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采油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7-02 03:21:13

导语:石油采油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石油采油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石油采油工程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外围油田高效经济开采问题外围油田的高效经济开采,是石油采油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现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油田产量逐渐降低,且降低幅度日益增大;采油技术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规范性不够,存在小油层压开率、单井采油率普遍较低;此外,目前尚未探明油田储存量、动用量,低渗透油田的开采难度较大[2]。现阶段,采油工程所使用的注水技术,尚未建立完善的、成熟的驱动系统,导致采油成本较高,低渗透油田存储层性能低、油层过薄等问题普遍存在。(2)三次采油问题三次采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次采油使用的主要是强碱三元复合方法,从而导致油井内容易出现结垢问题;第二,油层集合物质驱着的对象逐渐变成2类油层、3类油层,且越来越薄,导致石油物理性质不断下降,进而造成油层配注量的差异不断扩大;第三,机器检泵周期通常情况下较短,从而导致设备的工作效率普遍较低,使得开采成本大幅度增加。(3)水驱开发问题第一,限流完井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采油环境局限性的影响。限流完井技术,主要是在表内、表外薄差储层进行开发,随着采油工程的推进,储油层的岩体性质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是限流完井技术目前仍旧不能适用油田隔层变薄的条件与环境,进而导致其受到了采油环境局限性的影响;第二,无效注水效率普遍较低。无效注水循环问题的存在,导致剩余石油主要在油层的顶部集中,这就使得采油控水以及挖潜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进而极易导致有效期短、成本消耗高等问题;第三,测调工艺水平低下问题。采油工程采用的测调工艺主要是直读式测调联动工艺或者存储式自动调节测调工艺,具有测试时间较短的优势,但却只能逐层开展,且需要人工干预,一旦产生层次矛盾,就会严重影响测试的准确性。

2优化对策

(1)外围油田高效经济开采问题的对策对于石油采油工程中外围油田高效经济开采问题,首先要对储油层的特性、地质条件进行明确分析,并详细分析其垂直薄层,可以应用细分控制压裂技术,其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的技术,有利于提高小油层压开率、储油层利用率。除此之外,也要致力于研发更先进、更有效的无害高效压裂技术,使开采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对分段注水、水平井控水等相关技术的研究。(2)三次采油问题的对策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有效处理。第一,面对结垢问题,可以应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比较突出的三元复合防垢技术,物理防垢方面,加强对螺杆泵防垢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泵的使用周期得到有效提高,化学防垢方面,分析、明确油井结垢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应用有效的化学防垢剂;第二,对于2类油层、3类油层问题,可以采取分层注入的措施;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三元复合驱分层注入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与完善,从而使电动测调工艺可以有效发挥作用,大大提升搭配效率。(3)水驱开发问题的对策对于石油采油工程,特别是水驱采油工程来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限流完井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采油环境局限性的影响、无效注水效率普遍较低以及测调工艺水平低下等,这些问题均会给石油采油工程技术造成一定的影响,使控水、挖潜的难度大大增加,从而给采油工程的施工效率、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针对水驱开发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第一,对于限流完井技术受到采油环境局限性的影响这一问题,可以在新采油环境中应用先进的、细分控制压裂技术,通过细致地分析新油井的地质环境,有效控制采油技术,使单井产液率、小油层压开率得到有效提升[3];第二,对于无效注水效率普遍较低问题,应开发、应用新型厚油层采油技术,详细划分采油工艺、采油环节,优化整合单项采油技术,加强对油水井分层注圧配套技术的探究,实现水井中获取流量值与单层压力值准确性的提高,以便于获取油井流量、单层产液、含水量的准确参数,为油井开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对于测调工艺水平低下问题,应积极应用先进的、新型的技术,尽可能地避免人工干预过程中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采油工程技术在石油采油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油工程技术水平的高低给石油的采收率、利用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原因,必须加强对石油采油工程技术的关注与重视。

作者:李雪 单位:辽河石油勘探局冷家油田综合服务大队

参考文献:

[1]刘海榕,苏琳淞.石油采油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化工管理,2017,(01):142.

[2]陶卫东.石油采油工程质量技术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5):25+27.

[3]张傲雪.石油采油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