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岩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工程设计探讨
时间:2022-12-07 09:05:28
导语:危岩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工程设计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南山村危岩概述
南山村危岩区发育于越西县南箐乡南山村后山陡崖以及陡崖上部斜坡地带,分布高程为1000~1200m(1900m~2100m)。据现场勘查,将南山村危岩区划为分两类:一类是风化剥蚀形成的孤峰,在地质营力作用下产生的剥落掉块,这类灾害体称为危岩;一类是停积在斜坡上的危石,在水动力条件及冻融作用下形成的滑移和滚落,这类灾害体称为危石。危岩主要分布于坡体陡崖处,此处基岩裸露,裂隙发育,在陡崖下部斜坡较缓,为早期及“8.30”地震时期的崩坡积物,且危岩后缘发育有长大拉裂缝;危石则主要分布于坡体陡崖上部斜坡地带,坡体上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受“8.30”地震影响,陡崖及陡崖顶部岩体摇晃松动,裂隙进一步发育,局部危岩在地震的作用下,直接导致失稳,产生垮塌。尽管目前未引起人员伤亡,但由于地震后岩体松弛,危岩在进一步风化、卸荷及降雨、地震等作用的诱发下,有失稳破坏的潜在可能,对山坡下居民区21户100余人及南箐乡中心小学895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2南山村危岩规模、形态特征
南山村危岩坡体,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石灰岩(Zbd)组成的中缓倾角顺向坡。根据现场踏勘,及对下方居民及学校构成威胁的危岩体分为危岩和危石两类。
1.3定性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对崩塌堆积物和上部危岩体的稳定性宏观判断如下:南山村危岩崩坡积物主要分布于陡崖下部或坡角,且分布不连续,块石多棱角状、方块状,斜卧于坡表及田地间。该斜坡下部地形坡度在20°左右,崩塌堆积物的稳定性较好,失稳的可能性较小,但其表面散积碎石较多,在有人类活动时会局部向下滚落,其块度较小,危害性不大。崩塌堆积物距离下部民房较近,坡体下部地形较缓,而且坡角多为田地,因此,崩塌堆积物对坡体下部的居民威胁小。少量崩落至坡体下部的块石,根据统计得知大多为棱角状,堆卧于缓坡之上,稳定性较好,再次失稳滚落的可能性小,综合判定南山村危岩堆积物的稳定。
2越西县南山村危岩治理工程设计
2.1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根据崩塌体边坡和危岩体特点、稳定性评价结果,其中崩塌源主要为危岩Ⅰ区、危岩Ⅲ区和危岩Ⅳ区。因此主要的治理对象为W1-1、W1-2、W1-3、W3-1、W3-2、W3-3、W3-4、W4-1、W4-2、W4-3。实施的主要治理方案为在坡体中下部居民点上方设置被动网,对坡体坠落的岩石等进行拦截,及对方量较大的危岩进行锚固,避免其对南山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2.2柔性被动网防护
在坡体中下部居民点上方设置RXI-150柔性被动网防护系统同时对Ⅰ区~Ⅳ区危岩带所产生的块石进行拦截,避免其对南山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根据计算的块石能量为975.80KJ和弹跳高度为3.0m,选用3.5m高被动网防护,网型选用RXI-150型柔性被动防护系统,抗冲击的能量为1500kJ,防护长度为590m。统计共需被动网2065m2。表6-2为被动网控制点坐标。
2.3锚杆设计计算
W1-2、W3-1经宏观分析和稳定性计算,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W1-2、W3-1潜在危害严重,需设计锚固。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中的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划分,此处为二级边坡,边坡的危岩稳定性计算方法为平面滑动,边坡的危岩稳定安全系数Ks=1.3。
3结束语
该治理工程具有可行性,并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且对其进行治理,不仅能最低限度地减小损失,保证居民的安居乐业和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而且能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利于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居民的心理隐患,使其安居乐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危岩崩塌防治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作者:李飞腾 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