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辨别技术
时间:2022-12-15 05:50:19
导语:探求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辨别技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整体检测技术
获取结构损伤信息的这种方法被笼统地称之为整体检测方法,包括:1)动力特性识别技术;2)神经网络技术;3)遗传算法技术;4)模型修正技术;5)小波分析技术。下文将针对前三种技术展开深入的探讨。
1.动力特性识别法
通过动力测试得到一系列动力响应物理量(动力指纹),并根据这些物理量对结构特性展开分析、判断的方法即所谓的动力特性识别法或者动力指纹法。当工程结构存在损伤问题时,其结构参数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进而造成与之对应的动力指纹发生变化,然后对这些动力指纹展开分析,便可对工程结构损伤展开相应的识别和评估。
应用较为广泛的动力指纹如下:1)频率;2)振型;3)模态曲率;4)应变模态;5)柔度;6)频响函数;7)模态保证准则(MAC)等。以珠江大桥的动力特性测试为例。顺着大桥桥面一共设置了13个测试断面,于各个断面处均设置了竖向(2个)、侧向(1个)加速计,以获取起风条件下或者通船条件下大桥的振动响应。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收集到相应的数据之后,需要借助大型通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ANSYS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并对其振动特性予以有效识别。根据识别信息便可对大桥结构的内部损伤情况进行科学的判断。
2.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得益于对人脑系统研究和模拟,其工作原理如下:不同状态下的结构将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对这些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有效提取,然后将其中的关键信息作为参数,并将之输入网络,与此同时,将结构损伤信息定义为输出量,从而建立一个损伤分类十分明确的训练样本集,将其送入神经网络展开相应的训练,如此一来,便可在输入参数、损伤信息二者之间建立一个因果的映射关系,不仅如此,经过训练、调整之后的网络还具备了一定的模式分类功能。最后,将相关动力参数传输入人工神经网络,便可获取经过处理之后的结构损伤信息。
以反向传播前馈型多层神经网络模型为例。该模型主要由输入层,还有若干隐含层共同构成,其中,x1,…xn指的是结构损伤识别指标;y1,…yn指的是结构损伤情况;N指的是结构损伤指标以及维数。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按照“x*i=xi/max(x1,x2)”这一公式进行归一处理。应用该模型不仅能够实现对结构损伤的识别,而且能够实现对结构损伤的定位,还能够实现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标定。
3.遗传算法技术
自然遗传及自然选择机理是这一技术的基础所在。该技术能根据有限的测试信息,快速找到损伤位置,并准确评估其受损程度,即便碰到模态信息不完整的问题,也能够很好地发挥其遗传算法寻优能力。应用遗传算法技术的过程中,仅需对各可行解的目标值展开相应的计算即可,至于目标函数是否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则不作过多要求,另外,对梯度信息的依赖性也不大。
该技术在搜索处理环节,应用了多线索并行搜索这一先进方式,所以,不会被局部最小问题困扰,不仅如此,还具有使用方便,且鲁棒性强等诸多优点。以应用遗传算法技术对复合材料壳体结构进行损伤识别为例。根据分层损伤变量能够计算出结构存在损伤时的局部弹性模量,,便能够完成对其他形式损伤的有限元模拟。
二、结束语
对于土木工程而言,结构损伤检测识别分析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安全运行的一大技术保障,和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除了完善现有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之外,致力于新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该领域的一大主题。
作者:贾少文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土木工程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育与考核
- 下一篇:探求土木工程施工中安全管制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