政策下沉到民间,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心理认同感。笔者走访鹏垌村发现,鹏垌村随处可见乡村振兴的宣传语、乡村规划图。例如,与党的政策相关的宣传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幸福靠奋斗,兴邦靠实干”;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村规民约“村民防火公约”“鹏垌村村规民约”;乡村规划图“鹏垌村乡土特色试点村规划”“玉州区乡村振兴示范点鹏垌村总规划示意图”。标语是国家仪式下沉为民间仪式的外在表现,其将宏大的政治叙事巧妙转换成乡村主体叙事,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鹏垌村的发展规划融合在一起,形成鹏垌村集体奋斗记忆。此外,标语是承担着集体记忆的物质客体,也是构建集体记忆的一种手段,承载着延续记忆的职责。如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具有物质客体和象征性符号的双重性质”。在这里,“集体”强调的是在记忆被构建的过程中,个体意识和集体环境的社会化融合。鹏垌村的记忆与当下的环境产生连联系,形成记忆再生产,这种再生产具有让过去“重新现实化”的作用,可以让传统得以延续。逢年过节,城乡标语建构的差异性,标语仪式带给返乡人士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再生产作用更为突出。每当鹏垌村的返乡人看到有关中华民族的振兴史和村庄发展史的村内标语时,都会精神抖擞,并燃起继续奋斗的动力。
建筑史教学的趣味性与延伸性
摘要:着重对建筑的个体造型,风格特点等方面做主要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将有关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人文等丰富的内容灵活有序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过程中配合设计实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从教学的趣味性和对专业的延伸性方面入手打破单调的教学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文化;趣味性;专业;延伸性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遵照教材为线索,着重对每个时代具有代表建筑做着重讲解,就建筑的造型特征,风格特点等方面做主要讲解,学生虽了解古建筑的表象却很难进一步理解建筑与其当时的文化传统,政治历史的联系,难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建筑史是研究建筑发展的历史,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印射出社会发展的历史,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结构、材料、空间,它又以特定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时代特征、地域风貌,人文历史等因素。若在教学中只是对建筑结构、空间特点等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对建筑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历史人文等知识的融入,则会使学生无法认识到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无法认识到与建筑相关的文化传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史的课程中处于盲目无序、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此课程的兴趣,而又由于较多的文字理论讲解,使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上课没有积极性。在严肃的建筑史教学中增加学习趣味,丰富完善知识体系,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文化与建筑史实的融合
一座伟大建筑的产生,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建筑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域风俗以及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所涵盖的文化层面非常广泛。单方面围绕着建筑主体结构,建筑造型,风格特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则显得教学思路比较单薄,缺乏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很难多层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去思考建筑与文化传统的关系,难以理解一种建筑风格的产生与那个时代的渊源,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某种文化,某种意志,某种精神。缺乏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这与单薄的教学思路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建筑史教学虽不能主动扩展为文化史,但可以将一段时间的建筑成就,发展特点融入当时文化传统的框架之中。以教材为主线索,将有关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人文甚至名人轶事等等丰富的内容灵活有序地贯穿于教学之中,以便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完善知识体系,辅助学生对建筑造型,结构特点等建筑本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史实理论自然也能轻松接受。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
河道生态持续性服务发挥论文
论文摘要:生态河道建设是目前城市发展的热点课题之一。通过对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河道构建措施,并以浙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为例,来实践生态河道构建体系。从而为城市及其他河道的整治提供依据,使河道整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使整治后河道生态系统更具有可持续性,发挥其最大的服务功能。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